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教育模式”活動方案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問題背后是中國農民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社會對農民的關心還遠遠不夠。關愛留守兒童,關系到農民工權益的維護,甚至對于加快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常言道:兒童的心靈是一塊可以隨意耕作的沃土,種下跳蚤,決不可收獲龍種;種下冷漠,決不可收獲美好;種下失望,決不可收獲希望。對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理學院在 -連續三年,響應國家政策,結合粵西農村實際情況和現有的調研狀況,鼓勵學生深入農村開展各式各類的調研、幫扶、宣傳、支教等活動,并了解到農村兒童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活動單位:共青團理學院委員會
二、活動主題:關注國家教育政策,探討并初步解決留守兒童教育模式
三、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對粵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模式方面進行調研,推進粵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給留守兒童提供真情服務,我院在前三年的調查基礎上,加強組織力度,擴大調研范圍,深入到農村的中小學及各家各戶,獲取當地有關留守兒童的第一手資料,力求從根本上把握粵西農村留守兒童區域特性,再結合本地區各方面條件和本院學生的專業特點,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并為他們提供輔導和幫扶,以此為基礎,形成結對幫扶的長效機制,讓他們得以快樂健康地生活和成長,探索出一條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社會幫助的有效途徑。
四、活動時間:xx年7月15日—7月22日
五、前三年調查經驗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
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留守兒童”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于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有幾個“留守兒童”,真是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說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二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1、 學習成績較差。由于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
3、道德行為差。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說謊,愛說臟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4、生活上出現偏差。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農活、家務活增多。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
5、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于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么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