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學課程銜接方案(通用3篇)
復學課程銜接方案 篇1
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本學期教育教學工作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線上教學和常規課堂教學。因為線上教學的局限性,線上教學學生的在線學習參與度和教學目標達成度都存在較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為了較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做好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本學期的教學質量,特制定本教學銜接計劃。
一、成立返校復學后教學指揮機構
1、成立以校長為組長,業務校長為副組長的返校復學教學領導小組,全面安排部署復學前后的各項教學準備和復學后監督檢查工作。
2、成立初三復學備考專班。專班負責召開初三班主任視頻會議、全體教師視頻會議、復學準備會議、復學調度會議,逐一匯報在線教學、復學準備、復學實踐等工作。優先、充分保障初三教學時間;集中商討、學習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定目標、壓擔子、強措施、明責任,務必較高質量做好畢業年級復習備考工作。
3、成立初二初一教學工作專班。專班負責召開初二初一班主任和教師教學工作銜接會議,全面做好各項復學準備工作,持續推進各學科教學。
二、把握教學進度,摸清教學質量狀況。
1、學校教務處及時在工作群中發布縣教研室每周統一發布的周教學進度。教務處教研處隨時關注和跟蹤各級部各學科在線教學進度。
2、以級部為單位及時征詢各學科任課教師在線學習效果,征集線上教學聽課人數、聽課質量、作業、在線檢測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各位老師對下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建議。
三、制定好各級部各學科教學銜接計劃。
各級部、各學科組組長及各學科任課教師3月26日前完成本級部本學科的教學銜接計劃。各位老師深入分析在線授課以來的短板和不足,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教學銜接計劃,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四、上好返校復學第一課。
1、由各班班主任負責上好復學第一課。主要對學生進行復學后的思想教育,加強嚴格教學管理,進一步培養或恢復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加強師生、生生互動,關注學生復學后的心理情緒、學習習慣方面的變化。給學生算算時間賬、明確學習任務,努力以最短的時間進入緊張有序的良好學習狀態。
2、總結在線學習各項數據,對居家學習時間、作業質量等情況進行階段性公示;并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評比獎勵。給每一位學生壓擔子、強責任,提高學習的自主性、自律性,提高復學后的學習質量。
3、繼續利用好疫情防控這本“教科書”,讓每一位同學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開啟遲到的新學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
五、集中時間,做好學情摸排工作。
1、組織好學生返校復學后的開學考試暨學業檢測工作。為準確把握兩個多月來的線上教學質量,開學后第二天立即進行返校復學學業檢測考試。以級部為單位統一組織,開學前五天根據教學進度,任課教師制定好試卷,開學前印制完畢。
2、做好開學學業檢測考試試卷分析和講評工作。發現問題,摸清底細,科學制定復學后的教學計劃、個性化輔導措施,盡最大的努力提高復學后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3、集中檢查學生作業。復學前兩周,利用好早晚自習、飯后及周末等課余時間,統一是收交、檢查學生近兩個多月的各項作業,認真摸清學生作業的完成的真實情況,分析各類學生的具體表現,做好個別輔導、交流。對有能力而偷懶耍滑頭的嚴肅批評,限期完成。
六、做好復學后教學銜接工作。
1、前兩周做好在線學習內容的梳理復習工作。各學科利用兩周的時間對在線學習的內容進行梳理、復習,對基礎知識、重點問題進行復習強化,查缺補漏,鞏固好學習內容。
2、復學后加強對尖子生和學困生的關注力度。提高尖子生的拓展拔高、綜合分析的能力;對學困生多一點愛心和耐心,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和鞏固,盡快補上落下來的功課。
3、復學后第三周,有計劃做好新授課的教學工作,隨講隨練,穩扎穩打,做到速度與質量兼顧,比較圓滿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
4、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發揮好學習小組的幫帶作用。復學后,老師們的工作一定是非常忙碌的,發揮好各班級學習小組的作用是很好的選擇。建立競爭機制,把學生動員起來,相互監督、互幫互助、共同提高。
七、堅持向教研要成績。。
1、復學前復學領導小組組織召開學科組長會議,研究商討部署復學后的教研工作。加強復學后的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各項教研活動,加強教學常規檢查的力度,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支持。
2、各學科組召開學科組會議,確定本學科、本年級的教研活動計劃,堅持好“半天”集體備課制度,提高集備質量。
3、各學科充分挖掘疫情防控素材與本學科相關聯的內容,研究好、利用好相關素材,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復學課程銜接方案 篇2
地點:
人員:
全體師生
內容:
一二年級野餐、三四年級摘桔、五六年級野炊燒烤、幼兒班摘桔野餐
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經費結算:
1、野餐由后勤中心代購食品(牛奶、面包、餅干、雞蛋等),由班主任和后勤中心結算餐費、車費。
2、摘桔由班主任和后勤中心結算車費、桔園老板結算桔子費用,蜜桔1、5元/斤左右,貢桔2元/斤左右,每生每袋5公斤左右,可以按袋或按斤結算。
3、野炊燒烤的車費班主任在活動結束后及時和后勤中心結算,灶臺燒烤臺120元/臺(60元/灶)和童牧谷結算,所購食品費用向家長公示。
4、車輛統一由肖正科安排調度,物品收發由范艷、劉苗苗負責,經費結算由丁喜梅負責。
應急預案:
1、如果天氣變化,活動改期,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2、聯點行政管理本組活動,每組開一臺小車以備急用。
3、教職工必須保持手機暢通,隨時接聽領導小組電話,聽候校長安排。
4、活動方案上報市局,如有特殊情況及時上報,爭取各部門單位支持配合。
注意事項:
1、服從學校統一安排,按時上下車。
2、行車注意不將頭手伸出窗外,有序上下車,注意刀具安全,用火安全,摘桔不要追打、攀爬,防止刺傷摔傷。
3、注意食品安全,不購買過期食品、三無食品。學校領取的物品:水兩桶、米、油、調料、飯盆100個/班、筷子80雙/班、一次性杯子100個/班。班主任當天提前簽字領取,活動結束及時歸還,丟失照價賠償。摘桔的每班領取60個袋子。
4、野炊燒烤在同一區域,為豐富食品建議每班要有燒烤的小組。班主任帶組長提前準備好食材。食材要便于加工洗切。每班要有一個燒烤組。
5、及時清點人數,上下車必點,防止學生未及時上車。
6、桔子可以隨意吃,但不能扔,在指定區域摘桔,保護好樹木和采收的'桔子,可分享給家人。
7、注意衛生,不亂丟亂扔,摘桔的每班領取60個袋子(留4個備用)。
8、家長可以參與,座位不夠時家長必須自己駕車去指定地點,參與野炊燒烤的班主任要計劃家長食品,家長不能擅自帶走自己的孩子。
復學課程銜接方案 篇3
一、基本數據:
課程名稱陶藝課程類型活動課
使用教師盧旅授課對象六、七年級學生
時間16課時,每周1課時設計者盧旅
所在學校徐教院附中
二、課程的性質和指導思想:
課程的性質
課程的性質是選修。我校陶藝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出發點,將陶藝和泥塑相綜合,淡化陶藝專業性,強調以學生審美創造力的開發為陶藝教學的核心目標;強調學生在課內審美活動的全程性,從感受泥性出發,引導欣賞與探究,大膽創作,共同評價,深化學習所得。
指導思想
我校陶藝教學以學校為基地,并基于學校而進行的突出師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課程。我校強調“為學生的發展負責,為教師的發展鋪路”,只有盡可能利用和開發現有的校內外資源,發揚學校的傳統,結合當地自然和社會條件進行,才能有效地實施我校的陶藝校本課程。通過學習,讓學生分別對中國陶瓷發展史、世界陶藝發展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了解現代陶藝的發展狀況;了解陶藝制作的材料和工具,能通具體的操作實踐掌握陶藝的設計與制作方法;通過對大師、名家作品的鑒賞,認識陶藝及其藝術特點。使學生具有獨立創作陶藝作品的能力。
三、課程目標
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陶藝發展史、陶藝技法,從經驗中探索、把握基本陶藝造型語言。
2、通過作品設計與制作,樹立創新意識,尋求,加強空間造型能力。
3、通過制陶實踐過程,主動探索嘗試表達新穎的設計途徑與方法。
4、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初步體會陶藝是人類內心情感表達的一種語言,為日后進一步體驗陶藝作鋪墊。
四、課程內容
15周:教師向學生介紹、示范與學生動手查相關資料相結合,強調自主學習
第1周:概況介紹。
第2至12周:技法練習及相關創作
A)泥板壓印——用各種物體在泥板壓痕,做肌理練習。
B)捏塑成型——抓住物體特征,捏出有趣的動物和有動態的人物造型。
C)泥條盤筑——搓泥條,學習古老技法,力求創造新的造型。
D)泥板成形——拍壓泥板,用拼結、旋擰、圍卷等多種方法進行創造
第13至15周:主題創作
五、學習方式及教學方式
(一)學習方式
以發現式為主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從經驗中探索、把握基本陶藝造型語言。通過作品設計與制作,樹立創新意識,尋求,加強空間造型能力。通過制陶實踐過程,主動探索嘗試表達新穎的設計途徑與方法。
(二)教學方式
采用以講授、演示、實踐、活動指導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給學生以較充分的實踐機會,教師在演示、活動指導中幫助指導學生。
六、教材情況
自編教材。載體形式為電子文稿的形式,為光盤。
七、學習評價方式
(一)學習評價的指導思想
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關注學生的陶藝學習參與程度與思維、情感的深度和廣度。評價是以方展性評價為取向,注重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對其進行判定。陶藝學習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習,注重學生的發展,而不給學生以判定是更人性化的評價。從學生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實踐與創新、自評與他人評價等多方面評價,促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注重實踐。
(二)學習評價的方式
采用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習的過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
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手冊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陶藝教學采用檔案袋評價:
1、學生的每階段陶藝作業、最得意的代表作品
2、學生自己的評價、反思
3、教師或同伴做出評價的有關材料
4、匯集其他相關的材料,等等。
以此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和進步狀況。記錄學生在某一時期一系列陶藝學習的成長故事。每個學生都有其特長,不論擅長泥條造型還是捏塑造型,教師在評價的是其學習的過程,關注的是學生是否熱情參與,積極收集相關信息、獨立思考創作、交流合作等,而不是僅僅關心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