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設計活動方案(4篇)
縣心理健康教育
培訓材料
《心理輔導活動方案的設計》講座提綱
主講人:姜廣昌
一、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設計流程
㈠正確表述輔導理念
1、對輔導主題的理論辨析
2、對小學生的主要年齡特點的把握
3、對輔導主題針對性的思考
①所選主題是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共同心理現實問題
②所選主題要有針對性,切入點要小
③所選主題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年齡差異
㈡恰當設定輔導目標
1、輔導目標必須分層級
①要符合心理輔導的終極目的
②要符合學校教育的總目標
a、心理輔導活動課的總目標
a.學會認識自己
b.學會有效學習
c.學會社會交往
d.學會適應環境
b、心理輔導活動的階段目標
a.小學低年級
b.小學中、高年級
c、活動目標:依據具體主題設定
2、輔導目標必須清晰
3、輔導目標必須集中
①了解人際沖突成因
②了解人際沖突反應
③學會化解人際沖突
④學會防范人際沖突
4、輔導目標必須可操作
5、必須顧及團體共性目標
①幫助學生學習在具體情境下的人際技巧
②幫助學生學習在具體情境下的問題解決技巧
③幫助學生學習在具體情境下的認知應對技巧
④幫助學生學習在具體情境下的自我管理技巧
㈢精心設計輔導活動
1、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團體發展進程
①團體暖身階段
②團體轉換階段
③團體工作階段
④團體結束階段
2、團體暖身階段活動的設計形式
①游戲暖身
②肢體活動暖身
③音樂暖身
3、團體轉換階段活動的設計形式
①小品表演
②錄像或電影剪輯等媒體應用
③游戲情境
4、團體工作階段活動的設計形式
①團體討論
②創意思考
③聯想活動
④辯論活動
⑤機智問答
⑥角色扮演
⑦身體活動
⑧回饋活動
⑨比擬活動
⑩紙筆練習
5、團體結束階段活動設計形式
我的收獲、大家都來說、化裝舞會、把心留住、與活動主題相關的歌曲等。
㈣認真清理輔導思路
1、輔導思路決定輔導活動的成敗
2、輔導思路設計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思路混亂
②思路繁雜
③思路狹窄
二、心理輔導活動設計示例
如何應對父母的嘮叨
——小學五年級心理輔導活動設計方案
活動理念: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獨立意識越來越強,有一種強烈追求自主的欲望。當強烈的獨立意識與父母的充滿關愛的嘮叨發生沖撞時,學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長大了,有時心里明知父母的嘮叨是為了自己好,也會反感,覺得父母麻煩多事,甚至和父母產生摩擦,因而有時就會給親子關系蒙上陰影。
理解,是改善親子關系的第一步。通過本次輔導活動,讓學生感受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理解父母,體諒父母,正確看待父母的嘮叨,共同探討積極應對嘮叨的好辦法,從而改善親子關系目的。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和培養自己的良苦用心,能從父母的角度為他們著想,從而理解父母的行為方式。
2、學會應對父母嘮叨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根據一組“父母與孩子”的生活圖片及歌曲《爸媽,謝謝你》的磁帶,制作課件。
2、每組1張8開白紙,1張紅色海報紙,1支粗的記號筆。
活動過程:
1、小游戲:雨后春筍
指導語:讓我們先來做個游戲——雨后春筍。雨后,一陣春雨吹過來,筍媽媽在呼喚她的孩子們快快鉆出地面呢!現在我來做“筍媽媽”,同學們就是“筍芽兒”了,我說幾個“筍芽兒”鉆出來,每個小組就幾位同學站起來。準備好了嗎?
(開始游戲)一陣春風吹過來,一個“筍芽兒”鉆出來!……(以此類推)……又一陣春風吹過來,所有的“筍芽兒”鉆出來!
筍媽媽看見自己的孩子一個個鉆出地面,心里是多么高興啊!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營造一種開放、安全、溫暖、熱烈的氛圍。
2、憶真情:鋪墊情感
⑴同學們,我們的爸爸媽媽也在盼著我們健康快樂的長大,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為我們做了很多很多,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他們關愛我們的點點滴滴。(出示ppt:配樂攝影作品《爸媽,謝謝你》)
看這些照片的時候,你可以對著畫面指指點點,可以和伙伴交頭接耳,想跟著唱也行。
⑵看到這些似曾相識的畫面讓你想到了什么呢?
(學生自由暢談)
小結:爸爸媽媽把我們養大多不容易呀,他們要為生活奔波,要為我們操心,可能會有許多我們想不到的麻煩、苦惱和辛酸。
[設計意圖] 通過交流,回憶起生活中一幕幕感人的細節,重溫那份感動,感知父母的不易,為以下環節作鋪墊。
3、談嘮叨:宣泄煩惱
爸爸媽媽有那么多的煩心事,有時看到我們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難免會顯得著急,有時就會不停地嘮叨。你有這樣的經歷嗎?
他們還會什么時候會在你耳邊嘮叨啊?
你們聽了爸爸媽媽的嘮叨后,心里是一種什么感覺呀?
(小組討論,全班分享)
[設計意圖]讓孩子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4、想策略:頭腦風暴
老師聽懂了大家的意思,所以我們有時就免不了會和爸爸媽媽之間產生一些磨擦,弄得他們不開心,自己也不開心,其實我們心里也不愿這樣。我們商量一下:面對他們的嘮叨,我們最好怎么辦?這就是今天咱們要探討的主題——《如何應對父母的嘮叨》。大家各想各的主意,來一個頭腦風暴,請一位同學快速記錄在白紙上,然后在那么多主意中挑選出最好的兩條,用記號筆寫在紅色的紙上。
[設計意圖]通過生生互動,在思維的碰撞中,搜求多種應對父母嘮叨的方法,在交流、篩選的過程中獲得積極應對嘮叨的方法,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
5、說方法:積極應對
⑴把各小組“頭腦風暴”碰撞出來的兩個好點子都貼在黑板上
⑵學生交流,勾出好的點子,問:這是誰的創意?
⑶根據大家認同的方法進行簡單的歸納。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交流的空間,學生不斷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饋,學習應對父母嘮叨的最佳方法。
6、師小結:情感升華
播放《爸媽謝謝你》的伴奏歌曲:
在音樂聲中,教師結語:同學們,我還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呢,有一位教授已經60多歲了。門外寒風凜冽,教授要出門去作報告。他那80多歲的母親,年邁多病,在病床上,發出斷斷續續的、低沉的聲音:兒啊,多穿點衣服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再大也仍舊是孩子,我們就像父母心中的風箏,永遠讓他們牽掛。很多人長大以后對父母曾今令人心煩的嘮叨又有了這樣的感受:
嘮叨是濃濃的關愛;
嘮叨是溫暖的呵護;
嘮叨是母愛的重疊;
嘮叨是親情的附加……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聽不進父母的嘮叨,有自己的想法,這很正常,說明我們在成長。如果父母的嘮叨讓你感到心煩了,受不了,記得用上今天學到的好方法呦!
[設計意圖] 在孩子們都比較熟悉的歌曲中結束本課,借助音樂的感染力觸動學生的心靈,在愛的氛圍中達到情感的共鳴與升華,讓學生意猶未盡。
清明節的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清明節活動方案設計。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一、 活動意圖
我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軍訓。在教官嚴格訓練下,全體學生較好的完成了訓練任務,五名學生獲得“優秀學員”稱號。軍訓過程中學生的體會甚多,但軍訓歸來,學生在紀律、衛生等方面未如理想。為鞏固軍訓成果,使學生能把軍訓中的好作風帶到今后的校園生活中,以集體利益為重、發揚團結合作的集體精神,處處自覺守紀以形成一個團結的集體,使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繼續延續,本班召開這次主題班會活動。
二、 活動準備
? 要求學生寫好軍訓感受和感想,做好墻報等宣傳工作
? 對軍訓日記進行整理
? 布置學生閱讀德育讀本“難忘當兵的日子”
? 進行問卷調查,讓學生自己感受和比較自我以及集體在軍訓中和軍訓后的表現。
? 排練小品《緊急集合》
三、 備選資料
? 德育讀本《難忘當兵的日子》
? 軍訓日記以及學生作文《軍訓感想》
? 軍訓的日記和片斷
? 調查問卷
四、 活動過程
1、回顧當兵的日子——“團結就是力量”
? 通過多媒體展示軍訓活動的照片和片斷
? 現場采訪:在軍訓中最難忘的是什么?軍訓中自己有什么體會 ?
通過訪問舍長、優秀學員引出“無論是內務衛生還是訓練的成功都需要全體同學的團結協作、共同努力。
? 出現雁群飛翔的圖案,提問:雁群為什么團隊的操作?
我們的班集體像雁群嗎?
在集體中我們能相互扶助,憑借相互的沖勁和助力向前。每一位同學就如雁群中地每只大雁,只有善于分享共同目標和富有集體感的人才會更快更輕易的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
2 . 團結的集體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
? 小組報數比賽。分成兩小組報數,看哪組以響亮的聲音最快的速度完成。
只有集體中的每位成員都向著的既定的目標共同行動、共同努力,集體才能健康成長。
? 訪問:覺得我們這個集體缺少了些什么?覺得軍訓中我們班集體最大的改變或進步是什么?
c. 展示問卷調查的結果
>小結:根據問卷調查,大部分同學覺得班集體的凝聚力增強了,同學間能相互幫助、團結一致地朝著目標共同努力。
希望大家能銘記共同努力的日子,將團結合作地精神發揚光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為班集體建設出力。
3、守紀才能形成團結的集體
? 訪問:覺得軍訓中自己最成功的方面是什么?
? 軍體拳表演。訪問表演的學生覺得自己在軍訓后有什么變化?
? 小品《緊急集合》
? 提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引出班中部分同學紀律性不強,拖班級后腿,影響了整個集體。
? 討論:如何把軍訓的良好作風保持下去?
小結:自覺守紀是我們解放軍強大戰斗力的保證,我們每位學生只有做到時時、事事自覺守紀,我們才能形成堅強的集體
4. 班主任總結,提出希望: 難以想象在一個一盤散沙、紀律松弛的班集體中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使自己提高。而紀律維系著社會的正常秩序,保障我們順利完成學業,不要把守紀僅僅當成一種約束,它能使我們在一個堅強的集體中成長。
新生軍訓期間班級活動方案設計:“感謝軍訓”
在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離目標的現象,活動的隨意性大,這就要求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并遵照執行。設計主題活動,順利開展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可以說,教師的有效指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活動實效性。
在指導學生設計活動方案時,應該考慮到學生活動主題、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生活動方案應該包括的內容:活動主題具體目標的確立、活動的具體方法及其實施、活動主題必要的資料和工具準備、小組成員的詳細分工等。
三年級、甚至四年級上期的同學也許都不具備完整地設計活動方案的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孩子從小處入手,例如,一開始只是學習制作調查表等活動中的某一個環節的內容,等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步增強后,再進行活動整體方案的設計。
(一)一個完整的活動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1.標題
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選定的主題,為自己的活動起個性化的標題,體現出兒童特有的趣味。例如《我的寵物寶貝》、《恐龍王國》等,標題應該是孩子們自己思考的結果。為活動起一個響亮、有趣的名,能夠引發學生的活動興趣,提高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性。
2.活動的目的
活動目標應該是立體的。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考慮。但一定要注意,無論從表述,還是從理解,我們都決不能要求學生能夠像老師這么專業,應該讓孩子們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表述。例如將“知識與技能”注解為“我們計劃從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與本領”等,這樣的語言才更加貼近孩子們的實際。
3.活動的準備
可將“準備”細化為“需要用到的工具”、“需要得到誰的幫助”等,這樣有利于孩子們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提高活動的效率。
4.活動的過程與方法
過程與方法需要孩子們做出比較詳細的規劃,例如:幾月幾日,星期幾,到哪些去調查,調查表由誰準備,由誰記錄,爭取誰的指導等等內容。學生們,尤其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外出活動,最好要由成人(教師或家長)陪同,以免發生意外。
5.活動的預期結果及表達方式
即孩子們準備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如何將自己的活動成果與同學、老師們進行交流并得到他們的建議或意見。可參照后面成果展示部分給出的建議或意見擬定。
一開始活動方案可以由教師組織同學們討論后設計,此后逐步體現出“由扶到放”的過程,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能力后,最終還是應該由學生自行設計。也許學生的活動方案還比較幼稚,不能完美,但這畢竟是孩子們自己的成果,體現著孩子們獨立學生的意識與能力。
(二)學生設計活動方案常見的問題及對策如下:
1.目標定位不準確。
孩子,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孩子,不容易準確地預設活動的目標,很有可能將目標定位過高或過低。教師要及時的給予指導。
對于剛剛接觸到本門學科的孩子來說,可以先以微型的綜合實踐活動開始入手,著重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每一次活動要實現的目標不宜過多,一次活動達到兩、三個目標就可以了,否則無論是從方案的設計還是活動的組織上,都加大了難度。
2.分工不詳細、不明確
孩子的能力是有差異的,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每一個孩子都參加,而不只是少數學生的舞臺。在活動中,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一定的任務,這樣才能使每位學生都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得到綜合發展,因此,在活動方案的設計中,要將每位成員的分工都明確并交老師審定。如果遇到分工不均、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的情況,教師要及時地協調。
3.不能正確預設活動的過程
活動的過程是活動計劃的重頭戲,也是孩子們在制定活動計劃中的難點。由于學生們年齡小,對于很多事有些過于理想化。教師要提醒孩子們,活動過程的預設要符合活動主題與目標,要符合實際情況,同時要正確地估計到活動中可能遇到難題,力爭提前做好準備。
中低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不要過多復雜,設計的活動以不超過三個為宜,否則容易造成活動時間過長、活動過程不好把握等問題,甚至造成活動沒有結果,不了了之的局面。
4.找不到合適的展示形式
孩子們總是非常想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老師、同學們看,共享收獲的成果。但由于年齡小,許多孩子設想的展示形式比較單一,不夠立體,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小組相互出出主意,也可以將自己的建設與意見與孩子們共同討論,共同正確預設展示的形式,使活動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