2022科學活動方案(通用9篇)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觀察初步了解手指的名稱及用途。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我有一雙小小手》歌曲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我有一雙小小手》。
十個好朋友,你有我也有。
五個在左,五個在右。
只會干活,不會開口。
二、認識自己的手。
1、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手,教師提問:小朋友的手是什么樣子的?哪兒是手心?哪兒是手背?哪兒是手指和手指甲?你有幾只手?每只手有幾個手指頭?
2、認識并學說手指名。
(1)師:"(伸出雙手)小朋友你們也和老師一樣都有一雙手。它們是好朋友,非常友好,互相幫助,還幫我們做了許多好事。(做神秘狀)小朋友,手指在說話呢,讓老師聽一聽它們在說什么(做傾聽狀)。噢!它們在說,小朋友都有好聽的名字,可是我們沒有名字。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給手指起個名字好嗎?"
(2)師:"(伸出大拇指)小朋友,你們看它是家里的,我們就叫它大拇指吧!"(幼兒學說"大拇指")"(伸出食指)它在大拇指的旁邊,在點數和拿食物的時候經常用到它,就叫它食指好不好?""(伸出中指)它在中間,又是個子的,就叫它中指吧!""(伸出小指)它最小,就叫它小指!""(伸出無名指)我們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呢?咱們一起動動腦筋(做思考狀)可名字都讓它們幾個占去了,沒有名字了。哎,小朋友,沒有就是無,那么我們就叫它無名指吧!"
(3)教幼兒學讀兒歌《手指歌》,并表演相應的動作。
3、做"玩手指"游戲。
(1)教師伸出手指或出示圖片,請全體幼兒或個別幼兒說出它的名字。
(2)引導幼兒按教師指令,讓某個手指"彎下去"或"站起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
4、啟發幼兒聯想手還有什么用?用"我們的手做什么?"說一句話。
三、活動延伸
1、在一日活動中,讓幼兒反復練習伸手指,說指名。
2、開展"我的小手真能干"活動,鼓勵幼兒學著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
幼兒科學活動方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自實驗和游戲來感知空氣的存在以及壓力等,知道空氣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2.激發幼兒對空氣進行觀察和實驗的興趣。
3.了解霧霾天氣,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瓶子、紙團、玻璃杯、蠟燭;課件
活動過程:
一、科學小實驗:放在瓶口的紙團能用嘴把它吹進瓶子里嗎?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紙團吹進瓶子里?
2.介紹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紙團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進。
3.幼兒操作,師觀察指導。
4.觀看視頻總結為什么吹不進。(空氣的壓力)
二、實驗二:不吹自滅
1.師介紹操作要求
2.幼兒操作,師指導。
3.小結:空氣里有燃燒需要的氧氣,氧氣沒了蠟燭自然熄滅
三、總結討論
1.空氣的特點: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
2.空氣的重要性: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都離不開空氣。
四、了解霧霾天氣
1.什么是霧霾?
2.霧霾天氣哪里來?
3.霧霾對人類的影響。
4.對霧霾我們(小朋友)能做什么?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2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愿而停留,在這個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說出這棵大樹生長幾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匯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并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創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創造的樂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提供一些供幼兒制造雨的材料,如可樂瓶,有孔的瓶蓋,吸管,樹葉,海綿等,分類放在材料筐內。
2.準備幾盆清水放置在室外。
活動過程:
(一)說說我認識的雨
師:1.小朋友,你們看到過下雨嗎?你們看到的雨是從哪里來的?
2.下大雨時是怎么樣的?什么聲音?(嘩嘩嘩)
3.下小雨時是怎么樣的?什么聲音?(淅瀝瀝)可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示
4.你知道雨有什么用嗎?
(二)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今天請小朋友們來當一回“降雨師”,我們也來下一場雨吧。
1.參觀材料
老師準備了很多材料,請你用小眼睛仔細看一下
(1)幼兒參觀
(2)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師根據幼兒說的,逐一出示材料
2.引導幼兒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你們能用這些材料把水變成雨嗎?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選你喜歡的材料找一塊空地進行嘗試,注意不要將水弄到自己的身上或別的小朋友身上。
幼兒自由探索
(1)樂瓶降雨:在可樂瓶內灌些水,擰上有孔的瓶蓋,向地上噴射雨
(2)管小雨:吸管蘸上水,向空中甩一甩,下小雨了
(3)海綿雨:將海綿吸飽水,一擠,下雨了
(4)樹葉雨:用樹葉兜水,向空中撒雨
(5)牙刷雨:用牙刷蘸點水,向空中甩一甩,下雨了
(6)小手來降雨:舀一把水灑灑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來是大雨
3.請幼兒分享自己是怎么樣人工降雨的,演示降雨的方法
(三)給花草樹木下場雨
師:花草和大樹渴了,請為他們下場雨吧。
請幼兒選擇一種或幾種材料,給花草樹木下下雨。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猜猜、看看,比較黃豆、赤豆、綠豆,并說說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認識各種豆類食品,激發幼兒喜歡吃豆類食品。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個豆罐(黃豆、赤豆或綠豆)。
2、相對應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寶寶介紹自己的豆制品的錄音。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1)幼兒搖搖、聽聽、猜猜豆寶寶。
師:“今天,我們這里有很多的豆寶寶,你們愿意和它們一起玩嗎?”
幼齊:愿意。
師: “那好,我們輕輕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來,請你輕輕地搖一搖、聽一聽、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寶寶?”(幼兒自由交流)
(2)幼兒打開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種豆寶寶?
幼A:黃豆。
幼B:紅豆。
幼C:我的是綠豆。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通過搖搖、聽聽、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們的興趣,把他們引入了活動中,為下面的活動作了鋪墊。)
2、自由探索。
(1)聽聽、看看、說說三種豆寶寶的不同。
師:“老師這邊也有三個豆罐子,我來搖一搖,你們聽聽會發現什么小秘密?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幼齊:不一樣。
師:“為什么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呢?”
幼A:因為里面裝得豆豆不一樣。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為有的是綠豆,有的是赤豆。
幼兒自由取出一粒豆寶寶,看看長得怎么樣的?和旁邊的小朋友的比比,看看是不是一樣的?
師:“看看你的豆豆是長得怎么樣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樣啊?”
幼A:我的豆豆是紅色的。
幼B:我的是綠色的,是綠豆。
幼C:我的是黃豆,比多多的綠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樣的,我的是紅色的,她的是黃色的。
(評析: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自由探索、自由討論,通過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較,發現它們的不同,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孩子們的知識,是他們自己找到的、自己發現的,因此在此他們也玩得很開心,同時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識。)
(2)送豆寶寶回家。
師:“它們的顏色、大小、形狀不一樣,那把你手里的豆寶寶送到它們的家里去吧!”(幼兒根據豆豆的標記送它們回家。)
(3)幼兒討論:你喜歡哪種豆寶寶?為什么?
幼A:我喜歡黃豆寶寶,它可以變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歡綠豆寶寶,我吃過的。
師:“對,豆寶寶的本領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現在,我們就去參加一個豆制品展覽會,看看你喜歡的豆寶寶變成了什么?”
3、幼兒交流討論:
(1)你喜歡的豆寶寶變成了什么?
幼A:我的變成了豆腐。
幼B:黃豆寶寶變成了豆漿。
幼C:我的是綠豆湯,是綠豆寶寶變的。
幼D:豆沙是紅豆寶寶變的。
(評析:通過這一環節,發現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在家常見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還是可以認出來的。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食品,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同時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應的豆寶寶那里。
(3)看照片,請豆寶寶檢查。(聽錄音)
(評析:孩子們自由選擇,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送它們回家,再看照片、聽錄音讓孩子們自己檢查、自己發現錯誤,以他們為中心,提高他們的參與性,同時在集中注意力看聽時,對豆制品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4、小結:小朋友們真棒,豆寶寶很開心,要謝謝你們。豆寶寶不僅可以做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所以我們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讓我們身體長得棒棒的!
活動評析:本次活動采用農村特有的資源:黃豆、赤豆、綠豆,這三種豆也是孩子們常見的、比較熟悉的,較為他們接受。在活動中,讓孩子們搖搖豆罐、聽聽聲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們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不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還知道了它們所做成的相應的豆制品,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以孩子為中心,自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會積累、記錄等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2、喜歡參與區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動,并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自己的探索結果。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實驗用品:生熟雞蛋每人一枚,盤子若干,水。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問題:不小心把一個生雞蛋和一個熟雞蛋混在了一起,你們能不能給老師想一個辦法,把熟雞蛋和生雞蛋找出來呢?
2、請幼兒討論怎樣區分生雞蛋和熟雞蛋。
3、請幼兒嘗試怎樣區分生雞蛋和熟雞蛋。并請幼兒講一講,是怎樣區分出來的生雞蛋和熟雞蛋。
4、共同探索區分生、熟雞蛋的不同方法,并記錄。
剛才有的小朋友成功的區分出了生雞蛋和熟雞蛋,那現在咱們一起來試一試好嗎?記得在實驗的過程中作好記錄。
(1)搖一搖,仔細感覺兩個蛋寶寶有什么不同。說一說你們感覺到了什么?驗證幼兒發現:晃動的是生雞蛋、不晃動的是熟雞蛋。咱們給熟雞蛋貼一個小標記,貼一個藍色的小方形。
(2)轉一轉,兩個蛋寶寶要進行轉圈比賽,看一看,它們有什么不同?提問:你發現了什么?猜猜轉得快的是生蛋還是熟蛋,從而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驗證幼兒的發現:轉得慢的是生雞蛋、轉得快的是熟雞蛋。
5、教師小結,再次嘗試。
剛才咱們成功的區分出了生雞蛋和熟雞蛋,老師這里也有一個辦法,咱們一起來試試,放在水里,這兩個雞蛋會有什么不同?熟雞蛋會飄起來,生雞蛋會沉下去。
6、說一說:通過剛才的實驗咱們找出了生雞蛋和熟雞蛋,并在熟雞蛋上做了標記,貼上了藍色的小圓形,那么,咱們找的對不對呢?一起來驗證一下。請小朋友敲一下帶藍色標記的雞蛋,試試自己找的對不對。
7、活動結束,一起來分享熟雞蛋。
活動反思
《生蛋熟蛋》這個科學活動來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務于生活。活動中注重體現一種新型的師幼關系,即教師注重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自己尋找答案,體現幼兒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將傳輸知識的過程變為師幼共同探討知識的過程。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6
設計意圖:
小班孩子對自己的五官還不是很了解,我們成人要給孩子們一個正確的概念,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的五官。
一次看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準備了各種味道的水讓一對夫妻喝,另一對看他們喝水后的表情猜出一種味道,通過此節目,我想到了以這種游戲的方法讓孩子們用舌頭來嘗味道從而對小嘴巴的用途有進一步的了解,因此設計了這節科學活動,讓孩子們通過說一說,嘗一嘗、學一學、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種方法對我們的嘴巴有更好的了解。
活動目標:
1、樂意參加探索活動,敢大膽品嘗各種味道。
2、學會用甜甜的、酸酸的、苦苦的、辣辣的、咸咸的等詞匯描述所品嘗到的味道。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
幼兒已會玩游戲《捏攏放開》。
2、物質材料的準備:
五種味道的水:甜、酸、咸、辣、苦各三份,吸管人手一根,小盤三個。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捏攏放開》,導出活動
評析:在此環節中,我以幼兒熟悉的游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通過此活動讓孩子們準確地知道自己五官的位置,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孩子們對此游戲很感興趣,能隨老師說出的五官迅速地指出,并導出本節活動《能干的小嘴巴》。
二、探索了解:了解嘴巴的作用,探索嘴巴的結構。
評析:小朋友們自由地發言,對嘴巴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吃飯、唱歌、說話等,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強。在探索嘴巴結構這一環節,幾乎能說出有舌頭和牙齒,并演示了其作用,孩子們互相交流,互相看看,有一定的互動。
三、示范講解幼兒操作:用舌頭品嘗各種味道,學會用甜甜的、酸酸的等詞表達出所嘗的味道。
評析:在示范講解這一環節教師講述很清楚,幼兒操作時都能正確地進行品嘗。由于水的味道調得不是很濃,幼兒在品嘗后能準確地說出所以嘗水的味道,教師在正確地引導下,積極肯定孩子們所說出的味道。并給孩子們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機會,所以孩子們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所嘗的味道。
四、游戲:《看表情猜味道》,加深對味道的理解,并能說出是什么味道。
評析:此環節中,通過幼兒去品嘗味道后作出相應的表情讓其他孩子們說出味道,在此活動前應作墊,讓孩子們先學會做這幾種味道的表情,孩子們就懂得看表情辯別味道。
五、小結:我們的嘴巴很能干,不僅會說話,會唱歌,還會品嘗各種味道。我們把這個小秘密告訴其他小朋友好嗎?
活動延伸:
1、請其他班上的小朋友也來嘗嘗這些水的味道,幼兒與幼兒之間進行交流,讓幼兒也當小老師進行知識的傳授。
2、了解保護口腔衛生的方法如:飯后漱口、少吃糖、不吃手指頭等。
活動反思:
在此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厚,參與性強,都能通過說一說,嘗一嘗、學一學、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種方法對嘴巴的用途有進一步的了解。開始一環節設計非常好,孩子們開心地和老師一起游戲。孩子們能開動腦筋說出嘴巴里還有什么。在幼兒嘗味道這一環境中,準備很充分,每個孩子都能動手操作,品嘗味道,在請幼兒說說各種味道時,引導還不夠,可以請孩子們互相說說,然后再集體或請個別代表說。在游戲——看表情猜味道這一環節,如在課前做適當的鋪店,讓孩子學做這幾種味道的表情,效果會更好些。
通過此活動,可以看出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欲望強烈,教師要有目的性地進行引導,充分讓孩子去說、去嘗試,鼓勵幼兒,調動幼兒主動學習探索的積極性,教師也應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以實現活動的化。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7
【教學背景】
托班時期是孩子感知覺發展的關鍵時期,如大小知覺、方位知覺和距離知覺等。皮球具有會滾動、有彈性等“動態”特征,在幼兒園內利用皮球開展一系列活動,可以促進托班孩子的感知覺發展,積累一些物體大小、形狀、體積變化等方面的相關經驗。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玩玩中感知皮球變大的過程。
2.樂意和同伴一起玩球,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號吹塑皮球2個,打氣筒,中號彩色圖案吹塑皮球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出示皮球,引起興趣
1.教師出示癟的皮球,吸引孩子的注意。
導入語:今天老師帶來一個好玩的東西,猜猜這個扁扁的東西是什么?
2.重點提問:扁扁的皮球不能玩,大大的皮球才好玩,怎樣讓它變大?
3.觀察要點:
●癟的皮球和教師的提問能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能否激起孩子看看、摸摸、說說的興趣。(教師可鼓勵孩子主動感知:“摸摸看,這個到底是什么?”“哦,原來這是只皮球呀。”)
●孩子是否有關于癟皮球能夠變大的認知經驗。(教師可追問:“這個皮球怎么扁扁的呢?”“扁扁的皮球能玩嗎?”“怎樣讓皮球變大呢?”)
(二)做游戲“皮球變大了”,感知皮球變大的過程
1.教師演示為皮球打氣的過程,提醒孩子觀察比較打氣前后的皮球有什么不同。
2.重點提問:有什么辦法可以給皮球打氣?打完氣的皮球變成了什么樣?
3.使用不同的方法再次給皮球打氣,進一步感知皮球變大的特性。(鼓勵孩子一起做吹氣或打氣的動作,或模仿打氣的聲音。)
4.孩子扮演小皮球,和教師一起做游戲“皮球變大了”。引導語:寶寶來做大皮球,老師來做大皮球的好朋友打氣筒,我們玩皮球打氣的游戲。
5.觀察要點:孩子能否用語言和動作模仿皮球從小變大的過程。(教師可反復念兒歌“皮球打打氣,皮球皮球變大了”,鼓勵孩子跟念兒歌。此外,教師還可啟發孩子蹲下團身模仿癟皮球的樣子,然后慢慢站立起身,雙手抱圓做變大的動作。)
(三)玩皮球,感受和教師、同伴一起活動的快樂
1.孩子人手一個中號吹塑皮球,嘗試玩球。
2.教師鼓勵孩子互相模仿,用多種方法玩皮球(滾、踢、扔等)。
3.觀察要點:
●孩子能否拿著皮球自己玩起來,在玩球過程中情緒是否愉悅。
●孩子玩球時的動作是否協調。
活動建議:
第一,本次活動可分多次進行,初次活動可在室內進行,減少周邊環境對孩子的干擾,最后玩皮球的環節時間不宜太長。隨后該活動可安排在室外開展,增加玩皮球的時間。
第二,在引導孩子觀察皮球變大的過程中,要吸引孩子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利用一些動作、象聲詞幫助孩子加深體驗,如鼓勵孩子模仿打氣的動作,模擬吹氣的聲音等,并從動作表達逐步轉到用簡單的語言進行表達。
第三,該活動可反復開展,可根據孩子的活動興趣和需要逐步推進。如適應階段側重孩子感知皮球充氣前后的顯著變化,并滿足孩子自由玩球的需要,以穩定情緒為主;在發展期側重于對球的一些特性(如大小、顏色)等進一步感知,動作上鼓勵孩子對踢、推、滾、拋接等動作的練習;在銜接期可進一步鼓勵孩子感受不同材質的球之間的特征(如軟硬、透明、光滑、毛糙等),積累相關經驗,動作上可進一步鍛煉孩子手部肌肉的力量,培養孩子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當孩子玩球技能熟練后,可鼓勵孩子嘗試拍球的動作。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8
活動目標:
1.體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
2.初步學會按要求完成任務,嘗試對物品進行分類。
3.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有節約用水的意識。
活動準備:
1各種飲料,牛奶、椰奶、咖啡、啤酒、香水、啫喱水、洗發水。與幼兒人數相等。
2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問好。吸引幼兒注意。
小朋友,在我們的身體里有一樣東西,(看自己的身體)它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是什么?(耳朵)現在你聽這是什么聲音?
(教師拍手、跺腳、敲桌子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有什么聲音?仔細聽。滴答滴答什么聲音?(幼兒自由回答。)二.淘氣的水滴我們(一)今天,小水滴來了還想和大家做游戲吶!
出示課件:播放小水滴話。(大家好!我是小水滴,我最喜歡捉迷藏了,今天就請你們來找找我吧!)1.我們先來看幾張圖片,看看小水滴有沒有躲在里面。
(幼兒看圖片,了解哪里有水。)2.你還在哪里見過水滴?
(二)今天,我們這里也藏了許多小水滴,請小朋友們把它找出來。但是聽好老師的要求。當老師開始唱歌時再去找,找到還要回到座位上做好。當老師的歌唱完了就要找到并座好了。沒有找到就要取消游戲資格了。
(老師清唱:小小的水滴真淘氣。忽然不見了。你躲在那里了,讓我找一找)(1)你們都找到了嗎?它躲在那里呀?
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可樂里。
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鮮橙多里。
(2)剛剛小朋友們一下就找到了。下面我們還要再來找。聽好老師的要求,這次找要和現在手里的不一樣的東西。(提示可以換)現在你的手里是什么水?(香水,橘子水,葡萄水)它是什么顏色的?
小水滴還會變不同的顏色。
(3)再次換,換自己喜歡的水。
換好了,可是有人不高興了,因為沒有換到自己喜歡的水。
(4)那我們讓這些水到前面來排排隊,排好了,現在請小朋友告訴我你喜歡什么水,為什么喜歡它?
那在這些水當中,你不喜歡什么水?為什么?
(三)分類練習。
在這么多水中有的是可以喝的,請小朋友把它找出來。
還有些水是不可以喝,但是是可以用的。請小朋友們找一找。
三、要節約用水。
水可以喝,還可以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我們平時也要節約用水,不能浪費水。
觀看課件,引導幼兒說出洗手時怎樣可以節約用水。
四、活動延生。
課件,小水滴說:中班的小朋友真棒,一下就找到我了。我還要再躲好一點,讓你們找不到我。來找我吧!
出示蘋果圖片。
我把你找出來。(出示實物蘋果一個。)看看好像沒有水,蘋果里有水嗎?
小水滴真淘氣,到處躲,我們小朋友回去以后再找找,還有那些東西看起來沒有水,其實有水的,好不好?
再見,離開活動室。
2022科學活動方案 篇9
活動目標
1.能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2.能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變化現象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3.愿意與其他小組交流本組的分析結論。
活動過程:
1.教材首先用四幅圖展示了人類的四個發展階段:古人類階段、農業文明階段(_明)、工業文明階段(黑色文明)和現代文明階段(電子文明),向學生展示了不同階段中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及環境變化的情況。教學中教師可將人類社會發展的幾個階段繪制成動畫多媒體電腦課件向學生展示。重點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及其在應用中引起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質量的變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
教學過程可分成四層進行:(1)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進程的資料;(2)討論分析變化的原因,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進步;(3)分析認識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作用;(4)調查尋找身邊的環境問題。
2.教師要注意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引起環境問題的資料,在事實充分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種變化的原因,以及各種變化間的相互作用,學生才能確定科學進步是其他變化的根本。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產生了環境問題。這一基本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基本認知過程,也是學生的基本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地抓住每二教學過程的目標任務,啟發學生獨立環境與保護活動,讓他們充分利用已有的有關變化和事物間相互作用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其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分析過程中學生思維活動的組織。在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進程的資料的教學時,可采用教師介紹資料、個人思考整理記錄表、小組匯總的方法進行。在個人活動開展前,教師可利用課件或教材插圖向學生紹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大階段。主要包括:
(1)科學發展的進程。火的使用——鐵的發現——蒸汽機的發明——電的發明和電腦的問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適當補充過多,只要學生能明確幾大階段即可。
(2)科學技術的進步。包括:些內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產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的使用——電器和電腦的使用。生產方式的改變:集體狩獵——個體化農業生產——工業化工廠生產——電氣化生產。
(3)人們生活質量的變化:風餐露宿、食不果腹——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工業產品的出現方便了人的生活——電子產品的出現使人的生活現代化。
(4)環境污染的現象:基本沒有污染——開荒種地破壞植被(_代)——工業煙塵污染空氣(黑色時代)——各種污染現象同時出現。
教師在介紹以上資料時,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圖片,用學生可接受的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對以上現象有所了解即可,教學中不要求學生記、背生疏的術語。
個人思考和記錄整理:
教學中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把以上內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體系,以便整理在記錄表內。記錄表內的用語,不要強求規范統一,只要學生能用理解后自
己的語言表達清楚就應給予肯定。
小組交流:小組交流的目的是讓每個人的記錄進行補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占很長時間組織重復內容的發言。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將內容整理得清楚、準確的記錄展示給全班,
以供分析討論時使用。討論分析變化的原因。了解科學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此教
環境與保護學環節中,建議教師設計如下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的分析思維活動得以完整、連貫:①人類發展的進程中,人的生產活動是怎樣變化的?與生產工具有什么關系?與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關系?②人的生活質量是怎樣變化的?與人的生產活動有什么關系?
③以上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討論后可板書:科學進步——技術進步——社會進步——人的生活品質大提高。分析認識生產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作用。本環節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討論: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給人類造成了哪些環境問題?本內容教師應盡力啟發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中希望學生能提出:空氣的污染:生產中的煙塵、交通工具的尾氣。水體的污染:生產、生活中的廢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農藥、化肥的施用。環境的破壞: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臭氧層的破壞、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此教學內容教師應盡量啟發學生將以前所接觸的環境問題,歸納為幾大方面的問題,不再列舉具體事實。以上所列的內容學生在前幾冊的學習中都應有所接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回憶所學過的教材內容。
總結:學生經前幾個教學環節的學習,墓本有了正確的認識,在此
教師町將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升華總結,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系統。
學生應形成的概念系統為:科學的發展科技術的進步——社會的進步
——帶來廠環境問題。調查尋找身邊的環境問題。此教學環節町分為課上調查和課后凋查
兩步進行。課上調查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教室環境、校園環境及校園周邊環境進行考察和查。為后面專題研究做一定的準備。調查后要及時組織學生整理記錄,并分析校園及周邊環境中最主要的環境問題。課上調查的內容、過程、方法的確定和設計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從而為學生課后調查做一個示范,因此,教學的設計應盡可能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示范以指導學生的課后調查活動。
課后的調查應提示學生:
(1)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如考察、調查
(2)做好調查記錄或資料卡片的制作。查閱資料等。
(3)外出調查時一定要由家長陪伴,并注意安全。
(4)調查后整理調查記錄或資料,準備下一課學習前的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