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開展美德少年活動方案(精選3篇)
學校開展美德少年活動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樹立先進典型,在學生身邊尋找好的榜樣、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營造爭當模范先進的濃厚氛圍,特此,開展評選“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活動,以激發學生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給予學生自我完善的力量,培育“心向黨、愛勞動、有禮貌、樹新風、爭典型”的良好風尚。
二、北關中學德育理念:
修德啟智健體尚美樂勞
三、組織領導
為確保“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評選活動公正、公平、公開,順利進行,特成立我校“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評選機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四、評選對象
七、八年級學生。通過層層篩選最終評選出“美德少年”10人、“新時代好少年”10人、“校園文明之星”10人。
五、評選內容及標準
“美德少年”評選標準:
1、孝老敬親: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主動分擔家務,自理、自立能力較強;生活不盲目攀比,養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2、助人為樂:在學習和生活上長期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努力幫助她人排憂解難;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3、誠實守信:能自覺遵守中小學生的行為規范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帶頭遵紀守法,并能做到言行一致,對人守信,對事負責,不弄虛作假,即使遇到困難,仍能堅持信守承諾。
4、勤奮好學:自覺勤奮學習,課堂上積極思考、主動發言;遇到問題主動請教老師或同學,主動吸取課外知識,知識面廣。
5、見義勇為:能幫助一些暫時迷失方向的同學改邪歸正,能對社會、校園、班級內的不良現象進行制止或向有關部門放映。
“新時代好少年”評選標準:
1、文明有禮禮貌待人,言語謙和,行為文明,舉止得體;模范遵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社會公德,養成公共生活好習慣,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城市形象。
2、自強自立不斷克服自己的弱點,戰勝自己、超越自己,體現堅強的意志、進取的精神、不懈的堅持。
3、誠實守信具有強烈的誠信意識,在人際交往中,真誠待人;言行一致、信守承諾,對事負責;嚴肅對待學業,無考試作弊及其他違反校規校紀的不良記錄;不弄虛作假,經得起誘惑,有拾金不昧等優秀事跡。
4、友善、責任、奉獻團結同學,熱心參與班級、學校工作;有高度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班務工作能力強;積極肯干,默默奉獻。
“校園文明之星”評選標準:
1、思想積極要求進步,能夠自覺遵守《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北關中學校規校紀》、《北關中學兩個行為養成教育實施方案》內容。
2、學習態度端正,目的明確,勤于思考,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學習成績優異。能較好地掌握各門功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幫助其他同學提高學業成績共同進步。
3、不吸煙喝酒,不遲到早退,不在教室內外、宿舍喧嘩打鬧,不說臟話,不打架斗毆,不傳閱不健康書籍,不進網吧、游戲室、錄像廳。不亂丟雜物、不亂倒垃圾,見到雜物能主動拾起來放入垃圾桶內,珍惜家長錢財,不亂倒飯菜。
4、自我形象良好,在校穿校服,言談舉止文明大方,衣著打扮整潔樸素,不染發,不留長發,不化妝,不戴首飾(戒指、項鏈、耳環、手鏈、手鐲等),不說臟話、粗話,不罵人、不打架,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5、誠實、公正,不說謊話,不抄作業,考試不作弊。
6、積極參加班級、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不損壞公物,不私自拿他人物品。堅持鍛煉身體,認真參加兩操一活動,身體健康,體育成績良好。
7、見到老師、客人能主動問好;熱愛并關心集體、愛惜公物;拾到東西交公,不做對他人和集體有害的事。
8、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誠實謙虛、樂于助人;不私自外出或借口請假逃課。
9、在校期間,未受過學校行政處分、通報批評或任何級別的處罰。
六、評選方式、步驟、方法
第一階段(4月8日——4月11日):宣傳發動
班主任通過各種教育形式,廣泛開展“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宣傳活動,在班級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爭創活動,鼓勵學生積極爭做“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同時引導學生發現、推薦、學習身邊先進典型。七、八年級每班通過學生投票評選出“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各1名,三項共評選出105名候選學生,并將評選出的學生上報各年級組。
每班評選的學生寫事跡單行材料(注意事跡突出有代表性和曾獲得各級別、各類榮譽稱號,800字左右的事跡材料),各班“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申報表電子版由各年級組下發。
第二階段(4月12日——4月15日):年級組推報政教處
各年級組依據評選條件和標準,經年級組與班主任及年級組成員共同投票選出“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各年級各項10名,各年級三項共評選出30名候選學生。七、八年級共評選60候選學生。
第三階段(4月18日——5月10日):評選推優
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對第二階段評選出來的60名學生的典型事跡廣泛宣傳,并由廣大家長及社會人員進行投票,按照得票數乘以30%計入個人總成績,再經全體學生及全體教師投票,分別按照票數乘以50%和20%計入個人總成績。最終按照票數總成績確定“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各10名,對共評選出來的30名學生在學校進行表彰獎勵,并制作個人事跡版面在全校廣泛宣傳,使我校德育理念植根于全體學生中,把我校德育教育和學生兩個習慣教育再此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七、活動要求
1、各班要將此次評選活動作為學生思想教育實踐活動的拓展,因此認真抓實抓好。利用班會組織學生學習評選“美德少年”、“新時代好少年”、“校園文明之星”活動方案。
2、深入宣傳,形成氛圍。政教處要把在評選出的感人事跡,運用廣播、校園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等宣傳陣地,及時宣傳,讓我校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3、上交材料。(800字左右的事跡材料,紙質版和電子版一份;推薦表紙質和電子版一份)
學校開展美德少年活動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以蘿卜的生長過程為例,體驗農業勞動的過程。
2.了解農業的收獲與農民收入及生活的關系。
3.形成尊重農業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情感和態度。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2~13頁。
教學準備
教材展示的是蘿卜的種植和收獲,但教師應對本地區主要的農作物(或蔬菜)從種植到收獲的生產過程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對本地區各農時相應的農業勞動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以便使教學與本地區的生產、生活情況相一致。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同學們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經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學還了解了這些食物的來源。現在請幾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發言簡要記錄在黑板上,并告訴學生:“上一節課,我們已經了解到,人們要維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離不開食物,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過勞動獲得的。但是,人們是怎樣通過農業勞動從土地上取得收獲的呢?讓我們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爺爺是怎樣種蘿卜的吧。”
2.組織學生閱讀有關本課題的七幅圖畫,通過討論或談話的方式知道:
第一幅圖畫是播種。在烈日下,按照一定的間距,爺爺用鎬刨坑,虎子在彎腰把蘿卜種子點在坑內,并把坑用土覆蓋好。
第二幅圖畫是間苗。因為播種的時候,每一個穴位里都要撒幾粒種子,種子發芽以后,每個穴位里都會長出一撮蘿卜苗,但是不能夠任其生長,因為那樣蘿卜就長不大。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蘿卜苗,只保留一棵最健壯、長得最大的幼苗,這叫做間苗。
第三幅圖畫是除草。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雜草也會隨著長起來,并且和農作物爭奪土壤里的水分和養料。為了保證農作物的生長,盡管天氣非常炎熱,虎子和爺爺仍然必須在烈日下給蘿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幅圖畫是給正在生長的蘿卜培土。蘿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能夠越長越大,因此在蘿卜的生長過程中,要給蘿卜周圍培土。
第五幅圖畫是灌溉。水是農作物生長的命脈,所以爺爺要注意給蘿卜灌溉,保證蘿卜生長所需要的足夠水分。
第六幅圖畫是收獲。收獲的時候是用鎬把土刨松,這樣把蘿卜拔出來的。
第七幅圖畫是在獲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爺爺有了收入,精打細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3.閱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人們從收獲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場上賣掉?”“為什么收獲的季節是最開心的季節?”通過討論幫助學生明確,看到田野上豐厚的收獲,自己一年的辛勞得到了回報,這么多的收成自己家是用不完的,所以從收獲中留下自己需要的,將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場上賣掉。由于蘿卜新鮮而且質量好,所以在市場上很好賣,很快就把收成換成了收入,今后一年的生活就有了保證,因此農民的心情都是非常喜悅的。
4.閱讀教科書中“虎子家賣蘿卜的收入和支出賬目”。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虎子家為什么要用賣蘿卜的錢買這些東西?”通過討論幫助學生明確,在賬目中,虎子家購買了象棋、球鞋、老花鏡、食用油、電燈泡等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都是自家不能夠生產的,但又是生活中非常需要的。所以,用賣蘿卜的收入買回這些用品,用于日常生活。剩余的錢存到了信用社。
對照虎子家的勞動收入方式,討論: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自己的父母是怎樣通過勞動來維持家庭經濟來源的?
5.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成果,并概括出農民在土地上生產食物是十分辛勞的,農民們通過他們的勞動得到收成,用于維持他們的生活。
給教師的建議
教師要對本課題出示的范例―――蘿卜的生產過程有科學的了解。
家庭作業
建議在家長的支持和指導下,學生選擇合適的時節,在自家院落(城市里住樓房的學生可以利用陽臺)的一小塊地上(城市里住樓房的學生可以利用花盆)種植少量的青菜、菠菜、辣椒等好種易活的蔬菜,體驗從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感受勞動的愉悅。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和科學課(自然課)老師合作,組織學生在學校中開展體驗種植活動。
建議
1.觀察學生對農業生產的興趣,學生崇尚自然,尊重勞動的態度。
2.對農村的學生,觀察他們是否從“蘿卜的故事”聯系到自己家農業勞動的體驗,以及對收獲的態度;對城市的學生,觀察他們是否從“蘿卜的故事”中讀懂了農業勞動的艱辛,觀察他們對農民生活的關注態度。
本頁的五幅插圖比較完整地展現了蘿卜從種植到收獲的過程。播下種子。嫩芽出土了,虎子多么喜悅!鏟除雜草。辛勤培土。
學地給蘿卜“喝水”。收獲的時節。計算收入和支出。收入和支出。農業勞動中收成換為收入的經過,以及與此相伴的喜悅心情。(參照教材第4、5頁)
學校開展美德少年活動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樹立公民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公共意識。
2.了解公益活動,并能列舉出幾個公益活動。
3.明白“志愿者”的含義。
教學準備
請幾個學生把教科書第78頁的故事《一位出租車司機的公民意識》改編成一個小劇本。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請學生表演改編的小劇本《一位出租車司機的公民意識》。
2.全班交流。教師以問題引導;“從課前讀故事和看同學的表演,能不能說說故事表現了出租車司機的什么品質?”
1)“你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抗擊非典人人有責的責任心,為他人負責——鎖上后備箱、給急救中心打電話、留住客人、勸行人繞道而行、自動隔離。不計較個人得失、熱心腸——主動提出替客人負擔在北京的花銷。)
2)讓學生從反方面去想,“要是這位出租車司機沒有留住這位客人,會有什么后果?”
3)教師小結“這位出租車司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卻有一顆高尚的心,正是他對他人、對社會的強烈的責任感讓我們感動。我們的社會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人,還有很多類似的感人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3.觀察交流。
(1)讓學生看一看教科書第79頁上的三幅照片,讀一讀照片說明文字,說說圖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你看見過這樣的活動嗎?有沒有參加過?如果參加過,講一講自己的感受。”
(2)教師小結,這些活動都被稱之為“公益活動”。
(3)教師出示“青年志愿者標志”或是請學生看教科書第80頁,用簡單的語言說說標志的含義。(不必求全,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在講解過程中,要強調志愿者活動是無償的,是愛心、熱心、真情的奉獻;作為一名公民,不能心里只有自己,還要時刻準備著幫助他人,回報社會。)
4.教師總結。總結要點,布置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
1.如果條件允許,讓學生去采訪一名志愿者,聽聽他們參加志愿者活動的心聲。
2.讀教科書第81頁上的閱讀材料寫一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