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精選6篇)
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 篇1
根據xx屆三中全會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精神及《文化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文化部關于建設國家公共數字文化支撐平臺的通知》要求,為推進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的現代化,特制定**市數字服務平臺建設實施方案。
一、實施平臺建設的重要意義
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建設是公共文化數字服務體系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提檔升級,是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環境下文化建設的新平臺、新陣地,是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傳播范圍的重要途徑,對于消除數字鴻溝、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平臺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以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資源建設為重點,以打造基于新媒體的服務新業態為目標,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在傳承先進文化、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公民文明素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滿足信息化環境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建設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突出公益性,維護和保障廣大公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堅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發揮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體優勢;堅持需求主導、服務為先的原則,了解群眾對數字文化的需求,建設豐富適用的數字資源,加強數字文化的惠民服務;堅持規范建設、科學管理的原則,發揮先進信息技術和標準規范在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中的基礎作用;堅持共建共享、開放共贏的原則,加強合作共建,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我館數字化建設,開創互利共贏的局面。
(三)目標任務
1、總體目標
平臺建設以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等已建成的現有網絡及硬件條件為基礎,應用云計算等新型技術模式和架構,積極配合全市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設統一管理、開放互動、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改進資源服務的針對性、便捷性和時效性,實現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和需求的有效對接,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發展提供整體有效的數字化支撐,切實保障信息技術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2、具體目標
20xx-20xx年,我市數字特色資源庫群初具規模,數字化服務和需求信息全部進入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
三、平臺建設的組織實施
圖書館負責本館的電腦配備、聯網、數字資源建設和本館及對應縣級館上報服務信息的審核篩選,通過互聯網與市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最終將篩選后的數字資源、各類服務項目信息、服務需求信息及服務統計數據在市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上實現自我上傳、管理及發布。鄉鎮(街道)文化站及社區文化室,要配備電腦等終端設備并聯網,并對村級(社區)文化室上報的信息進行篩選,匯總后根據工作門類分別報對應的縣級館,縣級館再統一上報相應的市級館。
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 篇2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全會精神,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根據《關于村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皖宣〔20xx〕13號)要求,結合農民文化樂園建設試點工作實踐,現就我縣村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xx屆全會精神為指導,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統籌文化設施建設和資源配置,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堅持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以標準化保障均等化,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管理有序、服務優良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民文化樂園,探索創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和運行機制,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切實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二、主要目標
。ㄒ唬┐寮壒参幕O施明顯改善。到20xx年底,全縣建成11個農民文化樂園;到20xx年,全縣建成30個農民文化樂園。其它美好鄉村中心村按照“一場兩堂三室四墻”功能要求,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先行建設村文化活動室,逐步達到農民文化樂園標準,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ǘ┐寮壩幕顒迂S富多彩。每個行政村每年組織不少于1場“送戲進萬村”正規演出、12場電影、12場文體活動、6場培訓講座。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得到落實。節慶禮儀、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展覽展示、評比表彰、志愿服務、議事聚會、各類培訓活動豐富多彩。
(三)村級文化設施管理運行水平不斷提升。參照有關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理規定,完善各項制度,規范日常管理。每村組建群眾文藝隊伍不少于2支,每個農民文化樂園配備專職管理人員不少于1名、兼職管理人員不少于2名。
(四)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較好滿足。村民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農民群眾文化活動參與率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以上,滿意率95%以上。
三、主要內容
(一)緊貼群眾需求,推進服務內容標準化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目標,提供適合、適應、適當的服務。依托農民文化樂園平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抓好八項服務:
1、演出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符合條件的國有、民營藝術表演團體,實行統一集中采購。統籌使用每村4400元的農村文化活動補助資金,組織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每年為每個行政村送一場正規演出。(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
2、電視服務。實施入戶工程,通過地面數字電視、有線電視、直播衛星電視和互聯網電視協調發展、互為補充,力爭20xx年綜合入戶率提高到95%以上,免費提供10套以上公益性節目(包括4套央視、3套省臺、2套市臺、1套縣級臺節目),讓農民群眾看好電視。(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安廣網絡郎溪分公司、各鄉鎮)
3、廣播服務。規劃建設全縣應急廣播體系,依托“村村響”工程和地面數字電視網絡,讓群眾收聽到4套以上廣播節目。(責任單位:各鄉鎮)
4、電影服務。實施農村電影放映提質工程,保證農民群眾平均每個月看一場質量較高的電影,新片達50%以上。(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
5、書報服務。推進農村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建設,使每個農家書屋擁有基本藏書1500冊、流動圖書300冊、報紙10種、流動期刊30種,保證必要的更新,解決農民群眾經常看到新書報、好書報的問題。(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
6、上網服務。每村配備4臺以上電腦,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黨員遠程教育資源,推進農家書屋數字化轉型,加快縮小城鄉“數字鴻溝”,讓農民群眾共享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實惠。(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縣文廣新局)
7、活動服務。充分挖掘和傳承各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每月組織開展一次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節慶禮儀、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展覽展示、評比表彰、志愿服務、議事聚會等,不斷提升群眾文明素養。(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教體局、各鄉鎮)
8、培訓服務。圍繞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素質,每兩月舉辦一期培訓或講座,內容包括黨的理論和形勢政策、思想道德、實用知識、致富技能、科技知識、法律常識、健康生活、文藝書畫、非遺傳承等。(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人社局、各鄉鎮)
。ǘ┳ズ迷O施配套,推進功能定位標準化
堅持因地制宜、規模適中、重點突出原則,著力打造集“一場兩堂三室四墻”為一體的、標準化的中心村農民文化樂園:
1、一場。供文藝演出、體育健身、放映露天電影等活動的綜合文體廣場,配置必要戶外健身器材、舞臺。(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教體局、各鄉鎮)
2、兩堂。禮堂主要供舉辦文化節慶、文化禮儀、文體活動、室內電影放映以及村民議事集會、婚喪嫁娶、慶生祝壽等,可配有室內舞臺;講堂主要供村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勢政策宣講、科學和法律知識普及、生產技能培訓等。(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人社局、各鄉鎮)
3、三室。文化活動室供村民開展文娛活動、非遺傳承演練及文化輔導等;圖書閱覽室(農家書屋)供村民閱覽圖書、報刊、雜志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室供村民瀏覽學習農業技術、知識講座、醫療衛生、電子書刊等,欣賞紅色歷史、經典影視、舞臺藝術、少兒動漫等。可整合廣播室、留守兒童活動室、鄉村學校少年宮、婦女之家、便民服務室、交流議事館等功能。(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婦聯、團縣委、各鄉鎮)
4、四墻。利用禮堂內部墻面,通過設置標準活動展板,進行相關展陳設計、布置及更新,體現農民文化樂園展覽展示功能,利于傳播現代文明、倡導主流價值、學習身邊楷模、展示村莊形象、傳承當地文化、弘揚先賢精神。展覽內容分為村史村情、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美好家園等四類。(責任單位:各鄉鎮)
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 篇3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根據《關于村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皖宣〔20xx〕13號)要求,結合農民文化樂園建設試點工作實踐,現就我縣村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統籌文化設施建設和資源配置,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堅持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以標準化保障均等化,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管理有序、服務優良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民文化樂園,探索創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和運行機制,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切實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二、主要目標
(一)村級公共文化設施明顯改善。到20xx年底,全縣建成11個農民文化樂園;到20xx年,全縣建成30個農民文化樂園。其它美好鄉村中心村按照“一場兩堂三室四墻”功能要求,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先行建設村文化活動室,逐步達到農民文化樂園標準,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二)村級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個行政村每年組織不少于1場“送戲進萬村”正規演出、12場電影、12場文體活動、6場培訓講座。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得到落實。節慶禮儀、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展覽展示、評比表彰、志愿服務、議事聚會、各類培訓活動豐富多彩。
(三)村級文化設施管理運行水平不斷提升。參照有關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理規定,完善各項制度,規范日常管理。每村組建群眾文藝隊伍不少于2支,每個農民文化樂園配備專職管理人員不少于1名、兼職管理人員不少于2名。
(四)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較好滿足。村民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農民群眾文化活動參與率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以上,滿意率95%以上。
三、主要內容
(一)緊貼群眾需求,推進服務內容標準化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目標,提供適合、適應、適當的服務。依托農民文化樂園平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抓好八項服務:
1、演出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符合條件的國有、民營藝術表演團體,實行統一集中采購。統籌使用每村4400元的農村文化活動補助資金,組織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每年為每個行政村送一場正規演出。(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
2、電視服務。實施入戶工程,通過地面數字電視、有線電視、直播衛星電視和互聯網電視協調發展、互為補充,力爭20xx年綜合入戶率提高到95%以上,免費提供10套以上公益性節目(包括4套央視、3套省臺、2套市臺、1套縣級臺節目),讓農民群眾看好電視。(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安廣網絡郎溪分公司、各鄉鎮)
3、廣播服務。規劃建設全縣應急廣播體系,依托“村村響”工程和地面數字電視網絡,讓群眾收聽到4套以上廣播節目。(責任單位:各鄉鎮)
4、電影服務。實施農村電影放映提質工程,保證農民群眾平均每個月看一場質量較高的電影,新片達50%以上。(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
5、書報服務。推進農村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建設,使每個農家書屋擁有基本藏書1500冊、流動圖書300冊、報紙10種、流動期刊30種,保證必要的更新,解決農民群眾經?吹叫聲鴪蟆⒑脮鴪蟮膯栴}。(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
6、上網服務。每村配備4臺以上電腦,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黨員遠程教育資源,推進農家書屋數字化轉型,加快縮小城鄉“數字鴻溝”,讓農民群眾共享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實惠。(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縣文廣新局)
7、活動服務。充分挖掘和傳承各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每月組織開展一次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節慶禮儀、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展覽展示、評比表彰、志愿服務、議事聚會等,不斷提升群眾文明素養。(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教體局、各鄉鎮)
8、培訓服務。圍繞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素質,每兩月舉辦一期培訓或講座,內容包括黨的理論和形勢政策、思想道德、實用知識、致富技能、科技知識、法律常識、健康生活、文藝書畫、非遺傳承等。(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人社局、各鄉鎮)
(二)抓好設施配套,推進功能定位標準化
堅持因地制宜、規模適中、重點突出原則,著力打造集“一場兩堂三室四墻”為一體的、標準化的中心村農民文化樂園:
1、一場。供文藝演出、體育健身、放映露天電影等活動的綜合文體廣場,配置必要戶外健身器材、舞臺。(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教體局、各鄉鎮)
2、兩堂。禮堂主要供舉辦文化節慶、文化禮儀、文體活動、室內電影放映以及村民議事集會、婚喪嫁娶、慶生祝壽等,可配有室內舞臺;講堂主要供村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勢政策宣講、科學和法律知識普及、生產技能培訓等。(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人社局、各鄉鎮)
3、三室。文化活動室供村民開展文娛活動、非遺傳承演練及文化輔導等;圖書閱覽室(農家書屋)供村民閱覽圖書、報刊、雜志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室供村民瀏覽學習農業技術、知識講座、醫療衛生、電子書刊等,欣賞紅色歷史、經典影視、舞臺藝術、少兒動漫等?烧蠌V播室、留守兒童活動室、鄉村學校少年宮、婦女之家、便民服務室、交流議事館等功能。(責任單位:縣文廣新局、縣婦聯、團縣委、各鄉鎮)
4、四墻。利用禮堂內部墻面,通過設置標準活動展板,進行相關展陳設計、布置及更新,體現農民文化樂園展覽展示功能,利于傳播現代文明、倡導主流價值、學習身邊楷模、展示村莊形象、傳承當地文化、弘揚先賢精神。展覽內容分為村史村情、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美好家園等四類。(責任單位:各鄉鎮)
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 篇4
一、會議主題
總結20xx年我市公共文化建設成果,交流20xx年公共文化工作思路,探討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做法。“會訓”結合,進一步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二、會議時間和地點
會議時間:20xx年3月25日——27日,25日下午2點前報到,會訓期三天(會議半天,培訓兩天半)。
會議地點:金華市文化館四樓會議室(中山路35號)
住宿地點:金華天寧樓賓館(飄萍路500號)
三、參會人員(約70人)
1.各縣(市、區)文廣新局分管局長、文化科長;
2.各縣(市、區)圖書館、文化館館長;
3.市局、市文化館、市圖書館相關人員。
四、會議議程
1.總結20xx年全市公共文化工作;
2.各縣(市、區)交流20xx年公共文化(含文藝創作)工作思路;
3.邀請國家、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講課;
4.與會人員就20xx年公共文化重點工作開展座談,共
同探討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思路及做法。
五、其他事項
1.本方案代會議通知,會議通知不再另行下發。
2.請各地提前準備好會議交流發言材料(自行準備,無需報送),交流發言時間控制在8分鐘以內;
3.請與會人員認真參加培訓,并結合培訓內容以及各
地實際潛心思考20xx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做法,以便在座談中交流探討;
4.與會人員食宿由會議統一安排(金華市區參會人員不安排食宿,交通費自理)。
5.請各縣(市、區)將會議回執(附件1)電子稿填寫
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 篇5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系創新,不斷提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結合我社區實際,活動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xx大和xx屆五中全會精神,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市委關于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的總體安排,不斷探索和創新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管理的理念、機制和方法,全面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打造“文明城市、和諧廣州”創造良好環境。
二.主要任務
(一)推進社區網格化建設。以社區為格,明確每一個社區所轄地域和人口,科學整合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組織全部納入網格進行管理,實行“一網多格,一格多員”,科學整合配備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力量。
1、城市社區網格建設。按照便于公共文化服務管理、便于資源整合、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則,以地域性為特征,以認同感為紐帶,以街巷、道路為標志,確保年內社區實現網格化公共文化管理全覆蓋。
2、加強社區組織建設。推進社區公共文化體系網格化建設,重點圍繞社區黨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建設、基層基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運行機制建設、社區工作者管理和經費保障等方面,加快社區規劃化建設步伐。健全完善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為主體,社區群團組織、志愿者組織、商業服務組織、便民利民中介組織以及其他組織為配套的組織體系,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的高效化和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全覆蓋,夯實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基礎。
(二)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通過電腦和網絡技術,建立起與全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相適應,連接社區信息系統,推動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信息化。確保社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管理信息化,基本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服務、便民利民”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化發展格局。
1、建立統一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管理平臺。開通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管理軟件。建立以寬帶城域網和虛擬專網為依托,社區為應用終端,形成縱貫整個社區四級統一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管理平臺。重點完成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數據庫建設。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塊:社區概況、社區服務、社區組織、社區文化、社區保障、社區環境、社區圖片、日常工作、系統功能、系統維護、擴展功能、其它功能、其它工具等。每一個模塊包括非常全面細致的內容,社區要安排專門人員集中錄入填寫,還可以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對數據庫的項目和內容提出添加和修改。推進信息資源共享。通過管理系統功能模塊的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建立起社區四級社區工作數據指標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共享體系,為協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創造條件。初步實現黨建群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的規范化管理和使用。
2、建立統一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網絡平臺。以“中國社區在線”為依托,建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四級外網服務平臺(網站),以溝通社區居民鄰里關系、發展社區民主自治、推進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推動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轄區單位和居民的有效服務。
3、建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工作體系。建立健全適應“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服務”體制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工作體系。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重點抓好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心建設;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要制訂本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統一規劃信息平臺和服務網絡建設;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承擔街道各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化應用建設任務;社區要在街道的指導下,做好源數據的采集和錄入,組織開發好社區內各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信息資源。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管理系統和社區服務網絡平臺要在今年全部安裝開通運行。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所需資金和運行費用,采取街道辦事處和社區自籌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決。
(三)推進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行政力量志愿互助力量的作用,建立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居民互助志愿服務、市場化服務相銜接的覆蓋居民群眾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綜合服務設施為主體、專項服務設施為配套、服務站點為補充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網絡。
1、推進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中心建設。
社區應有一個統一標識的綜合性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中心,具備辦公、管理、服務、活動等多種功能,并配備必要的辦公設施。
2、建立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主導建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以社區文教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社區,依托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中心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務。倡導建立社區居民互助和志愿服務體系,利用地緣相近、血緣相親的優勢,積極組織動員社區居民、社區組織和駐區單位參與社會救助、擁軍優屬、治安防范、普法宣傳、婚育新風、法律援助、文體健身、環境保護等互助和志愿服務,發展慈善事業。引導建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安全、生態、方便、實惠的要求,積極吸引社區居民中具備文化娛樂方面才能的人員進社區,推進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實施,鼓勵和支持、動員社會力量利用閑置設施、房屋等資源為其服務,滿足社區居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多樣化的需要。
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 篇6
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部署,省文化廳為進一步推進后十藝節長效機制建設,結合目前工作實際,突出工作重點,以山東省整體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為總抓手,全面提升我省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保障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F將整體創建方案制定如下。
一、充分認識整體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重要意義
黨的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設,提出以十藝節籌備全面帶動公共文化服務完善提高的部署。文化部對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設給予大力支持,文化部與我省簽署的《關于合作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框架協議》中明確提出“文化部加強對山東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的指導支持”。全省各級文化部門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教育實踐活動整改的重要措施,扎實工作,積極作為,推進我省整體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增強我省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整體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我省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文化部、財政部為發揮典型帶動作用,創新管理和運行機制,在全國范圍開展的公共文化重點工程。整體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將使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國家要求,網絡更加健全、結構更加合理、發展更加均衡、運行更加規范,服務更加有效,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健全,為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整體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我省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的目的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廣覆蓋、高效能轉變,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整體創建國家示范區,可以使我省有效地統籌城鄉公共文化事業協調發展,是促進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有效途徑。
整體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我省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行動。示范區的創建,是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設施網絡、服務隊伍、產品提供、活動組織等公共文化服務等各方面要素的有機統一。整體創建國家示范區,將使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各項要素得到整體發展,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大大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從整體上看,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文化發展的新形勢、人民群眾的新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級文化部門要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積極查擺問題,認真進行整改,有重點、有步驟地健全與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真正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