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設計方案十篇
實驗設計方案 篇1
學院:專業班級:課程:實驗名稱:組員:實驗日期:
一、實驗目的
1、學習與掌握利用ITS序列鑒定真菌的原理;
2、掌握用ITS序列鑒定真菌的方法有步驟。
二、實驗原理
1、菌物是真核生物的重要類別,傳統的菌物分類以子實體形態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標為分類基礎,由于部分菌物的子實體不易獲得,形態特征不易掌握,少數形態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標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穩定,是傳統的菌物鑒定工作困難或分類系統意見分歧。內轉錄間隔區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位于5.8S和18S之間(ITS1)以及5.8S和28SrDNA之間(ITS2),ITS1和ITS2常被合稱為ITS,并且5.8SRNA基因也被包括在ITS之內。近年來,利用真核生物在rDNA的ITS區域既具保守性又在科、屬、種水平上均有特異性序列的特性,對ITS區進行PCR擴增、測序。隨著核糖體rDNA ITS序列分析技術在菌物研究中的應用,一些分類地位不明確、親緣關系不清楚的物種通過該技術得到了解決,一些重要的菌物遺傳信息得到闡明。
2、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內轉錄間隔區。是真菌核糖體RNA(rRNA)基因非轉錄區的一部分。用于真菌鑒定的ITS序列通常包括ITS1、5.8 S和ITS2。真菌ITS區域長度一般在650~750 bp(堿基對)。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鑒定是指對ITS序列進行DNA測序,通過將測序得到的ITS序列與已知真菌ITS序列比較,從而獲得未知真菌種屬信息的一種方法。
ITS鑒定的原理:rDNA上的5.8、18和28 SrRNA基因有極大的保守性,即存在著廣泛的異種同源性。而由于ITS區不加入成熟核糖體,所以ITS片段在進化過程中承受的自然選擇壓力非常小,因此能容忍更多的變異。在絕大多數的真核生物中表現出了極為廣泛的序列多態性,即使是親緣關系非常接近的2個種都能在ITS序列上表現出差異,顯示最近的進化特征。研究表明,ITS片段的進化速率是18 S rDNA的10倍。這就是ITS序列在微生物種類鑒定和群落分析的理論基礎。ITS1和ITS2是中度保守區域,其保守性基本上表現為種內相對一致,種間差異比較明顯。這種特點使ITS適合于真菌物種的分子鑒定以及屬內物種間或種內差異較明顯的菌群間的系統發育關系分析。由于ITS的序列分析能實質性地反映出屬間、種間以及菌株間的堿基對差異,此外ITS序列片段較小、易于分析,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真菌屬內不同種間或近似屬間的系統發育研究中。ITS的序列分析還有效地解決Lenti nul a、Suill us、Tuber、Cer at ocystis和Oi diodendron等真菌應用形態學特征進行分類所引起的紛爭,彌補了傳統分類上的一些不足。
ITS 鑒定的方法學:真菌rDNA ITS序列分析用于真菌系統分類通常通過多聚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實現。rDNA多復制的特性,有利于低濃度或被更高度降解的DNA樣品中ITS區域的擴增。這有利于研究尚無任何rDNA序列資料的生物。根據這些基因上高度保守區段設計出通用引物,借助PCR技術擴增rDNA的目的片段。PCR技術在真菌分類、鑒定中與直接測序法相結合有很大的優越性[ 14] : ①只需少量的DNA,每次擴增只需約0.1~10 ng;②可對DNA的2條鏈測序,從而減少錯誤;③可利用總DNA的較粗制備品;④適合于自動測序儀進行測序。
三、實驗器材
1、真菌總基因組DNA的提取及其純度、濃度的檢測:
1)、儀器:離心機離心管移液槍(200μL、1000μL)槍頭研缽恒溫水浴鍋超凈工作臺瓊脂糖凝膠電泳系統一次性手套凝膠成像系統
紫外分光光度計
2)、材料:真菌3)、試劑:
(1)、DNA提取液:0.2M Tris-HCl(pH 7.5),0.5M NaCl,0.01M EDTA,1%SDS
(2)、3M NaAc
(3)、TE:10 mmol/L Tris-HCl pH8.0,1 mmol/L EDTA
(4)、酚(pH8.0):氯仿:異戊醇(25:24:1)
(5)、氯仿:異戊醇(24:1)(6)、異丙醇
(7)、無水乙醇
(8)、75%乙醇
(9)、加入巰基乙醇(10)、RNaseA
2、ITS片段的PCR擴增及其產物電泳檢測:
1)、儀器:PCR熱循環儀瓊脂糖凝膠電泳系統移液槍一次性手套2)、材料:真菌ITS片段3)、試劑:
(1)、引物: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5’端引物)ITS5: 5’-GGA AGT AAA AGT CGT AAC AAG G-3’(3’端引物)
(2)、ddH2O(2.5mM)
(3)、10×MgCl2緩沖液
(4)、DNA模板
(5)、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Taq酶)
(6)、50×TAE貯存液
(7)、6×加樣緩沖液
(8)、100bpDNA ladder。
(9)、溴酚藍染料
3、ITS片段測序
1)、儀器:PCR熱循環儀高壓電泳儀測序用電泳槽制膠設備吸頭、與電泳玻璃相配的染色盤、小指管
2)、材料:ITS片段PCR擴增產物3)、試劑:
藥品: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乙二胺四乙酸(EDTA)硼酸尿素丙烯酰胺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Bis)過硫酸銨冰乙酸碳酸鈉(Na2CO3)甲醛硫代硫酸鈉硝酸銀(AgNO3)測序級Taq DNA聚合酶4種d/ddNTP混合液pGEM-3ZF(+)對照DNA 1μg/μL ITS4/ITS5正向引物粘合硅烷硅烷
溶液:
(1)、5×TBE:
Tris 13.5g硼酸6.9g EDTA 0.9g用雙蒸水定容至250mL
(2)、6%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貯液:
尿素
63.06g
丙烯酰胺8.5g
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0.45g 5×TBE 15mL用雙蒸水定容至150mL(用普通濾紙過濾后使用)。
4、BLAST比對、鑒定屬、種:
儀器:電腦及攜帶BLAST程序(基本局部相似性比對搜索工具)
5、進化樹的繪制
儀器:電腦及攜帶MEGA軟件(分子進化遺傳分析)
四、實驗內容及步驟
(一)、實驗內容:
1、大量真菌的準備;
2、真菌總基因組DNA的提取;
3、真菌基因組DNA純度、濃度的檢測;
4、ITS片段的PCR擴增;
5、ITS片段的PCR擴增產物電泳檢測;
6、ITS片段測序;
7、BLAST比對、鑒定屬、種。
(二)、實驗步驟:
1、真菌總基因組DNA的提取及其純度、濃度的檢測:
(1)、準備大量的真菌,然后去1g真菌,在液氮中迅速研磨成粉。
(2)、2%CTAB抽提緩沖液在65℃水浴中預熱;
(3)、在1.5mL離心管中加入65℃預熱的抽提液700μL。
(4)、加入巰基乙醇50μL,上下震蕩,使蛋白質變性沉淀,65℃水浴40min,每隔10min振蕩混勻一次。
(5)、加入等體積(約750μL)的氯仿/異戊醇(24/1)混勻,除去蛋白質,4℃平衡離心,10000rpm,10min。(6)、取上清(約750μL)到1.5mL離心管中,加1/5體積(約150μL)65℃預熱的CTAB/NaCl混勻,加入600μL的氯仿/異戊醇(24/1)混勻,4℃平衡離心,10000rpm,10min。
(7)、取上清,加等體積(約750μL)的CTAB沉淀液,顛倒混勻。65℃水浴30min至沉淀可見。4℃平衡離心,10000 rpm,10min后小心去上清。
(8)、沉淀用TE(0.5mL)溶解,加入等體積(約0.5mL)的酚/氯仿/異戊醇(25:24:1)抽提,4℃平衡離心,10000rpm,10min。
(9)、取上清加入2倍體積的無水乙醇(1mL),再加入1/10體積的NaAC(pH 5.2)約0.1mL。
(10)、-20℃冰箱1h,4℃平衡離心,12000rpm,10min,棄上清,用70%酒精清洗2次,濾紙吸去多余水分,超凈臺吹干。
(11)、0.05mL TE溶解,加入5μLRNA酶液37℃放置30min;(12)、吸取適量樣品于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檢測濃度與純度;
(13)、剩余的`樣品置于-20℃保存待用。
2、ITS片段的PCR擴增及其產物電泳檢測
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 ITS5: 5’-GGA AGT AAA AGT CGT AAC AAG G-3’
1)、PCR Amplification reaction system(PCR擴增反應體系)(50μl)ddH2O 38.5μl 10×buffer with MgCl2(MgCl2緩沖液)5.0μl dNTPs(2.5mM)1.0μl Primer5’(5’端引物)2.0μl Primer3’(3’端引物)2.0μl DNA template(DNA模板)1.0μl Taq DNA polymerase(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5U/μl)0.5μl
2)、反應程序如下:
(1)94℃ for 5 minutes denaturalization(94℃預變性5min)
(2)94℃ for 45 seconds denaturation(94℃變性45s)
(3)52℃ for 45 seconds annealing(52℃退火45s)
(4)72℃ for 1min30sec extension(72℃延伸90s)重復步驟(2)-(4)30次
(5)72℃ for 10 minutes final extension(72℃最后一次延伸10min)大概500bp左右
3)、取5μl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其余-20℃保存:
(1)、瓊脂糖凝膠:將50×TAE貯存液用蒸餾水稀釋成1×TEA電泳緩沖液,待用,按1%稱取適量瓊脂糖置于250mL錐形瓶中,加入對應量1×TEA稀釋緩沖液,蓋上封口膜,以減少水分蒸發,放入微波爐里加熱沸騰,取出搖勻,使瓶壁上粘附的瓊脂糖全部溶解,反復3次,至瓊脂糖全部溶化,放置,待其稍冷卻。
(2)、膠板的制備:將制膠槽置于水平支持物上,選擇合適厚度和齒數的樣品梳,插上梳子。向冷卻至50-60℃的瓊脂糖凝膠液中加入溴化乙錠(EB)溶液數滴,搖勻,小心地倒入制膠槽內,使膠液形成均勻的膠層。待膠完全凝固后,小心拔出梳子,將膠塊取出,至于已加入足量1×TEA電泳緩沖液的電泳槽內。
(4)、加樣:取5μl樣品與2μl 6×加樣緩沖液混勻,用微量移液槍小心加樣品槽中,在第一個孔或最后一個上樣孔內加入5μl的100bpDNA ladder。
(5)、電泳:接通電泳槽與電泳儀的電源,以5V/cm(約100V)電泳,當溴酚藍染料移動到距凝膠前沿1-2cm處,停止電泳。
(6)、成像:戴上一次性手套,在波長為254nm的紫外燈下觀察膠塊,DNA存在處顯示出肉眼可辨的桔紅色熒光條帶,用凝膠成像系統照相。
3、ITS片段測序
(一)測序反應:
1.對于每組測序反應,標記四個0.5ml eppendorf管(G、A、T、C)。每管加入2ml適當的d/ddNTP混合物(d/ddNTP Mix)。各加入1滴(約20ml)石蠟油,蓋上蓋子保存于冰上或4℃備用。
2.對于每組四個測序反應,在一個eppendorf管中混合以下試劑:
(1)樣品反應:
質粒模板DNA 2.1pmol 5×測序緩沖液5ml引物4.5pmol無菌ddH2O至終體積16ml
(2)對照反應
pGEM-3Zf(+)對照DNA(4mg)4.0ml
5×測序緩沖液5ml
ITS4/ITS5正向引物(4.5pmol)3.6ml
無菌ddH2 O至終體積16 ml
3.在引物/模板混合物(以上第2步)中加入1.0ml測序級Taq DNA聚合酶(5u/ml)。用吸液器吸動幾次混勻。
4.從第3步的酶/引物/模板混合物中吸取4ml加入每一個d/ddNTP混合物的管內。
5.在微量離心機中離心一下,使所有的溶液位于eppendorf管底部。
6.把G、A、T、C 4個反應管放入預熱至95℃的熱循環儀,先經過95℃ 2min,然后進入如下循環:
95℃ 30s變性42℃ 30s退火70℃ 1min延伸45-60個循環后,取出置于冰箱中
7.熱循環程序完成后,在每個小管內加入3μl DNA測序終止溶液,在微量離心機中略一旋轉,終止反應。
(二)、測序凝膠板的制備
1、玻璃板的處理:
(1)短玻璃板的處理
A.在1ml 95%乙醇, 0.5%冰乙酸中加入5ml粘合硅烷(Bind Silane),配成新鮮的粘合溶液。
B.用經浸透新配的粘合溶液浸透的吸水棉紙擦拭仔細清洗過并已經自然干燥的玻璃板,整個板面都必須擦拭。
C.4-5分鐘后,用95%乙醇單向擦玻璃板,然后略用力沿垂直方向擦拭。重復三次這一清洗過程,每次均須換用干凈的紙,除去多余的粘合溶液。
2、長版處理(換雙橡膠手套)
(1)、用浸透硅烷的吸水紙仔細擦邊玻璃板表面。
(2)、5-10min后,用浸透95%乙醇的干凈吸水紙輕輕擦去多余硅烷(硅烷不能過量,否則影響印染效果)。(3)、用0.4mm邊條裝配好,再用膠帶粘好,用夾子夾好以防滲漏。
(4)、將板呈40°角傾斜,按下面的比例直接混合溶液,然后用燒杯直接灌膠,或用50mL注射器注入,避免出現氣泡(氣泡出現,可敲擊玻璃板,使之排出)。
6%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貯液90mL,四甲基乙二胺(TEMED)60μL,過硫酸胺90μL。灌滿后將鯊魚梳子背面插入液面5-6mm,將板放置20°角使之聚合。在室溫中約20min內聚合(注意底部不要邊條,直接用膠帶封,否則邊條不易取出)。
3、測區產物凝膠電泳(凝膠灌制后2-24h后均可獲得良好結果)
(1)、去掉凝膠兩邊和底部膠帶紙,拔下鯊魚齒梳并轉過來用尖齒插入凝膠約1mm。將凝膠板安裝到電泳儀上,在電極上、下槽都倒入1×TBE電泳緩沖液,用吸管吹洗掉梳齒形成加樣孔中殘留的尿素,并去掉氣泡。
接穩定電源,40cm膠以1300V預電泳20-30min,是凝膠加熱到60℃左右。
(2)、將G、A、T、C 4個小管,各加入3μLDNA測序反應終止液,置于沸水中煮沸2min迅速插入冰中,上樣前,短暫離心混勻。
(3)、關閉電源,上樣4μL。
(4)、上樣后,繼續電泳,直至二甲苯藍染料距離玻璃板底部2cm時,終止電泳。
4、DNA測序凝膠的銀染法處理
(1)、玻璃板的分離:電泳結束后,小心揭開玻璃板,凝膠應牢牢黏附在短板上。
(2)、凝膠的固定:將凝膠連同放入磁盤中,加入固定液,注意要沒過凝膠,放置20min直至溴酚藍和二甲苯藍的顏色消失。緩緩水平搖動。固定液可回收做定影液。
(3)、洗膠:用雙蒸水漂洗凝膠3次,每次2min。漂洗時輕輕搖動,每次前都將膠瀝干10-20s。
(4)、凝膠的染色:加入染色液緩緩搖動染色30min(25min后可在另一瓷盤中備好顯影液,同時要預冷到10℃)。
(5)、凝膠的漂洗:由于這一步非常關鍵,所以操作一定要非常快。將染色液倒入一個容器內,將瓷盤用雙蒸水涮一下,然后倒入3L雙蒸水,將凝膠浸入,然后將凝膠立即放入準備好的預冷顯影液中(從膠浸入雙蒸水到放入顯影液不能超過5-10s,如超過則重復(4)(5)步)。
(6)、凝膠的顯影:緩緩搖動,直到凝膠上顯條帶,一般為5-6min,時間不要過長,否則背景會過深(邊搖動,邊觀察,棕褐色條帶到一定強度后,馬上終止)。
(7)、終止顯影:將等體積定影液直接加入顯影液,緩緩搖動2-3min(時間過長會使染色變淡)。
(8)、凝膠的漂洗:用雙蒸水漂洗2次,每次2min。
(9)、將凝膠放在空氣中干燥,識讀序列。
4、BLAST比對、鑒定屬、種
5、進化樹的繪制
實驗設計方案 篇2
學習目標
1.掌握程序,方案書寫的格式、內容。
2.培養能根據物質制備原理制定實驗操作步驟、選擇實驗儀器裝置的能力,鞏固物質制備的實驗操作。
3.能夠對實驗方案進行科學的評價。
學習過程
一、自學探究
1. 讀課本P78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在實驗室中用Al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應制備Al(OH)3, 若在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與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現象有何不同,請填寫下表。
滴加試劑順序
現 象
離子反應方程式
NaOH溶液滴加AlCl3
AlCl3溶液滴加NaOH
(2)為使AlCl3完全轉化Al(OH)3,最好選用什么試劑代替NaOH,你由此例中,當設計物質制備方案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2.[示例1課本78面]以鋁屑為原料制備Al(OH)3的實驗方案設計。
(1)下面是課本中制備Al(OH)3的三個方案,請寫出每個方案中的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在括號內填寫所加試劑
方案一:
Al(OH)3
Al2(SO4)3溶液
鋁 屑
反應式①
②
方案二:
鋁屑
Al(OH)3
NaAlO2溶液
( ) ( )
① ②過濾、洗滌
反應式①
②
方案三
鋁 屑
鋁 屑
( )
Al(OH)3
① ③
鋁 屑
Al2(SO4)3
( ) 過濾、洗滌
NaAlO2溶液
②
反應式
問題討論:
(1)為使鋁屑中的鋁全部轉化成Al(OH)3。方案三中① ②的鋁用量相同嗎?如果不同,兩者的比例應是多少?
(2)方案評價:三個方案中請填寫每生成1mol Al(OH)3所消耗的原料H2SO4和NaOH的物質的量列表如下:
方案
消耗H2SO4的物質的量
消耗NaOH的物質的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從原料消耗和實驗操作的簡易性方面考慮,應選擇的方案是
2.閱讀課本P80頁以Al為原料制備Al(OH)3的實驗方案(有條件的學校,按實驗方案要求做實驗,并將實驗現象及數據填寫在課本相應的地方)回答下列問題:
(1)物質制備的實驗方案包括的項目一般有
(2)步驟1中用NaOH溶液洗滌鋁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鋁屑分成等質量四份,其原因是
。
(3)步驟5中如何檢證Al(OH)3已洗滌干凈,請寫出操作步驟。
二、總結與評價
【總結】
1.物質制備方案的設計,首先要弄清物質制備的原理,從原理為切入點設計方案,方案一般已包括實驗名稱、目的.、原理、用品、步驟、現象記錄及結果處理。
2.針對一個實驗,可以設計出多種方案,要會得對每個方案進行科學的評價,評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①理論上要科學。②操作上要簡單可行。③原料用量要節約。④要環保,符合綠色化學原則。
【評價】
1.用以下三種途徑制取等質量的硝酸銅(1)銅跟濃硝酸反應(2)銅跟稀硝酸反應(3)銅跟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氧化銅再跟硝酸反應。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A.三種途徑所消耗銅的物質的量相等
B.三種途徑所消耗硝酸的物質的量相等
C.三種途徑所消耗銅的物質的量:途徑(3)>途徑(1)>途徑(2)
D.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質的量是:途徑(1)>途徑(2)>途徑(3)
2.長期存放的亞硫酸鈉可能會被部份氧化,可通過實驗來測量某無水亞硫酸鈉的純度,某同學設計有如下幾步操作。
①稱量a克樣品,置于燒杯中
②加入足量蒸餾水,使樣品溶解。
③加入稀鹽酸、使溶液顯強酸性,再加過量的BaCl2溶液。
④過慮,用蒸餾水洗滌沉淀。
⑤加熱干燥沉淀物。
⑥將沉淀冷卻至室溫后,稱量。
⑦重復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到bg固體。
(1)本實驗是否能用Ba(NO3)2代替BaCl2? 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驟③中加鹽酸使溶液呈強酸性的目是:
(3)步驟⑦中的合格標準是:
(4)實驗測得樣品中無水亞硫酸鈉的質量分數是
實驗設計方案 篇3
【概述】
《四個太陽》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
本課所需課時為2課時。
主要學習內容是識記生字,感悟課文,擴展閱讀,網上留言。
【教學目標分析】
1、認識“掛、街”等13個生字和部首“□”,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由本課生字引出的新生字。正確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作者通過畫太陽要表達的心愿。以學生的主體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情為基礎,以“讀”的訓練為主線,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通過留言版,展示學生的收獲和心愿。
【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對創新識字、閱讀、寫作等語文活動很感興趣。
2、學生能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字謎、編兒歌等方法識字。
3、學生愿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主要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策略,讓學生在語文實
踐活動中自主發展、自我創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學習資源,鼓勵學生在網絡上大量識字、大量閱讀,盡情想象和表達。
【學習資源】
1、多媒體網絡資源。
2、課文──《四個太陽》。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環節】
1、創設情境,趣味揭題:
播放歌曲《種太陽》,導入課題。
2、自讀課文,快樂識字:
展示課件,學生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識字,并在小組匯報自己的識字成果。同學評議。
3、合作探究,朗讀感悟:
以小組為單位,給四季畫太陽,交流讀書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來。
4、瀏覽網站,擴展閱讀:
學生進入教師提供的資源網站,自主選擇閱讀內容,進行有效閱讀。
5、質疑問難,展示成果:
學生可以提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展示閱讀收獲。
【教學過程流程】
提供網絡資源,指導學習
播放動畫
學生自由朗讀
朗讀感悟
留言版
畫心中的太陽
寫讀書感受
屏幕投影
打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詞語
學生自主識字
自能識字:多種方法識記,擴展偏旁認字
師生游戲:教師組織學生做猜字游戲
生生游戲:看誰摘的“蘋果”多
開始播放歌曲
情境導入
學生欣賞課文
借助拼音擴展閱讀
提供展示平臺
質疑問難交流收獲
投影學生作品
結束
【教學評價】
學生的學習評價融入各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價:
1、認知目標:有興趣地識字;積極地閱讀;創造性地思想。
2、過程與方法目標;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討論研究,善于與他人合作;喜歡用網絡、媒體等多種信息工具搜集處理信息 。
3、情感目標:有較強的求知欲;能持之以恒地完成學習任務。
實驗設計方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植物的根部吸水后傳遞給莖干和枝葉,促進植物生長。
2.觀察把芹菜放入裝有食用色素的水里,莖和葉子的變化。
趣味練習
活動概要
把芹菜放入裝有食用色素的水里,觀察芹菜莖和葉子的變化。
準備活動
【自由選擇活動-科學領域】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植物吃的東西(植物吃些什么呢?)
活動內容
【導入】
1. 觀看動畫片【植物吃的東西】,說一說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我們吃什么長大呢?
我們吃下的食物會進入到身體的消化器官里,然后就會產生營養,營養供給到身體需要的地方就會使我們長高也可以保護我們身體健康。
那么植物吃什么長大呢?
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植物的根部吸水后就會傳遞給莖干和枝葉,促進植物生長。
【展開】
2. 觀看視頻【植物吃的東西】,了解實驗目標,備品以及順序。
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叫什么?
做實驗的時候都需要哪些東西呢?
放入食用色素水里的芹菜會有什么變化呢?
看一看實驗順序。
1)在水杯里放入食用色素。
2)把芹菜斜著切開。
3)把切好的芹菜放入色素水里。
4)過一天之后觀察芹菜的變化。
【活動:觀察芹菜的變化】
3. 把芹菜放入色素水中,推測芹菜的變化。
把芹菜放入色素水中會有什么變化呢?
過了一天之后就可以發現芹菜葉和莖的變化,明天再來觀察吧。
4. 觀察放置一天的芹菜葉和莖。
用放大鏡觀察芹菜的葉,有什么變化?
分別橫著切開芹菜和豎著切開芹菜,用放大鏡觀察截面的不同。
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結束】
5. 實驗結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植物吃的東西(芹菜的顏色發生變化)寫出實驗結果。
注意事項
不能使用一般的顏料和彩筆,如果使用一般的顏色很難看出芹菜顏色的變化。(一定要使用食用色素。)
除了芹菜用百合或菊花也可以觀察出來。
活動評價
對泡在色素水里植物顏色變化的理解進行評價。
教師活動相關信息
植物所需的水和養分都是通過連接的根,葉和莖來傳遞的,植物里有輸導組織,本次實驗中的水通過的就是水導管。
實驗設計方案 篇5
一、研究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的作用
二、實驗處理:
比較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比較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比較
三、實驗變量
1、實驗自變量
x=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運用
2、實驗因變量
Y1=獲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學習的能力
Y3=評價信息的'能力
Y4=認知反思能力
Y5=自我評價能力
3、干擾變量及其控制
干擾變量:
(1)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術水平不同
(2)任務設計和任務使用的合理性和正確性驅動教學過程。
(3)學生及其能力的變化和發展對這五種能力的影響。
干擾變量的控制:
(1)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于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其他因素,本實驗研究過程中采用了等組比較實驗。
(2)為避免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設計不合理對實驗效果的影響,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人和學生在實驗前應論證設計任務的合理性,以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首先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信息素養、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預測分析其他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最后研究并消除教學效果。
四、測試程序設計
1、本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顯著影響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有顯著影響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信息評價有顯著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反思和認知能力有顯著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信息評價能力有顯著作用自我評價
2、實驗對象
選擇班級
實驗設計方案 篇6
一、【實驗題目】:
印刷條件對預涂膜覆膜質量影響探究
二、【實驗設計思路】:
影響覆膜質量因素主要分為兩類,即覆膜工藝的影響和印刷條件的影響。覆膜工藝的影響無疑是覆膜的溫度、速度、壓力三種因素。往往現在對于覆膜質量影響因素大多是考慮到覆膜工藝(溫度、速度、壓力)的影響因素如出現:打皺、起泡、卷曲、出膜、虧膜、搭邊痕的質量因素。而很少考慮印刷條件對覆膜質量的影響。而往往有些時候就是由于印刷條件的因素才影響了覆膜的質量。基于如此這次試驗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規定一定的覆膜條件,通過改變樣張印刷所需條件進行打樣并將其做預涂膜處理。最終的實驗結果是為了探討印刷條件是如何影響預涂膜質量,是否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最后以此為依據確定印刷品覆膜所適宜的最佳印刷條件。
三、【實驗儀器及材料】:
(1)IGT印刷適性儀、預涂膜覆膜機、剝離強度儀;
(2)油墨、銅版紙(確定規格,ph值)、BOPP預涂膜。
四、 【實驗準備】:
在IGT印刷適性儀進行試驗打樣,確定一般印刷打樣的印刷條件范圍。(溫度、速度、壓力大致范圍)。
五、 【實驗原理及步驟】:
(1)采用覆合強度指標考察覆膜質量, 覆合強度的測量參考GB2T2790-1995標準進行測量。對于每個試樣, 從剝離力和剝離長度的關系曲線上測定平均剝離力, 以N為單位, 記錄下至少100mm剝離長度內的剝離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計算相應的剝離強度值。
計算公式如下:
σ180 = F /B
式中: σ 180 為剝離強度(N/mm); F為剝離力(N); B為試樣寬度(mm)。 利用上式, 計算所有試驗試樣的平均剝離強度、最小剝離強度和最大剝離強度, 以及它們的算術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適性儀在銅版紙上面進行打樣。
1、在一定的墨層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印刷實地打樣,打樣后將樣條放在正常的印刷環境中進行干燥(干燥時間受紙張、溫度、濕度的影響)。通過對不同印刷時間間隔(0.5h、1h、1.5h、2h、2.5h、3h、3.5h、4h、4.5h、5h、5.5h、6h、6.5h、7h)的樣條在預涂膜覆膜機上面進行覆膜( 覆膜的壓力在6. 8mPa, 溫度為90 e, 覆膜速度為100r/min)。然后在剝離強度測定儀上測試各樣條的.剝離強度記錄數據,確定最佳覆膜時間間隔。
2、在第一步所確定的最佳印刷時間間隔的條件下,印刷壓力、印刷速度一定,改變印刷墨層厚度進行印刷實地打樣,對不同墨層厚度(0.5-4.0Lm)下的印刷樣條進行同上覆膜處理,在剝離強度測定儀上測試各樣條的剝離強度,記錄數據。確定覆膜的最佳墨層厚度。
3、在前兩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時間間隔和最佳印刷墨層厚度的情況下,控制印刷壓力一定,改變印刷速度(0.1、0.2、0.3、0.4、0.5、0.6、0.7、0.8、0.9、1.0m/s)進行印刷實地打樣,對不同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樣條進行同上覆膜處理,在剝離強度測定儀上測試各樣條的剝離強度,記錄數據。確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據前三步的實驗所得的最佳印刷時間間隔、最佳印刷墨層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況下,改變印刷壓力(200-800N)進行印刷實地打樣,對不同印刷壓力下的印刷樣條進行同上覆膜,在剝離強度測定儀上測試各樣條的剝離強度,記錄數據。
六、【數據處理】:
七、【實驗結果】:
八、【參考文獻】:
實驗設計方案 篇7
小撓度曲線算例
編程代碼:
clear
x=[0 400 800 1200 1600 20xx 2400 2800 3060];
y=[0 130 232.6 320.4 348 389 329.4 165 0];
n=length(x);
dy(1)=0.361;
dy(n)=-0.673;
%求解系數c(i)
for i=1:n-1
m(i)=(y(i+1)-y(i))/(x(i+1)-x(i));
end
a(1)=0.5;
b(1)=(m(1)-dy(1))/(2*(x(2)-x(1)));
for i=2:n-1;
fff=2*(x(i+1)-x(i-1))-a(i-1)*(x(i)-x(i-1));
a(i)=(x(i+1)-x(i))/fff;
b(i)=(m(i)-m(i-1)-(x(i)-x(i-1))*b(i-1))/fff;
end
for i=(n-1):-1:1
a(n)=0;
c(n)=(dy(n)-m(n-1)-(x(n)-x(n-1))*b(n-1))/(2-a(n-1))/(x(n)-x(n-1));
b(n)=c(n);
c(i)=b(i)-a(i)*c(i+1);
end
c
x1=0:1:3060;
y1(1)=y(1);
y1(3061)=y(n);
for j=1:1:3059
x1(j+1)=x1(j)+1;
end
for i=1:1:n-1;
i=1;
for j=2:1:3060
if (x1(j)-x(i))*(x1(j)-x(i+1))>0;
i=i+1;
end
t=c(i)*(2(i+1)-x1(j)-x(i))+c(i+1)*(x(i+1)+x1(j)-2(i));
y1(j)=y(i)+m(i)*(x1(j)-x(i))-((x(i+1)-x1(j))*(x1(j)-x(i)))/(x(i+1)-x(
i))*t;
實驗設計方案 篇8
目的要求
1、練習使用顯微鏡,學會規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夠獨立操作顯微鏡。
3、能夠將標本移動到視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圖象。材料用具:
顯微鏡、e字玻片(寫有上字的玻片)、動植物永久玻片、擦鏡紙、紗布方法和步驟。
一、取鏡和安放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7厘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二、對光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三、觀察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紙片制成)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項
1、注意安全,不要損傷顯微鏡、目鏡和物鏡。
2、材料對準通光孔,用壓片夾將玻片壓好。
3、下降鏡筒時,不要注視目鏡,一定要注視物鏡,以免損壞玻片標本和物鏡鏡頭。
4、取下玻片標本時要小心;
5、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送回原處。
實驗設計方案 篇9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鑒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并進行簡單的形態鑒定
二.實驗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淀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采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性能測定。
1、采樣:即采集含菌的樣品
采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占優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面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又稱豐富培養)
增殖培養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并創造一些有利于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于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通過上述的增殖培養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量上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可省)、培養皿8個、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5支(每支4.5mL水)、燒杯3個、三角瓶5個、電爐、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恒溫培養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10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瓊脂4.5g、蛋白胨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0.6g、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95%乙醇、無菌水等。
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甲山校區藥用植物園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采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6。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6、10-5、10-4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皿中,然后倒入滅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基,小心搖動冷凝后,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48小時。培養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鑒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特征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淀粉酶鑒定
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淀粉酶主要依據是鑒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該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2)步驟:
將培養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基中,調勻),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18-24小時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6、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淀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沾取少量培養物至斜面上,并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后觀察菌苔生長情況并鏡檢驗證為純培養。
實驗設計方案 篇10
準備:
1、已玩過落體游戲。
2、羽毛、塑料積木、紙條、樹葉、自制降落傘若干。
3、五張記錄表。
過程:
1、出示準備好的材料,引起幼兒興趣。
2、擺弄落體進行感性探索。
(1)、請幼兒選擇一樣物體玩一玩,觀察這個物體落下來的情景。
(2)、進行討論。請個別幼兒描述自己所玩的物體落下來的樣子,并用動作表示。
3、落體的方法記錄。
(1)、請一位幼兒選擇一樣物體,先觀察它落下來的樣子,再嘗試用畫畫的方法記錄。
(2)、讓幼兒自己玩玩、試試其余物體,觀察不同物體下落時的有趣觀象,并嘗試用畫畫的方法記錄。
(3)、逐一出示記錄表,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記錄的樣子是怎樣的。
3、集體交流。
延伸活動:
玩一些落體游戲,如“托氣球游戲”“吹雞毛游戲”等,啟發幼兒觀察落體運動現象,并想辦法吹起下落的雞毛,托起下落的氣球。
目標:
1、引起幼兒對落體現象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初步嘗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