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言活動方案2024幼兒教育活動(精選3篇)
幼兒語言活動方案2024幼兒教育活動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情節,能形象地表演故事中的對話。
2、嘗試為故事創編結尾。
3、學習寬容和接納“知錯就改”的同伴。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故事《老狼遇險記》
2、木偶道具、老狼、猴子、大象、小兔的手偶。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T: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木偶劇場的主持人,下面請大家欣賞《老狼遇險記》(欣賞第一遍故事)
提問:
1、木偶劇演到這里,你知道這個故事里有誰?
2、故事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3、你覺得故事里的這只老狼是一只什么樣的老狼?
二、分段欣賞故事,能形象地學習角色的對話
欣賞故事第一段:
1、“讓我們來聽聽老狼遇到了猴子,它是怎么向猴子求救的?”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老狼可憐的樣子。
2、猴子有沒有救老狼?他是怎么對它說的?
3、老狼聽到了猴子的話,想起了自己以前做過的壞事,新里怎么樣?
欣賞故事第二段:
1、正在老狼心里又后悔又難過的時候,又來了誰?
2、聽聽老狼又是怎么求大象爺爺的?
3、大象爺爺有沒有救老狼?為什么?它是怎么對老狼說的?請你們來學一學年紀很大的大象爺爺的話(老師做大象爺爺,孩子們做老狼,學習對話)
4、老狼聽了大象爺爺的話心里怎么樣?
欣賞故事第三段
1、老狼正在傷心流眼淚的時候,又來了誰?
2、小兔妹妹猶豫了一下,是怎么對老狼說的?
3、老狼想到好辦法了,想到了什么好辦法?
三、創編結尾。學習寬容和接納的品質
1、你覺得小兔聽了老狼的話會救它嗎?為什么?
2、請你幫助小兔想個好辦法來救救井中的老狼。
幼兒語言活動方案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的內容,能講出故事的主要情節。
2、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教育幼兒不亂扔瓜皮果殼,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以及生活衛生習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活動準備:
圖書一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呀?對!這是一只西瓜,告訴你們,有個小朋友的名字叫瓜瓜,為什么叫瓜瓜呢?你沒想不想知道呀?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好嗎?
(出示圖片,老婆婆摔交的圖片)問:圖上有誰?她怎么拉?怎么會這樣的?(鼓勵幼兒大膽發揮想象,說出自己的想法)
二、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一遍。提問:
1、你聽到故事里說了些什么?
2、人民為什么叫他瓜瓜?
3、瓜瓜他是怎樣吃西瓜的?吃完西瓜后他又是怎樣做的?
4、結果發生了什么事?
三、教師再次完整地講述一遍。(邊看圖邊講故事)提問:
1、瓜瓜有沒有吃到外婆的西瓜?為什么?
2、后來,外婆摔了一跤后,瓜瓜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呢?
四、引導幼兒邊看圖邊講述故事。
五、討論:
1、你喜歡瓜瓜嗎?為什么?
2、如果你是瓜瓜,你會怎樣做?
3、出示有關這方面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說一說圖中的小朋友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錯在哪兒?應該怎樣做?(教育幼兒不要亂扔垃圾,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孩子。)
幼兒語言活動方案2024幼兒教育活動 篇2
活動名稱:貪吃的哈羅德
活動目標:
1.感受幽默有趣的故事情節帶來的快樂。
2.能夠一頁一頁的翻閱圖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學習認真觀察,尋找故事情節的發展。
活動準備:大圖書、小圖書、小字卡、大圖飾
活動過程:
1.出示大圖書的封面,談話引入,引導幼兒猜想。
引導語:故事的名稱叫,"貪吃的哈羅德",小朋友哈羅德是條怎樣的蛇呀?
(貪吃的蛇、好吃的蛇、喜歡吃東西的蛇)
那我們就一起看看它是一條怎么樣的蛇。
2.出示大圖書《貪吃的哈羅德》,師幼一起觀看,完整欣賞故事。
①翻開第1頁-第4頁學習:小朋友你們看哈羅德身體發生了變化,它怎樣了?小朋友猜一猜它是怎樣吃下小動物的?(兔子、長頸鹿、大象、獅子、袋鼠)。
、诘5頁學習:猜猜貪吃的哈羅德吞下了哪些小動物。
、鄣6-7頁教師講述。
、芄_德打了個噴嚏,把小動物們都打到哪里去了?
、蓠R戲團的老板為什么開心得不得了?
3.幼兒自由閱讀圖書。
、僖龑дZ:請小朋友坐在座位上,把這本好看的圖畫書再看一遍吧!
、谔岢鲩喿x要求:提醒幼兒一頁一頁地翻閱圖書,提醒幼兒坐姿,注意觀察幼兒看畫面時的動作、表情等。
4.引導幼兒選出自己認為最有趣的的一張畫,并講給同伴聽一聽。
活動延伸:幼兒創作,想象故事結尾,打完噴嚏后肚子空了,還能吃下些什么?
幼兒語言活動方案2024幼兒教育活動 篇3
一、體現幼兒意愿,提供幼兒參與建設活動區的機會
教師日常對活動區幼兒的觀察積累是規劃調整的依據,而幼兒自身的感受和經驗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除了小班幼兒剛入園的第一學期,其他學期,教師在活動區的創設和更新中都可以邀請幼兒對班級活動區角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種有意識的詢問和商量,不僅會讓教師獲得有價值的意見,更讓孩子的角色意識從活動區的被動接受者漸漸易位成活動區創設的積極參與者。以自然區角、圖書區角為例。從物質材料的層面看,老師不可能呈現出班級所有孩子見識過的種植或飼養對象,也不可能囊括所有孩子閱讀過的優秀讀物。因此對于區材料的更新,讓孩子自己做區角建設的小主人:從孩子的角度將孩子眼中諸如“不一樣的”或“更有趣的”的材料主動推薦、及時豐富,會讓孩子們對這種相對靜態化的區角發生興趣,從而產生持續的關注和參與探索的態度。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教師所觀察理解的孩子行為及其背后的動機和發展意義和實際參與活動時孩子自己的感受和發現的又有所不同———更多的個性化的觀察發現和理解體悟是潛藏在參與投入區角活動中孩子的內心深處的。因此,教師可以在某次活動后,面向某個區角的活動中的孩子詢問意見:在這個區角玩得開心嗎?玩的時候有沒有什么覺得不方便的地方?你希望區角里再多些什么?也可以在班級的某個固定的談話時間段(比如晨間談話),面向群體孩子,做必要的調查和統計,征求意見:有的區角沒有人玩,有的區角人又嫌多,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大家該怎么辦?有沒有區角里的材料需要再添(去)一些東西?大家覺得我們的活動區角可以怎樣布置?如此,讓孩子參與活動區的建設,說出自己在活動區的感受、發現、建議,一方面幫助孩子表達了自己,一方面又讓集體中的孩子分享了經驗,更讓老師了解了孩子的興趣和發展水平,明確了活動區進一步調整的方向和策略。
二、密切家園合作,讓家長理解并參與班級活動區的建設
活動區的深入開展和正常化開展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家與園的有效合作———材料的收集和更新、經驗的準備和提升等,都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必須將有關活動區開展與幼兒發展的理念在家園工作中予以體現,改變過去家長在活動區建設中所處的被動的、完成任務式的配合局面,讓家長深入理解并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區建設中來:學期初,針對活動區創設開展“家長總動員”,讓家長“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告訴家長幼兒園為什么要設立“活動區”,“活動區”對孩子成長發展的意義;簡單介紹班級老師、孩子對本學期班級活動區的規劃,以及選擇該規劃的理由,并征詢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明確家長在這學期在配合的過程中,在物質材料和知識經驗準備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不簡單包辦,讓孩子參與準備收集的過程;如耐心應對孩子的提問,等等。學期中,定期展示活動區開展活動的情況,讓家長體驗“付出”之后的“收獲”的喜悅:將幼兒在活動區的觀察操作等一系列發現、探索的過程以及成果,用文字或圖片記錄的方式展示出來;將家長在學期中途對活動區的調整和更新工作中的主動配合事例介紹并展現出來(以角色游戲為例,請家長對某些角色活動的深入開展做“技術上”的指導,如:醫院、蛋糕店等的主題;邀請家長在家長開放日對幼兒的活動區以及活動區中的幼兒進行觀察,體驗孩子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日常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觀察和積累,體驗參與區角活動給孩子帶來的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
學期結束后,妥善整理好活動區的物品,及時做好各種物品的歸還、保管工作。以避免某些收集工作的重復勞動。綜上所述,家長能夠理解并參與了整活動區的實施,又在各種記錄和觀察中見證了幼兒在活動區中的發展和變化。因為家庭的配合,活動區探索的時間地點將會延伸、擴展到家庭以及家庭以外的地方。隨著活動區的展開,孩子在成長,老師在成長,家長也在成長!活動區的組織開展,將幼兒、老師、家長緊密地整合成了一個教育的共同體。伴隨著孩子所感興趣的游戲和探索,家與園之間也有了更多的關注、交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