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考核方案(通用3篇)
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考核方案 篇1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學質量,增強辦學活力,給學生創設一個文明、健康的環境,對學生、家長、社會負責,真正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每位教師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做到有章可循,依章辦事,特制定如下考核方案:
一、考核內容(滿分100分)
職業道德(10分)、教學工作(50分)、教科研工作(25分)、立體評價(10分)、教育教學管理工作(5分)。
二、考核細則
1.職業道德(10分)
盡職盡責、愛崗敬業、虛心執教、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校、能積極主動的做好本職工作;關心學生,師生關系融洽,上級領導、社會、家長反映良好,能體貼、理解領導困難;遇事能從大局出發,關心學校,團結同志。(滿分)
出現下列情況則進行扣分:
(1)全體教職工會、其他集體活動,無故缺席1次扣1分;
(2)工作不負責任造成不良后果,每次扣2分;
(3)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每次扣2分;
(4)賭博打架,做出有損師表形象,影響學校聲譽的事,一次扣10分;
(5)無正當理由,故意躲避學校安排的重要工作,如任課、監考、招生等每次扣3分;
2.教學工作
(1)工作量15分。
①學科系數:語文、數學、英語、專業理論課每節課按1.3節計算,其余科目按1節計算;
②周課時基數:副校級4節,中層正職6節,中層副職8節,科長辦事員10節,其他老師12節
③代足課時基數,滿工作量者10分,未滿工作量,因學校方面原因,按滿工作量計算;因教師個人原因(除學校同意外),按工作量比例扣分。超出課時基數1節,附加0.5分。本條目累分后總分不超過20分。
(2)備課5分
根據實際教學進度確定應備教案課時數,每少一課時扣0.5分。教師做到課前備課,按要求,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做到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注重導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5分。不按規定備課,課后補充教案視為無教案。上課無教案每查到一次扣0.5分,此項扣完為止。
(3)上課15分
課堂教學能按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課程特點,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嚴格執行教學進度做到重點突出,注重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注重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學法指導到位,完成教學目標,記15分。不按規定授課,每查到一次扣0.5分,此項扣完為止。
發現教師無故曠課一次扣2分、接打手機、上課遲到、提前下課等違反教學常規的一次扣1分,扣完為止。
3.教科研工作
(1)聽課、評課4分
分四個等級:A(3.5-4分);B(2.5-3.4分);C(1.5-2.6分)D(0-1.4分)
每學期聽課次數達到20次以上,且有聽課記錄,評課實在,有導向作用記A;聽課次數達到15次以上,聽課記錄詳細,認真參與評課活動記B;聽課次數達10次以上,有記錄,評課活動無缺席現象記C;聽課次數10次以下,無記錄,經常缺席評課活動記D。
(2)學習進修2分
能積極參加國家、省、市、縣、校組織的各級各類培訓進修,能主動提高個人的專業修養,得滿分。消極工作,不能主動要求進步者酌情扣分。
(3)教科研論文、課題占5分。
以獲獎證書、結題證書為依據。任現職以來參加教育主管部門評選或授權評選的教科研論文,獲省級一、二、三等獎分別積5、4、3分;市級一、二、三等獎分別積4、3、2分;縣級一、二等獎分別積3、2分。課題結題,省、市、縣、校級主持分別積4、3、2、1分,參與分別積2.5、2、1、0.5分。論文發表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刊物上的分別積5、4、3分,增刊、專輯、論文集、非市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主管主辦的內刊上發表的文章及復習資料、輔導材料、試題集等性質的出版物,在非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在冊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均不作為申報評審的材料。發表的論文應提交刊物合法證明打印件佐證。該項總分超過5分則取5分。
4.立體評價
實行學生評教、教師互評、學校行政(領導)評價三方面綜合立體評教(權重:6:3:3),評價依據為本校制定的教學管理規定中的三類評教“教學情況調查表”的內容。每學期由教務處組織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二次評價(滿分60分,每次滿分30分,兩次評分均分累加),每位教師由20名學生代表評價。擔任一個班級教學任務的教師由該班級學生代表評價。擔任二個班級以上教學任務的教師由每個班級派出學生代表評價;每學期教師互評一次(滿分30分);每學期學校行政(領導)評教一次(滿分30分)。按綜合立體評教三類評教累分/10計分。
5教育教學管理工作
任現職以來積極參與教學教學管理,擔任學校班主任、中層及以上職務、教研組長、學生科長、學生社團輔導老師等,盡職盡責。質量評價等級分數(5、3、1、0)。
三、教師考核的結果和使用
1.根據考核結果,確定每位教師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等級:優秀:85分以上;良好:75-84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60分以下。優秀率不超過教師總數的15%
(1)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能評為優秀。
A:有無故曠課現象者;
B:一學期遲到早退20次以上者;
C:出現一般性教學事故者;
D:每學期請假超過教育局規定天數的。
(2)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為不合格。
A:考核總分在60分以下;
B:出現較嚴重的教學事故;
C:一學期曠課在3節以上;
D:一學期遲到早退在30次以上;
E:當年受到嚴重警告以上處分。
2.評價結果的使用
與年度考核、評先評優、崗位聘用、職務晉升、績效考評等掛鉤。
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考核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為推進學校“新夢想教育”文化,以“有效教學”為核心,打造學科教師團隊,形成骨干教師的品牌課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一步提高我校的課堂教學質量。
二、活動主題
“實踐我的教學主張”低段教學活動。
三、活動內容
1、語文低段“實踐我的教學主張”教學賽課活動。
2、數學低段“實踐我的教學主張”教學賽課活動。
3、綜合組:“實踐我的教學主張”低段教學開放日活動。
四、活動方式
1、本次語、數學科賽課是自由報名參加。說一說(說說我的教學主張)上一上(切合我的教學主張上一節課),辯一辯(和聽課專家對話),能充分展示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和風采。
2、上課之前每位參賽教師上交教學設計一式5份,教學主張提煉表一式5份。
3、語文賽課老師,全部借班上課,具體學校班級另訂。其余學科上課班級在本校班級自定。
4、教學開放日活動,參加公開課老師,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主張提煉表,分發給聽課老師。
五、活動評價
1、賽課評分是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請永嘉縣內名優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2、語文學科評出一等獎兩名,為學校骨干教師培養對象,并推薦5月份由本校承辦的縣級公開課。優秀獎兩名,為后備學校骨干教師培養對象,其余的為校級公開課,頒發證書。
3、數學學科,評出一等獎兩名,<蓮>為學校骨干教師培養對象。優秀獎兩名,為后備學校骨干教師培養對象,其余為校級公開課,頒發證書。
4、綜合組教學開放日,各個學科安排一位老師上公開課,學校為公開課教師頒發校級公開課獎狀。
六、活動時間
1、語文學科,報名時間截止xx年x月x日。x月x日至x日賽課,具體的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2、數學學科,報名時間截止xx年x月x日。x月x日至x日賽課,具體的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2、綜合組,教學開放日時間為xx年x月x日,星期四。
七、聽課安排:
1、請我校語文和數學老師利用空課自選聽課,至少2節。歡迎其他學科的老師前去聽課。課務自行安排調整。
2、綜合組教學開放日活動,全體綜合組老師參與。課務自行安排調整。
八、賽場布置及活動宣傳:
1、準備宣傳橫幅賽課前掛好。
2、安排一名老師負責當天活動的拍照工作。
3、安排一名老師在活動后完成一條圖文并茂簡訊,發送校園網、與學區網。
4、安排一名老師做好活動簽到,過程記錄及收集圖片上傳至校本培訓博客。
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考核方案 篇3
設計目的
優秀的工程師,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綜合判斷能力、進行工作和科學決策的能力、獨立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及樹立創新的意識等等,這些能力和意識的培養和建立是與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密不可分的。畢業設計是本科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提高的關鍵性實踐環節,是實現本科培養目標要求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效果的全面檢查。本設計任務書正是基于此而編寫的。
設計要求
認真貫徹“使用、安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學習、掌握建筑與結構設計的全過程、基本方法和步驟;處理好建筑與結構設計的關系,認真考慮影響設計的各項因素;了解和掌握與設計有關的規范和規定,并正確運用它們;掌握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計算方法和基本構造要求;認真編寫設計說明書、計算書,并繪制相應的設計圖紙。
進度計劃
本次畢業設計安排在20xx~20xx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至第二學期第十周進行,詳細進度安排如下:
第一學期末:認真學習畢業設計任務書,查閱相關資料完成開題報告。
第二學期第1~2周:建筑方案設計,包括總平面布置和主要平、立、剖面草圖。
第二學期第3~4周:施工圖設計,包括平立剖面圖和總平面圖以及簡要的建筑設計說明。
第二學期第5周:結構方案設計,包活結構選型、結構布置等。 第二學期第6~7周:結構計算,報貨:確定計算簡圖;荷載計算;內力分析;荷載組合;界面與節點設計及構造設計;地基和基礎設計;樓梯設計;其他構件設計。
第二學期第8~9周:繪制施工圖,包括基礎平面布置及剖面圖,框架梁、柱配筋施工圖,標準層平面結構布置圖,樓梯及其他構件配筋施工圖。
第二學期第10周:資料整理,包括設計計算書及有關表格,校對圖紙及修改,圖紙交指導老師審核簽字。
設計任務書
第一部分 建筑設計
1 概況
為×高校教學樓,要求滿足綜合教學要求。
1.1 工程名稱:×高校教學樓設計。
1.2 建筑地點:該工程建設場地在新鄉市高校新區,
1.3 建筑規模:
總建筑面積:6000~10000m2,層數:6-7層,層高3.6~4.5m。
1.4 結構形式: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面可采用現澆或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空心板。采用現澆時,可考慮采用現澆空心無梁樓蓋等新型結構形式。
1.5 建筑物房間組成和面積:
一至四層為教學用房(教室和教師休息室等),220~250人合班教室4~8間;100~120人的普通教室6~10間;80人的普通教室8~12間;40人的普通教室10~14間;教師休息室和衛生間按有關標準要求設定。
五~七層為教學輔助用房和辦公室,按相應人數的教室考慮面積:計算機房80人8~12間,繪圖教室40人8~12間辦公室20~40人10~20間,資料室80人2間。
1.6 建筑設備: 管理中心采用集中空調,供水、排水、電由市政提供。
1.7 建筑裝修及材料: 外墻面采用外墻涂料;內墻面采用內墻涂料;衛生間及前室內墻選用面磚;頂棚吊頂部分采用輕鋼龍骨紙面石膏板刷乳膠漆;樓地面按功能要求自選。
2 水文、地質、氣象條件
2.1氣象條件
1)溫度:最熱月平均30.1℃,最冷月平均4.2℃,夏季極端最高39.8℃,冬季極端最低-8.5℃。
2)相對濕度:最熱月平均73%。
3)氣象條件:全年為偏南風,夏季為西南風,基本風壓W0=300N/m2;基本雪壓W0=350N/m2。
2.2工程地質條件
1)地形概述:擬建場地地形平緩,地面標高在85.00~86.00m之間。
2)自然地表1m內為填土,填土下層為3m厚砂質黏土,再下層為礫石層。砂質黏土允許承載力標準值為250kN/m2。礫石層允許承載力標準值為300~400kN/m2。
3)地下水位:地表以下3.0m,無侵蝕性。
4)抗震設防烈度按8度設防。
3 建筑標準
3.1 建筑等級為II級。
3.2 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
3.3 采光等級為II級。
3.4 防火等級為II級。
3.5 抗震設防分類為乙類。
3.6 抗震設防烈度按8度設防。
4 設計內容及要求
4.1 嚴格按照國家現行設計的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條例進行設計。
4.2 設計過程分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兩個部分,以施工圖設計為主。
4.2.1 方案設計。
包括:總平面布置(要求合理布置綠化、景點等)和主要平、立、剖面草圖(要求標注主要尺寸,面積指標及標高等。比例不小于1:200。
4.2.2 施工圖設計。
要求用電腦出圖和鉛筆繪制,線型分明,要求達到施工圖深度;圖幅1號,圖紙至少4張(手繪至少一張);圖例表示參照《建筑制圖標準》(最新標準);有關設計說明寫在圖紙上,字體工整,要求用仿宋字。內容包括:平面圖(首層平面圖,比例為1:100;標準層
平圖,比例為1:100;),立面圖(主要立面圖兩個,比例為1:100),剖面圖(要求剖到樓梯,比例為1:100),外墻詳圖(比例為1:50),總平面圖(比例為1:500),簡要的建筑設計說明(要求說明設計依據、總建筑面積、建筑高程、建筑概況、建筑類別、耐火等級、抗震設防烈度、填充墻體的材料、玻璃厚度及顏色、門窗材料及顏色以及各部位(墻體、地面、門窗、外裝修等)構造作法和技術經濟指標等)。
5 內涵要求及設計原則
5.1 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生活行為規律合理進行功能分區,流線組織明確便捷,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5.2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把自己所了解的高校教學樓的結構設計和各單元、各個房間的布局應用到設計之中,亦要充分考慮到和解決好學生學習的一些細節問題。
5.3高校教學樓即可以體現在建筑風格和房間布局上,也可以體現在高校教學樓的管理制度上,設計出新的一人為本的管理制度也是建設高校教學樓的重要環節。
5.4 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整棟高校教學樓可以按照各種學生的要求設計成不同大小、不同風格的房間。適當運用現代建筑造型手段和建筑構圖規律,創造新穎,活潑,有現代感的建筑形象。 5.5合理進行柱網布置,合理選擇基礎類型,并進行有關的計算
第二部分 結構設計
1 方案選擇
在建筑方案的基礎上,結合現行施工技術水平,進行結構方案設計,包括:確定結構體系;確定縫的劃分;進行結構布置;根據地質資料及上部結構形式確定基礎形式及基礎埋深;進行初步估算,確定結構構件尺寸。
2 結構計算
包括:確定計算簡圖;荷載計算;內力分析;荷載組合;截面與節點區設計及構造設計;基礎設計;樓梯設計;其它構件設計(自選)。
3 繪制施工圖
每位學生應至少繪制4張1#結構施工圖(手繪至少一張),圖紙比例自選,圖中圖例表示均按《建筑制圖標準》制圖,所有圖紙以白紙、鉛筆線完成,線型分明,字體工整,要求用長仿宋體,具體設計內容包括:基礎平面布置及剖面圖;框架梁、柱配筋施工圖;標準層平面結構布置圖;樓梯(及其它構件)配筋施工圖。
4 資料整理(電子版)
包括:設計計算書及有關表格;校對圖紙及修改;圖紙交指導老師審核簽字。
第四部分 畢業設計調研指導書
1 建筑部分
了解高校教學樓的規模類型,等級標準;注意高校教學樓選址,主體建筑群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重點了解高校教學樓的各個組成部分,其功能分區,平面組合與空間設計;高校教學樓標準層的平面形式及防火疏散,教室用房的安排;房間朝向、開間、進深、高度、走道、門洞尺寸;衛生間的設計要求;建筑立面形式;高校教學樓門廳的功能要求與交通組織;多功能廳公共部分的設計要求等。
2 結構部分
多、高層高校教學樓的結構型式有哪些,各有什么優缺點;樓梯的結構有幾種,應怎樣來選擇;基礎有哪些型式,在實際設計中應如何選擇;框架結構的內力計算可采用哪幾種方法,在設計中是否考慮房屋的側移計算;在施工現場注意梁、板、柱的位置關系,分析傳力途徑及屬于什么受力構件;各構件砼標號、斷面形式、配筋方式,實際工程中鋼筋的連接、彎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