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骨干教師培養方案(精選3篇)
學校骨干教師培養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結合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立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著眼于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與專業水平,服務于課程改革,培養終身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教師隊伍,著力構建學習型的教師組織。
二、總體目標:
1、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業愛生的師德標兵,杜絕違規教育行為。
2、以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切入點,促進全體教師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加快知識更新與拓展。
3、加強教研活動的開展,提高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機制,實施“青藍工程”,加強青年教師培訓,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為“青年骨干教師”。
5、以教育科研改造課堂教學,引導教師向學術型、科研型的轉變。
三、具體目標任務及措施:
(一)教師全員培訓:
目標:通過培訓,提高全體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依法辦學,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業愛生的師德標兵,杜絕違規的教育行為。促進全體教師教育理論、教育方法、教學手段的轉變。
內容:政治思想與師德教育。
方式:講座、研討會等,并與自學相結合,側重于實踐活動(力求結合學校實際,為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服務)。
時間安排:每周周前會議政治學習10分鐘。
職能部門:校長室、大隊部。
(二)新課程標準培訓:
目標:進一步領會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以及新課程標準所體現的理念,幫助教師了解各學科課程改革的突破點以及對教學的建議,使教師能以此為依據,在對教材進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制定相應的教學及評價策略。
內容:各學科新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標準解讀,省、市級新課程培訓學習材料等。
活動形式:以學科組為單位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
時間:每周業務學習、各教研組活動時間。
(三)教師信息化培訓:
目標:要求教師實現“四會”:會文字處理,會制作簡單的課件,會上網查閱、下載資料,會收、發電子郵件。同時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會運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
方式:1、定期開展教師電腦知識及實際操作的培訓。
2、采取定期練習及考核的辦法相結合。
(四)教師讀書活動:
目標:要求40周歲以內的教師每月讀兩本書;40周歲以上的教師每月讀一本書。
內容:優秀學科書籍。
方式:教師自學與集體組織相結合,并組織讀書沙龍、讀書征文、“書走動”起來等活動調動教師讀書的積極性。
(五)教研與科研活動:
目標:通過教科研活動的開展,全體教師中的學科帶頭人、教育教學能手要占教師總數的10%—15%,骨干教師要占教師總數的60%,中青年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達到50%,中青年教師要熟練掌握并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教學。
內容:1、每學期集中組織教師集體學習各科《課程標準》、《教學常規》及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文章等(不少于15次)。
2、繼續加強校內、外教研活動,堅持教師要走出去、請教師走進來的教學活動。
3、開展“人人上一堂好課”的活動,組織一次全校性的教學評優活動。
4、每學期組織一次教學開放日和教學輪崗活動。每次活動時家長、教師參與聽課、評課,共同探討教法與學法,不斷豐富認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繼續開展校級優質課、優秀論文、說課、評課等教學競賽活動,每學期舉辦一次教學常規展覽活動,提高教研活動質量。
活動方式及時間安排:
1、每學期開學前,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內容的學習。
2、定期與不定期地開展教研活動,方式:集體與分學科相結合。
3、每學年進行優秀論文、經驗總結、優秀教案評選。
4、每學年舉辦優質課比賽。
5、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論文評比。
(六)學歷教育培訓:
目標:要求專任教師中大專以上學歷達90%,本科學歷達30%;同時要加大力度,引進和培養英語及藝體等學科教師,實現各學科教師比例合理分配。
方式:自我進修。
四、組織機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承擔的任務:
1、肖魯負責教師的師德師風的培訓工作。
2、段、曾負責數學教師、教師的信息化的培訓工作。
3、謝負責語文教師的培訓工作。
4、陳、謝負責教師的讀書活動工作。
五、保障措施:
1、設立學校繼續教育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構建學校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管理網絡。建立由學校校長和學科帶頭人組成的領導小組,對培訓內容、課程設置、培訓過程進行指導。
2、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項教研活動,每學期請有關的教育專家、教研員來校做專題講座。以備課組為依托,開展切有實效的教研活動,推進學科教學建設;開展青年教師培訓活動,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以市教研室為依托,開展專題研究,推進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
3、出臺傾斜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將業務培訓與崗位聘任、學期考核掛鉤,并記入教師業務檔案,努力打造一支學科齊全、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
4、結合學校辦學情況和師資水平狀況,有計劃地安排學科教師參加省、市級培訓、進修和觀摩。
學校骨干教師培養方案 篇2
一、領導小組機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二、考核對象
20xx年,已由省教育廳和縣教科局認定的省、縣級骨干教師。
三、考核內容:
1、骨干教師任職總結。(含師德修養、教育教學實績、完成骨干教師職責情況)。
2、積極承擔示范課、觀摩課、研究課等公開教學任務。
(1)縣級公開課以上(附教案、圖片)
(2)校級公開課(附教案、圖片)
3、聽課,主要是聽徒弟的評價課每學期15節。
4、寫一篇論文,獲校級一等獎或縣級二等獎以上(發表在縣刊上)或省級三等獎以上(或發表)。
5、指導、帶教校內青年教師。
(1)指導、帶教活動正常開展。(骨干教師管理手冊記載)
(2)所帶教教師校級教學評比中二等獎以上(含二等獎)、縣公開課和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
四、考核方法:
被考核對象將考核材料交教研室。考核給分與縣考核同。
五、考核結果
1、任期考核結果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60分以下為不合格。
2、考核結果最終由考核領導小組討論決定。
3、考核結果將作為教師參加評先評優的'條件之一。
學校骨干教師培養方案 篇3
為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骨干教師隊伍,鼓勵教師在學習和研究的狀態下工作,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在整體上推進我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對照沙區示范初中的辦學標準,特制定我校骨干教師評選方案及實施細則。
一、 考核對象
學校骨干教師培訓班學員。
二、 考核辦法
1、個人申請,評選領導組對照條件,量化打分。
2、評選擬訂名額為10名以內。以后每兩年評審一次,評審時間暫定為下一年的10月份
3、提供的有關證件或材料須是原始有效的。
三、評選考核小組
組長:張克運
副組長:何宗泮 王啟林 鄧向東
成員:張敏 楊東省 皇英 羅達英 錢頤 孫大安
四、一票否決
1、不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有違法亂紀現象。
2、 經過學校行政領導組集體研究,認為不支持學校工作或不服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安排者。
3、不滿工作量(有特殊原因而不滿工作量,時限不能超過一年)。
4、近3年年度考核不合格者。
5、在教學期間內發生重大責任事故者。
6、未經學校允許外出兼課者或開展有償家教或從事第二職業者等。
7、提供的材料有弄虛作假者。
五、考評指標及量化分值
(一)、師德師風(8分):依法執教,廉潔從教,敬業樂業,關愛學生,尊重家長
合格4分,良好6分,優秀8分
(二)理論學習(6分):
讀一本書,寫心得體會4分;參加理論學習,有筆記2分
(三)教學實踐:(60分)
1、教學成績:(17分)
(1)在學校的學生評價中,每學期得分在年級排名前五名的為2分,在5—10名得1分(每學期考核一次)。
(2)教學效果進步很大15分;教學效果進步較小10分;無進步8分。
2、教案:教案完整規范為2分;
3、優質課:(6分)
校、區、市級示范課或觀摩課分別為2分、4分、6分。(計最高級別,不累計)
4、常規課(10分)
(1)組織教學2分 (2)課堂引導2分 (3)課堂效益2分
(4)作業批改2分 (5)課后輔導2分
5、教育活動(6分)
(1)配合班主任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3分
(2)完成一份教育案例分析3分
6、教學常規(4分)
(1)不遲到2分 (2)佩帶校卡 1分 (3)使用普通話1分
7、幫帶工作:(15分)
(1)培養的青年教師成效顯著。2分
(2)輔導的青年教師獲獎。1分
(3)在各類教師培訓活動中承擔授課任務。2分
(4)督查所在的備課組的教育教學活動10分
(四)教改科研(26分)
1、課題研究:參與課題研究。按校級2分、區級3分、市級及以上5分。
(計最高級別,不累計)
2、論文:
(1)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按區級2、市級及以上4分。(計最高級別,不累計)
(2)教學論文、案例等評比獲獎。按區級2分、市級及以上4分。
(計最高級別,不累計)
3、集體教研:
(1)積極參加校、區教研活動(3分)
(2)組織校本教研專題講座,校內1次2分、市區級1次3分,累計不超過5分
(計最高級別,不累計)
(3)教研活動中專題發言,校內1次1分、市區級1次2分,累計不超過5分
(計最高級別,不累計)
(五)特殊貢獻獎(實行加分)
1、送課:為區內學校或對口支援學校送教(帶教)。5分
2、發揮特長,做出突出貢獻或榮獲國家、地方政府頒發的特別獎勵。(10分)
3、督查所在的備課組的教育教學活動,成效顯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