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活動主題設計方案(精選3篇)
班級活動主題設計方案 篇1
【活動目標】
重點目標:能畫出爸爸做事的樣子,增強孩子對爸爸的愛。
難點目標:工整地完成作品。
【活動過程】
一、回憶心目中爸爸做事的樣子
1、說說自己的爸爸最喜歡做什么事?
2、爸爸在做事情的時候表情是怎樣的,動作是怎樣的?
3、爸爸做完這件事情后會做些什么事呢?
二、父親節,我送爸爸什么禮物?
三、畫畫前的引導
1、父親節快到了,我們畫一張爸爸做事情的畫送給爸爸吧。在畫畫時,我們小朋友一定要仔細回憶爸爸在做事時的表情、動作,如爸爸做事時表情有時是鄒眉頭的,有時是開心的。如爸爸做事時是坐在椅子上或彎著腰或站著等。
2、要求:
1)合理的使用畫紙,把爸爸的樣子畫在畫紙,不宜過大或過小。
2)保持畫紙的干凈。
3)色彩鮮艷。
四、幼兒作畫,教師幫助需要幫助的.幼兒。
五、作品展覽,請幼兒說說自己畫的是爸爸做什么事的樣子,我喜歡爸爸做事時的什么動作增加孩子對爸爸的愛。
班級活動主題設計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誠信教育為切入口,扎扎實實開展公民基礎道德教育;切實提高我們一年級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和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促進學校德育特色的發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和社會環境。
二、活動目的:
1、“禮儀之花”針對一年級學生入學不久,行為習慣培養及其重要,特別是在“文明守紀”方面。因此,一方面貫徹校”五星獎“的教育與訓練,一方面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文明禮貌,知道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巴蜀人的優良品質,教育學生在學校、在家里、在社會上都要做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2、“勞動之花”,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的道理,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理自立的良好習慣。
3、“才藝之花”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膽量小,讓他們樹立自信心,激發表現的欲望,展示自己的才藝。
4、“友愛之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謙讓,增強明辨是非的觀念。表揚關心、愛護同學的好孩子,樹立
學習的榜樣,逐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互相謙讓,互相關心。
三、活動內容:
每個月有一個主題,以此為目標,開展摘花活動。
“禮儀之花”:開學以抓行為規范為先行,通過開展日常行為規范的訓練,觀察同學們的行為,進行摘花活動,力求人人摘到“禮儀之花”。
“勞動之花”:開展整理書包比賽、小小有心人(節能、關心班級衛生等)、優秀值日小隊的評選等,通過比賽和評選的形式爭摘“勞動之花”。
“才藝之花”:展露自己的所學和才藝,在班級中進行展示,通過召開“小小藝術家”的交流會,爭摘“才藝之花”。
“友愛之花”:講有關友誼的故事,鼓勵同學們在學習上、活動中互幫互助。通過活動發揚互助精神,爭摘“友愛之花”。
通過以上幾個月的摘花活動,每個同學都為自己的小花添上了美麗的四色花瓣,在年級組召開的“我的花最美”我愛我班之摘花主題集會上,進行展示交流,最后評選出“班級花魁”、“年級花魁”。
四、活動安排:
1、二月份,爭“禮儀之花”
2、三月份,爭“勞動之花”
3、四月份,爭“才藝之花”
4、五月份,爭“友愛之花”
5、六月份,通過召開年級組“我的花最美”我愛我班摘花主題集會,評比出“班級花魁”、“年級花魁”。
6、七月份,做好活動的總結工作。
班級活動主題設計方案 篇3
一、班會目的:
1、通過開展以“我愛我班”為主題的班會,增強班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形成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2、明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精神,增強班級凝聚力,同心協力促進團體的進步。
二、活動準備
1、搜集相關文章和小故事、有關集體合作的游戲。
2、學生準備損害班級形象為主題的小品。
三、活動設計:
(一)小故事——《他的肩膀你的高度》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六只猴子分別關在三間空房子里,每間兩只。房子里分別放著一定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樣。第一間房子里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見房子的食物懸掛在屋頂,第三間房子的食物則分別從易到難掛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幾天后,當工作人員打開房間時發現,六只猴子的生存狀態迥異:第一間房子里的猴子一死一傷;第二間房子里的猴子全死了。惟獨第三間房子里的猴子安然無恙。
原因不難明白。擺放在第一間房子地上唾手可得的食物,激起了膨脹的私欲,讓兩只猴子大動干戈,結果非死即傷;第二間房子里懸掛在屋頂的高不可攀的食物,讓兩只猴子無望中互相感染著悲觀的情緒,彼此孤立地在饑餓和絕望中死去;只有第三間房子里的猴子,在獨自跳躍取食難以奏效時,同時想到了對方。于是一只猴子站在另一只猴子的肩上,取下了食物,兩只猴子在“疊羅漢式”的組合中,驚奇的發現了一種新的高度,這種高度讓他們飽食生存,以致后來離開了這間房子還相親相愛。
討論發言:這則故事給你什么樣的啟示?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總結:其實,人與人的相處,有類于六只猴子的景況。互相撕咬和孤立,都會加速災難的來臨。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局限,當感覺到自己的高度不夠時,借肩膀給別人用一下,會贏的你新的高度。你的存在,無形中就成了他人存在的重要前提。當困難襲來時,需要記住的是:你需要他的肩膀,他需要你的高度。
(二)學生小品:這樣的.行為要不得
反應的主題是學生中出現的問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集體榮譽感差。
討論:小品中的行為有什么危害?個人利益與班級利益之間是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每個人作為班級的一分子,與班級利益密不可分。良好的班風才能保證個人的健康成長。必須樹立起高尚的集體觀念。和諧班級的創建大家的共同的努力。
(三)合作游戲
1、五人一組:當主持人喊停后,必須配合好,地下只能留下兩只腳。
2、從前有一群打仗回來的士兵,他們走到一片沼澤地的時候,又累又困,可是條件卻并不容許他們休息,這時他們的頭領想出了一個辦法,即能讓大家都休息,又不會弄濕了大家的衣服,請你想想:是什么樣的辦法,并請你的組員配合,將你的辦法演示給大家。
討論:通過游戲,大家有什么感想?
學生討論,教師強調:合作的重要性。每個人不可能離開別人的幫助單獨的學習和生活。拋棄自私的觀念,大家一起攜手創建良好班級體。
(四)小故事“狼來了”
甲乙兩人結伴去郊游,在森林里玩的正高興,忽然聽到狼叫聲。哎呀,不好了,狼來了,怎么辦?兩人慌了。甲趕快從背包里取出了跑鞋。乙很不解的問他:“想干嘛”?甲說:“換上運動鞋好跑啊”乙不解的問“狼跑的比人快,換鞋有什么用啊”甲回答:“只要我跑的比你快就行了!”于是甲換上跑鞋就逃跑了。乙卻不慌不忙,他把鞋脫掉,爬到樹上去。狼很快追上來,狼不會爬樹,于是向前猛追,把穿跑鞋的甲給吃掉了。
學生討論:這個故事給大家帶來了什么啟示?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自私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但最終害的只能是自己。
學生討論發言:我班現在存在哪些不愛護班級體的行為?我們應該怎樣做來愛護我們的班級體?
(五)結題:三個和尚有水喝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傳說震動了某地三座廟內的和尚,他們決心用實際行動改變人們對和尚的看法。第一個廟的小和尚原先是輪流挑水,路太遠了,挑水回來很累。于是三個小和尚商量,咱們把路程分成三段接力挑,水缸很快就滿了,人也輕松。第二個廟,老和尚把廟里的規矩給改了,鼓勵三個小和尚都去挑水,誰的水挑的最多,晚上吃飯給加一道菜;誰的水挑的最少,菜減半或者吃白飯。于是,三個小和尚你追我趕,一會兒,就把缸里的水挑滿了。第三個廟里小和尚商量后認為,山上竹子很多,何必費力挑呢。于是他們把竹子砍來打通節,連成一個輸水管道,河邊裝上一個轱轆,第一個和尚把裝水的桶搖上去,第二個和尚把水灌入水槽,第三個和尚在廟里積水裝缸。三個輪流,三天一換,保證了廟里的用水。教師總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的去解決,犯了錯誤也要及時的去糾正。我們班級體里有許多學生以前不知道愛護我們的班級體,現在改正也為時不晚。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筆來,寫下自己的決心:以后我應該怎樣愛護我們的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