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大班集教活動方案(精選3篇)
幼兒大班集教活動方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的歡樂,體驗與朋友一起跳舞的愉快情緒。
2、能根據歌詞自編動作,并初步學會跳邀請舞。
活動準備
1、歌曲錄音
2、熟悉歌曲,初步會唱。
3、場地準備一個大圓圈。
活動過程
1、熟悉歌曲,演唱歌曲。(幼兒能夠熟悉歌曲的曲調,會唱歌曲,理解歌詞的含義。為幼兒創編動作作準備。)
2、啟發幼兒創編動作,并在此基礎上集體討論,確定邀請舞的動作。(從幼兒創編的動作中選取優美的動作作為集體舞但是動作,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指導幼兒隨音樂邊唱歌邊練習表演,要求動作合拍、優美。(給幼兒充分的時間感受動作,學習動作,為集體邀請舞做好準備。)
4、指導幼兒學習跳邀請舞。(重點引導幼兒分清樂句,找準音樂的最后一拍。)
游戲可以反復多次,開始的時候每做一次教師給予評價,糾正幼兒存在的問題。幼兒熟悉舞蹈以后,可以連續進行。教師參與游戲,增加游戲的歡樂氣氛。
延伸:此游戲可以在日常活動中進行,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和同伴、老師一起游戲。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活潑歡快的歌曲,可前已經聽賞多次,對歌曲的旋律、節奏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小朋友在學習歌曲的時候是很順利的。在進行舞蹈動作探索的時候,小朋友也能根據已有經驗積極進行嘗試。在活動中,很多小朋友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前奏結束,朋友還沒有找好,慢了哪怕是一小會兒就影響了下面的整套動作,因為音樂很快,除非跳掉動作才能趕上。但是小朋友都只會按部就班地一個一個動作進行下去。所以活動中最主要的還是聽辯前奏,因為前奏部分是小朋友找朋友的部分,前奏結束,小朋友必須已經找到朋友。歌曲開始就已經要開始邀請了。
三西班牙舞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曲風,并學習看圖譜探索動作。
2.在熟悉動作的基礎上,根據音樂變換隊形。
3.鼓勵幼兒用目光、體態與同伴進行友好交流。
活動準備:
1.圖譜、磁帶、錄音機。
2.動作前置,經驗準備。
活動過程:
(一)激趣:
師:我們都是西班牙的小小斗牛士,今天,我們一起來跳快樂的西班牙舞。
(二)出示圖譜,學習隊形變化。
出示圖一:
1.師:你發現了什么?小紅人是誰?(小黃人呢?)
小黃人走到哪里去了?小紅人有沒有動?
2.集體練習,師唱譜。
出示圖二:
1.師:怎樣才能使小人轉圈圈?
2.幼兒練習,師唱譜。
出示圖三:
1.師:小人們又在干什么呢?
2.幼兒探索,師唱譜。
(三)完整舞蹈
(四)情感要求:目光、體態的交流。
活動反思:
西班牙是個熱情的國度,西班牙舞蹈也很激情澎湃,我們運用斗牛士那種無畏的精神,讓幼兒去學習去感受、自主探索舞蹈中的隊形變換加強幼兒與同伴間的協作能力。這首音樂,課前已經欣賞多次,對歌曲的旋律、節奏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小朋友在學習舞蹈的時候是很順利的。在進行舞蹈隊形探索的時候,小朋友也能根據已有經驗積極進行嘗試。特別是男女生交換位置時,手位的要求,幼兒都能自我進行探索,找出動作的規律,發現有個別錯誤的幼兒都能相互提醒。
幼兒大班集教活動方案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種植,提高探索興趣和持續觀察的興趣,培養初步的勞動意識和競爭意識。
2、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3、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過程
1、種植活動
(1)激起幼兒種.種子的愿望:你想知道它們是怎樣長大的嗎?出示教師為幼兒準備的小盆、小鏟子及各種.種子。
(2)請幼兒選一種.種子,和種子標本圖對比,確認是什么種子。
(3)教師講解示范種植過程:在小盆內挖開土,放入種子,然后蓋上土,最后澆上適量的水。
(4)幼兒嘗試種植,在盆上貼上相應的種子圖標和自己的姓名(教師隨機提供指導和幫助)。
大部分幼兒選擇了蔬菜類種子,能按正確的步驟進行種植,但挖土深淺、澆水量不易掌握。
(種植活動不作為本系列活動的重點,旨在激發幼兒繼續觀察。)
2、觀察、管理
一兩周后,部分種子出土了,有的還沒有動靜。
(1)教師和幼兒一起每天觀察,比較種子的生長情況。
幼1:我種的青菜籽發芽了,長出了兩片小葉子。
幼2:我的蠶豆也發芽了,比他的青菜長得高,葉子也比較大。
幼3:我的黃豆怎么還沒發芽呢?
(2)與幼兒一起挖開土觀察,了解、分析種子不發芽的原因。
有的種子,如毛豆已爛了,是因澆水太多;有的種子埋得太深,難以發芽。
(3)幫這部分幼兒重新補種,以保留其對種子的關注關趣。
反思:
幼兒自己種植、自己管理,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探索,在和同伴種植情況的比較中,又培養了幼兒觀察力、比較能力及初步的競爭意識。
幼兒大班集教活動方案 篇3
為了有效預防和減少校園擁擠踩踏事故,提高校園處置擁擠踩踏事故的應急能力,確保一旦校園發生擁擠踩踏事故時實施高效、有序的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保證校園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根據《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工作》、《校園意外傷害事故處理條例》、《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校園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一、組織機構
各校園必須成立突發學生樓道擁擠踩踏事故應急組織機構,落實人員分工,明確職責要求。
1、應急領導小組:
組長:園長:副園長:
成員:各班班主任
職責:負責制定學生擁擠踩踏事故應急預案,決定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健全應對擁擠踩踏事故工作組織機構,明確職責,健全制度,完善各項措施的落實;在擁擠踩踏事故處置工作中統一指揮、科學果斷決策、協調各方力量進行應急救援;控制事態發展,把事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盡快恢復正常的教育教學和生活秩序。
2、應急工作小組
(1)通訊聯絡組
職責:負責聯絡當地公安、消防、醫療等救助部門,負責在第一時間向上級部門報告事故發生和現場搶救、處置情況,做好相關信息的采集與留存和現場的取證、信息的整理和報送等工作,按照學校應急領導小組的意見向社會有關部門發布信息。
(2)疏散引導組
職責:引導全體師生迅速疏散、轉移到安全地帶,并負責重要物品的
看守工作。
(3)現場救護組
職責:根據情況撥打120急救電話請求急救并配合醫務人員做好救治工作。
(4)安全保衛組
職責:負責事故現場的警戒,現場秩序的維護,阻止無關人員進入現場,引導消防、公安、醫務車輛駛入現場,配合衛生部門施救,防止事態擴大。
(5)后勤保障組
職責:負責車輛調動,人員調集,工具、設備物資以及受傷人員生活物品的供應。
(6)善后處置組
職責:負責師生及學生家長的思想工作,做好傷病師生的安撫慰問工作;配合相關部門調查,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聯系保險公司,對傷亡學生進行理賠,妥善處理各種善后事宜。
二、安全預防措施
(1)健全制度落實責任,切實加強校園內部安全管理,將安全工作的各項職責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全校教職工都要擔負起對學生進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責任,并且針對預防學生擁擠踩踏事故建立制度、提出要求、采取措施,強化課間值班,加強對學生上下樓梯的安全管理。
(2)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和常規教育,充分利用廣播、板報等形式和班會、團隊活動、集會等途徑對學生進行紀律安全及自救、自護等知識的專題教育,結合有關發生在學校樓梯間擁擠踩踏而引發的傷害事例,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方擁擠踩踏事故專題教育,提高學生的防患意識;教育學生課間不得追逐、跑跳、打鬧,使學生養成相互禮讓、遵守秩序、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行的良好習慣。
(3)加強對教師責任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的教育。大課間活動、出操、大型集會等,上下樓梯不強調快速、整齊,由老師帶領學生有序進入操場活動,活動完畢,統一調動,有秩序地回教室;體育課和到專用教室上課的老師須到任教的班級教室里接送學生。
(4)合理安排各年級各班上下樓梯的路線,課間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低中高年級實行分時段放學,早、晚下自習、課間操、中午和下午放學等時段,每層樓道、樓梯間必須安排教師維持秩序,管理學生。
(5)安排專人定期仔細檢查樓道、樓梯間的各項設施、照明及應急燈等照明設備情況,及時更換不符合規范要求的照明設施,按照國家標準加高、加固樓道欄桿、樓梯扶手,定期檢修,及時清理樓道、樓梯間的堆積物,確保樓梯照明和樓道、樓梯暢通,防止夜間突然停電造成學生上、下樓梯時因無燈光而摔傷的意外傷害事故。
(6)每個學期組織學生至少進行兩次應急疏散演練。
三、應急處置措施
(1)第一發現人在發現學生在因擁擠而發生踩踏事故時,及時切斷后面學生的通行、搶扶被壓倒的學生。
(2)一旦發生踩踏事故,立即報告學校安全工作應急領導小組。報告內容必須準確全面,要包括具體時間,地點,及簡要情況,由應急領導小組確定啟動應急預案。
(3)學校安全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現場指揮,協調控制,對患者進行搶救,疏散組迅速對后面擁擠的學生進行疏散。
(4)對受傷學生進行逐個了解情況,一般傷情,學校應立即把受傷的學生送到當地醫院檢查治療,有嚴重受傷者,現場救助組要立即撥打“120”請求救助,將重傷學生送到指定醫院救治,應急領導小組應指派專人護送和照顧。
(5)通訊聯絡組立即通知受傷學生的監護人趕赴醫院,協助救治。
(6)學校要做好其它學生的思想穩定工作,解除他們的恐慌心理,
保證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7)應急領導小組必須及時寫出事故書面報告。報告內容:事故
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簡要經過、傷亡人數、事故發生后所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況,上報區教育局安全穩定辦公室。
(8)事故補報:根據事故現場情況變化、受傷人數變化時,由領導小組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進行情況補報。
(9)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失職,不認真履行疏導、保護、管理職責,釀成嚴重后果的有關責任人,事故處理后期要根據事故情況進行責任追究,懲前毖后,同時建立事故處理檔案并存檔。
四、注意事項
1、發生踩踏事故對外發布消息,必須由學校領導小組統一發布,任何個人不得隨意發布消息,以免報道失實,造成混亂。
2、在應急行動中,各小組要密切配合,服從指揮,確保救助工作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