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方案(通用3篇)
學生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方案 篇1
一、活動的目標
1、通過了解重陽節的習俗,感受、積淀、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鍛煉、提高搜集、處理信息、調查訪問、與人交往、協作等能力。
2、通過學做重陽糕,了解重陽糕的做法,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開展敬老節的活動,激發關愛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培養關心老人、敬重老人的良好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尊老的優良傳統。
二、活動的提出
重陽節,每一年都過,但是有一些古樸的習俗卻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地流失了。其實,每一個傳統節日的習俗都有其獨特的淵源,也都有著獨特的節日韻味。了解傳統節日,既是學生豐富對社會的感知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大契機,何不開發一下好好地利用呢?尤其是重陽節,因為還是我們中國的“敬老節”,就更有活動的空間了。
三、活動的時間
1個月
四、活動的準備
1、調查同學們身邊的有關重陽節的信息。
(1)家鄉的重陽節風俗是怎樣的?
(2)過節的時候家里做重陽糕嗎?誰做?怎么做?
(3)如果你是這次活動的策劃者,你會組織同學們開展那圍繞主題的哪些方面的研究、活動?
2、匯總同學們調查的結果。
(1)有關重陽節的風俗,大家了解得還是比較全面的,提得較多的是吃重陽糕、登高。
(2)有關家里做不做重陽糕,情況多樣:有的是年年做,有的是有時間才做;有的是爺爺奶奶做,有的是媽媽做;做法上也有一些出入。
(3)有關活動的策劃,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活動,如了解重陽節的來歷、為什么要做重陽糕等;另一類是實踐活動,如做重陽糕、去敬老院敬老。(有不少同學在調查的過程中得知了重陽節在我國又叫“敬老節”。)
3、調查情況分析。
(1)學生很認真地參與調查活動,有的是請教家里人,有的是請教鄰居,還有的是打電話詢問親友,還有一些進行了網上搜索。學生對該活動主題有熱情,這個活動可以開展。
(2)學生的提議很有價值,或說重陽節的故事,或做重陽糕,或拜訪敬老院的老人,都體現了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由此,活動的順利開展有了保障。而學生的能力與活動,定能互相促進。
4、全面了解有關重陽節的信息,確定活動子課題。
(1)學生利用網絡全面查找有關重陽節的信息。
(2)討論、確定活動的子課題: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的風俗(做重陽糕、賞菊、登高、飲菊花酒、配茱萸、賽風箏)、重陽節的文學作品、重陽節的祝福、其他相關資料。(敬老作為后續活動)
5、分組,確定每個活動小組的成員及組長。
五、活動的過程
(一)重陽節的風俗匯報活動
1、各小組分頭準備。
(1)集體商討:匯報的方式有哪些?(表演小品、制作幻燈片、制作祝福卡等。)
(2)各小組根據自己的研究課題選擇適合的匯報方式,自由準備。
準備的過程中,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做重陽糕小組”。他們為了帶領同學們一起成功的做出重陽糕,利用雙休日的時間請來了自家的奶奶,親自向奶奶取經,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做重陽糕的過程,掌握重陽糕的做法。他們的精神可嘉!
2、集體匯報活動。
(1)賞菊小組匯報
①介紹重陽節賞菊風俗的來歷;②利用幻燈片向大家展示眾多菊花的圖片,讓大家體驗賞菊的美好感受;③發布馬杭菊花節的信息。
(2)做重陽糕小組匯報
①利用幻燈片展示制作重陽糕的步驟,講解制作方法;②提供事先準備好的做重陽糕器具,請進爺爺奶奶,帶領同學們一起(分組)制作重陽糕;③采訪同學們制作重陽糕的感受。
(3)來歷小組匯報
①以小品的方式匯報重陽節的來歷故事;②談排練過程中組員之間發生的矛盾,后來是怎么解決的。
(5)飲酒小組匯報
①利用幻燈片介紹重陽節喝什么酒、酒的用途、和酒有關的詩詞等;
②請大家喝菊花茶。
(6)文學作品小組匯報
介紹有關重陽節的文學作品(對聯、詩歌等)。
(7)登高小組匯報
①利用幻燈片向同學們介紹有關登高的詩詞、登高的切身感受;②向同學們推薦常州適合登高的地方。
(8)品嘗重陽糕
①每一小組的同學品嘗自己制作的重陽糕;②一起說一說品嘗自己做的重陽糕的感受;③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場打電話給外地的親人。
(9)其他資料小組補充有關敬老的內容
①告知同學們:從*年起,重陽節被確定為我國的“老人節”,也叫“敬老節”;②為同學們播放一段某小學開展敬老活動的錄像;③請同學說說我們可以開展哪些敬老活動。
(10)祝福小組送祝福
把自己親手制作的一張張精美的寫有重陽節祝福的小賀卡送到同學們手里。(前期準備:①買了很多五顏六色的卡紙;②從網絡上搜集了很多有關重陽節的祝福語;③把卡紙剪成了各種各樣的形狀,謄寫祝福語。)
(二)重陽節的敬老活動
1、回顧、集體討論:我們可以為敬老院的老人做些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意見大致為三種:
(1)送一些適合老人的禮物給老人們;
(2)為爺爺奶奶們表演節目;
(3)為老人勞動。
2、進一步商量:
(1)怎樣的禮物才是適合老人的禮物呢?
大家一起出謀劃策:
(吃的)麥片、豆奶粉、牛奶、蛋糕等;
(用的)毛巾、肥皂、熱水袋、圍巾、手套等;
(娛樂的)撲克、象棋等。
總之,送出的禮物要是符合老人年齡特點以及身體狀況的。
(2)可以為老人們表演什么節目呢?
同學們手到擒來:唱歌、跳舞、表演小品、朗誦詩歌、說笑話、陪老人玩。
3、聯系敬老院。
為了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鍛煉同學們的能力,特請住在敬老院附近的同學負責和敬老院的負責人員進行聯系。反饋:負責敬老院的叔叔在了解了我們的心意后,非常歡迎。聯絡小組的任務順利完成。
4、同學們自由準備慰問老人的物品和節目。
5、赴敬老院慰問老人。
學生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方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維生素C的知識。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學生上網或閱讀搜集有關維生素C的資料及圖片。
2、學生準備各種含豐富維生素C的水果及蔬菜、盤子,組織做維生素C食物拼盤。
三、活動過程
(一)、討論活動的目的和主要內容
1、教師宣布:本次活動同學們要分成若干小組,研究維生素C。
2、師生討論:如何研究維生素C?需要了解哪些內容?
(1)、什么是維生素C?
(2)、維生素C由什么成分組成?
(3)、維生素C有什么作用?
(4)、維生素C存在哪些食物中?
……
3、各小組商量,選擇本組的活動內容。(可以完成多個主題,也可以完成一兩個主題,根據各組人數及其他客觀情況自行決定。)
4、各組自行設計相關的具體內容,使活動更有秩序、更有計劃。
(二)、了解有關維生素C的知識
1、以小組為單位,上網或閱讀維生素C的資料及圖片,并作記錄,認識維生素C。
2、圍繞各組選定的研究主題,進行交流。
(三)、動手制作維生素C食物拼盤
1、各組介紹所帶的含有維生素C成分的食物。
2、教師示范制作,要求學生觀察。
3、讓學生說一說整個制作過程。
把各種水果和蔬菜在小刀、叉、勺等工具的使用下,做成各種形狀,拼成有創意的圖形。
4、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拼盤制作,教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注意安全。
5、展示學生作品,集體評議。
6、學生各自修改或重做。
7、挑選優秀作品在全班同學前展示,小作者介紹設計和制作過程。在欣賞過程中,師生一起評議,隨后學生可進一步完善作品。
四、活動總結
1、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水果和蔬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維生素C,好好地利用維生素C,讓它為我們人類的健康服務。
2、品嘗維生素C食物拼盤,感受研究、制作后的快樂。
五、背景資料
1、維生素C的歷史
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醫學莎草紙卷宗中就有壞血病的記載。
《舊的全書》(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中提到了壞血病。
公元前約450年,希臘的“醫學之父”Hippocrates敘述了此病的綜合癥狀,即士兵牙齦壞疽、掉牙、腿疼。
1309年法國的《圣路易的歷史》一書中記述了十字軍東征時有一種對“嘴和腿有侵害的”疾病(壞血病)。
1497年葡萄牙領航員圍繞好望角航行到在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在航海途中他的160個船員因壞血病有100人喪生。
15和16世紀,壞血病曾波及整個歐洲,以致醫生們懷疑是否所有的疾病都是起源于壞血病.
1600~1603年英國航海家J.Lancaster船長記載了遠航到東印度群島時,他保持了全體水手健康的原因僅僅由于附加了一個“每天早上三匙檸檬汁”的命令。
1747年,英國海軍軍醫在12位患壞血病水手中實驗了六種藥物,發現了柑桔和檸檬有療效.
1768~1771年和1772~1775年各三年的兩次遠航中,英國船長在他的船上備有濃縮的深色菜汁和一桶桶泡菜,并每到一個港口便派人上岸收集各種水果和蔬菜,結果,水手們沒有一個死于壞血病。
1907年挪威的Holst和Frolich和進行了用一種缺乏抗壞血酸的食物喂養豚鼠引起壞血病的試驗.
1928年在劍橋大學霍普金斯實驗室,匈牙利科學家Szent-Gyorgy從牛腎腺,柑桔和甘藍葉中析出一種物質,他稱這種物質為己糖醛酸,但他沒做抗壞血病影響的實驗。
1932年匹茲堡大學的>CharlesGlenKing從檸檬汁中析出一種結晶物質,在豚鼠體內具有抗壞血酸活性,這標志了維生素C的發現。
1933年瑞士科學家合成了維生素C。
2、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
柑橘類水果和番茄是維生素C的最佳來源,清椒、菠菜、馬鈴薯中含量亦豐,維生素C的合成片劑。(每一百公克食物中所含維生素C的毫克數)
橘子-49
蘿卜-24
鳳梨罐-2~10
甜菜-34
草梅-60
菠菜-59
蕃茄-23
檸檬-45
西瓜-3~8
花椰菜-69
3、維生素C的作用
(1)、合成Collagen(膠原蛋白)-以形成軟骨、骨質、牙釉質及血管上皮的重要基質。
(2)、促進脯胺酸轉變為氫脯胺酸之反應,而氫脯胺酸為構成膠原重要成分之一,因此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之生成。
(3)、維持結締組織之正常-因為膠原是構成結締組織之細胞間質。
(4)、參加體內氧化還原反應-維生素C可參加酪胺酸及某些物質的氧化反應。
(5)、制造腎上腺類固醇激素。
(6)、增進傷口愈合及增加對受傷及感染等壓力的感受力。
(7)、在受感染、發熱時,此維生素之損失亦隨之增加,故其對刺激之反應扮演重要角色。
(8)、解毒作用;
(9)、改善心肌功能,減低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機體抵抗力;
(10)、對抗游離基,有助于防癌,降低膽固醇,防止壞血病。
4、維生素C的性狀
維生素C即(抗壞血酸),為水溶性維生素,食品加工業中,做抗氧化劑以為保存食品價值,而在人體可加強維他命E之功能。極易在植物組織中被合成,動物方面,目前知道人類身體無法合成,必須額外藉助食物中取得。維生素C極易在小腸、皮下組織、腹腔內被吸收,吸收后分布至全身。水溶性的維生素C極易在水中造成流失,是其一大特性。
維生素C為白色或略帶淡黃色的結晶性粉末;無臭,味酸;久置色漸變微黃;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反應,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性質不穩定,在堿性溶液或金屬容器內加熱易破壞。具有強還原性,極易被氧化劑所破壞,在空氣中也易氧化失效。
學生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方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水果的特征,知道對身體有意。
2、知道水果有豐富的營養,鼓勵幼兒多吃水果。
活動準備:水果若干、錄音故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主題
1、小朋友,你們喜歡吃水果嗎?
2、你喜歡吃什么水果?
3、為什么要多吃水果?
二、通過聽故事《德德不愛吃水果》,了解水果對身體的益處。
1、提出要求,組織幼兒聽錄音故事。
(聽故事不能亂講話,要仔細聽故事里說了些什么事。)
2、提問:
(1)德德刷牙時發現了什么?
(2)大便時覺得怎樣?為什么會這樣?
(3)你吃過什么水果?為什么要多吃水果?
三、欣賞兒歌《排排座,吃果果》
排排座,吃果果,吃橙子,吃蘋果,天天吃一個,身體好得多。
四、活動延伸:洗手吃水果,鼓勵個別幼兒將自己小盤里的水果吃掉,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