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的體育類校本課程方案范文(精選3篇)
中小學的體育類校本課程方案范文 篇1
為全面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民健身條例》《省全民健身條例》,有效緩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體育場館資源供給不足和不均衡之間的矛盾,充分發揮學校體育資源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和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積極作用,現就我縣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踐行資源共享理念,在保證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和校園安全的前提下,以增強青少年體質、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需求為宗旨,建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長效機制,通過規范有序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提高學校體育場館的利用率,發揮學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功能,有效緩解全民健身活動需求與體育設施不足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健身需求。
二、工作原則
(一)政府統籌,多方參與。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加強部門協作,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政府、部門、學校和社會力量相互銜接的工作推進機制。
(二)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立足于成熟一批、開放一批,逐步有序擴大試點范圍,分期、分批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
(三)因地制宜,分類管理。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開放形式及與之相適應的服務管理方式。
(四)教學優先,安全第一。在保證學校正常教育教學和校園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等時段為群眾健身活動提供服務。
三、組織實施
(一)開放范圍。本方案所指的學校體育場館,是指全縣范圍內具備向社會開放條件的公辦中小學校、職業學校,經學校主管部門確定并向社會公告的學校體育場館,主要包括學校運動場、田徑跑道等適用于成人居民個人運動的一般性體育鍛煉的室外體育場地設施。鼓勵學校向社會開放室內體育場館。
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應帶頭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鼓勵民辦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
幼兒園不列入開放范圍。
(二)開放條件。體育場館須與學校教學區、生活區相對獨立,或已經實現物理隔離;體育場館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開放區域視頻監控系統完善;辦理公眾責任險。
(三)開放對象。開放對象主要是學校周邊社區(村)居民(含本校學生,下同)。符合條件的人員憑其所在社區(村)統一發放的健身卡進入活動場地。
具體開放對象、開放容量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會商所在社區確定并公告。
(四)開放時間。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時間為工作日(非教學時間)每天不少于2個小時(寄宿制學校工作日不開放);公休日、法定節假日、寒暑假每天不少于8小時。特殊情況暫停開放需提前向社會公示原因和期限。
每所學校開放的具體時間段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并公告。
(五)開放形式。學校室外體育場地設施均應免費向社會開放,部門批準后可向社會低收費開放。根據各學校實際情況,探索實行自主開放、委托第三方管理開放等形式。
(六)開放步驟。根據“學校申報、試點先行、分批開放、逐步推廣”的原則,具備開放條件的學校按照隸屬關系,向上級主管部門登記備案,經審核通過后向社會開放。
四、職責分工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由縣政府負總責,教育、體育、財政、公安、市監等部門按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組織管理工作,協調解決開放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縣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
加強對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工作的指導,研究制定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實施工作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實施工作中有關重要問題。
(二)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建立和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協調相關部門解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引領轄區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開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學校負責、社區參與、循序漸進、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教育部門
負責牽頭組織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負責分批遴選確定開放學校并公告名單;定期協調相關部門組織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情況督導檢查和考核評價。
(四)體育部門
履行全民健身工作職責,把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納入體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力度,指導群眾到開放學校開展健身活動,提高群眾科學健身水平。
(五)財政部門
根據隸屬關系,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落實向社會開放的學校體育場館的改造、添置、更新、維護、運行和管理人員費用、購買公眾責任保險等經費,切實保障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20xx年起,縣財政設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專項資金,敦促教育和體育主管部門統籌義務教育校舍維修改造、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體彩公益專項資金以及普通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和職業教育生均撥款等資金,用于向社會開放學校的體育場館的運行維護等。開放學校第一年啟動資金(含當年運行經費)由縣財政全額撥付,開放學校運轉資金每年每校(校區)6萬元。縣財政局根據開放學校實際情況統籌安排。
(六)門
加強對開放學校的安全保衛工作指導監督,定期對開放學校進行安全巡查;指導學校和社區對開放后安全風險進行評估;及時出警處置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
(七)市監部門
學校可以根據維持設施運營的需要向使用設施的開放人群收取必要的費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核準收費標準,并向社會公示。開放場館學校所收取的費用,要嚴格按照財務制度進行規范管理,主要用于補貼設施運營等。
(八)開放學校
負責與所在社區(村)組成體育場館開放工作管理小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務規范,制定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預案,引導社區(村)居民有序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確定本校具體開放區域,向上級主管部門登記備案,做好開放區域的隔離劃分,配置相應的門禁、監控、燈光、衛生等設施;公示開放體育場地設施的使用、安全和衛生管理制度,在體育設施周邊顯著位置設置已開放體育器械使用方法指示牌和安全警示標識,張貼安全須知;提升學校安防水平,及時核驗來校健身群眾,嚴防恐怖、暴力、精神障礙等重點人員、危險物品進入學校;落實管理人員,公告聯系方式,指定專人定期對場地設施進行檢查、保養;如遇考試、重大活動、場地維護、重大傳染病疫情等不能開放時,提前發出公告。
(九)各鄉鎮政府(經濟開發區管委)
中小學的體育類校本課程方案范文 篇2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課程結構決定著學生的素質結構。學校課程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辯證處理好社會需要、課程體系和學生發展的關系。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活動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興趣與經驗,一切從他們的健康發展出發,建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校課程,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有助于他們的個性發展。
2.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對原有的學校課程及第二課堂的課程應予分析、總結,在學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要根據華師大專家所制定的《英才學校校本課程的總體設計方案》為綱領,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開發出既有時代特點又符合我校辦學特色的課程方案和教材。
3.整體構建,分步實施的原則。
校本課程是國家的課程計劃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方面,必須遵循課程計劃的總體要求,在研究整體課程結構的基礎上確定學部校本課程的目標和任務,并根據學部的實際情況,將已趨成熟的經驗進行面上推廣,將必須實行但又尚未論證的內容局部試驗。我們擬定將已具特色和規模的第二課堂課程漸變發展為校本課程。在此基礎上,經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審核后將逐步開發以體現“高雅課程”與“科學家、企業家學校”課程為主的部分校本課程,做到成熟一門,開設一門。
4.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結合的原則。
學校課程的研究應在遵循教育規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本校教育的個性色彩和學生群體的特點,努力創建學部的名牌特色課程。如,小學部的藝術中心已打出品牌,要繼續加強藝術基地的建設,在“特色”上做文章。
5.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先進的理論指導學部校本課程的推廣,把握當代課程理論發展方向,大膽實踐,重視實踐的理論升華,使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不斷豐富。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2、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
技能和方法;培養學生對現代工商活動的興趣,進行企業家精神的熏陶。
5、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三.校本課程的基本構架。
文化素養類
藝體技能類
生活技能類
信息技術類
科學家、企業家素養類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
校本課程開發走以下六個基本程序:
1.成立學部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進行需要評估(即可行性認定),制定并審議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大致結構;
3.在理論學習、培養的基礎上發動教師編寫《課程綱要》、申報課程;
4.總校校本課程審議小組審議教師編寫的《課程綱要》并確立可行性校本課程;
5.開題選題,形成《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6.進行課程開發的具體工作。
五.校本課程實施的途徑:
校本課程實施是一個校本課程付諸實踐和走進課堂的過程,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階段。針對這一過程必須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領導重視,創設課程實施的支撐條件。
(1)組織全體教師理論學習,轉化教師的思想觀念。
(2)學部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3)派出骨干教師外出取經、抽出資金為教師訂購書籍,鼓勵教師自我“充電”。
(4)對圖書室、閱覽室、電教設備、各專用教室等進行調整,統一部署,妥善安排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證學生有較好的活動空間和條件。
2.加強過程管理,實施校本課程
(1)安排課時,保證校本課程的開展。在課程計劃上大膽創新,1--6年級每周均安排2個課時,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活動。
(2)形成由學校到學生五個層面的組織管理系統。
a.學部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b.教務處
c.年級組、教研組。
d.班主任或指導教師
e.學生的學科組長
(3)使各項校本課程有計劃、有步驟進行,制定《英才學校小學部校本課程階段實施方案》,每學期的各項校本課程有階段、有計劃地操作。
(4)建立和課程實施有關的規章制度,對課程實施全過程的每個環節提出工作任務和質量要求。如:課題開題申請表、教師教學設計本、學生活動記錄表、活動評價表、活動過程資料的收集整理、課程評定方法等。
(5)分管領導親自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及時了解教學動態。
(6)堅持利用每周的學科大組的教研活動時間進行經驗交流。
(7)定期請相關專家到校指導,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進程。
(8)每個學期選派骨干教師外出考察學習,提高師資水平。
3.注重活動評價,檢驗效果
針對校本課程的特點,我們擬從以下兩個層面去把握課程評價。
(1)發揮其形成性功能。對正在實踐中的校本課程方案進行價值評價,以使正在實施的課程方案和計劃更好地服務于課程目標或檢驗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從而體現校本課程的獨特價值。
(2)發揮其總結性功能。通過搜集有關校本課程學習成果的實際證據,對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做出價值判斷,以驗證課程的成功程度和指明改進的方向。
根據以上認識,我們擬采用多元評價、自主評價等方式對課程、學生、教師三方面進行評價的實驗探索。
對課程的評價:
課程實施的各個階段,要求學生用周記、日記、學習體會、總結、感想等形式將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收獲和體驗反映出來。爭取做到每項校本課程老師都注意引導學生用日記、感想等形式來反映課程實施的體驗和收獲。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對學生實施多元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更注重評價學生態度、價值觀,評價方式多樣化,有自評、伙伴評、老師評、家長評等,評價的表達方式有等級、評語等。
中小學的體育類校本課程方案范文 篇3
一、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開發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方法選擇和內容選擇,體現教育內容的多元性和選擇性。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堅持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結合我校整體建設與發展的目標,探索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的新途徑,反思自身實踐,外部經驗,堅持在改革中不斷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發展,以校本課程開發為突破口,逐步把育龍小學建成辦學上的高標準、教學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長上的高質量、社會上的高信譽為標志的特色學校,使教師參加課程的開發,贏得繼續教育的良機,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素質,更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需要,盡可能地培養出有個性、有特色、學業有所長的未來人才。
二、實施目標:
1、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學會交往,在合作中學習;培養自信心、建立“自我概念”、養成自我認同感和堅毅的品質。
2、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開發、設計、實施校本課程的能力,特別是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爭取發表高質量的論文,撰寫有特色的案例。
3、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過分看重學科成績的傾向,以學生全面及可持續
發展的教育理念來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一種更適合學生需要的育人環境。
三、校本課程內容:
本學期,我們將繼續從學校實際出發,結合整體建設發展的目標和寶山區教育局開發的寫字課程資源,設立了以下各學段課程內容安排:
一至三年級是折紙、寫字;
四至六年級是唐宋詩詞鑒賞、寫字。
四、具體措施:
1、加強對校本課程的管理力度,在建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相關項目開發小組,設立組長,在領導小組的直接領導下,積極組織運作,撰寫方案,組織人員,落實編寫任務,反饋信息,充分發揮作用。
2、積極組織教師進行業務學習和校本培訓,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舊課程理念,認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和目的,明確如何開發校本課程,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3、加大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經費投入,設立專項撥款,立項撥款;鼓勵教師結合家鄉特點、學校特色自立、自報項目,并給予經費支持,對表現突出,有創新的教師給予及時的表揚和獎勵。
4、嚴格校本教材課程設置。把校本課程納入正式課表,保證有課時,有教師,有課本,有計劃;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可有計劃地靈活使用課時,對有些課作彈性化處理,使校本課程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并在實踐過程中,掌握資料,積累經驗,不斷充實完善、提高校本課程的質量。
5、堅持校本課程研討制度,把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的常規工作,年內舉行至少四次校本課程研討活動,并做到有計劃,有記錄,有資料,有總結,有課題。
6、積極營造校本課程開發氛圍,校本課程的限定項目和自主項目有機結合,挖掘教師內在潛力,提倡教師獨立或合作申報項目,學校領導部門及時給予技術與經費方面的支持。
7、學校的各部門、各條線積極地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有利條件,如圖書館、電腦房、科技室等,專任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要充分利用,學校應給予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