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體育課程實施方案(精選3篇)
中小學體育課程實施方案 篇1
一、戲名稱:
足球搶圈
二、活動目的:
豐富校園體育娛樂活動,增強學生鍛煉意識,提高身體素質,加強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在和諧中樹立團隊精神。使學生們對校園足球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活動原則:
人人參與,團結進取
四、活動地點:
教學樓前操場
五、足球一個或兩個
六、活動形式: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
七、體育游戲規則:
大家都知道三人成一個人圈,圈中有一人或兩人進行搶球,所以最少活動人數為4人,其中只能為一人搶球。最多人數不限,不超過15人,若干人圍成一個圓圈,其中可以用一人或兩人進行搶球,在游戲進行時,圈上的球員只能把球傳給圈上的人,如果被傳的人沒有接住,則他們與圈里搶球的人調換,變成圈里搶圈的人。在圈上的球員傳球被圈內的球員攔截阻斷時或把球搶走身體軀干碰住球時則變成圈里搶球的人與圈里的人對調。
八、教學建議:
對孩子們耐心講解,自己親自示范指導,在剛開始時學生犯得錯誤要馬上指正,以免誤導了學生。使學生在游戲中得到對足球的興趣,更好的促進教學。
九、活動意義:
推進學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融合,增進同學之間的互動了解,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和友誼,更有利于打造和諧校園環境。
十、游戲對象:
小學四年級學生
十一、安全措施:
老師在旁邊監督互助,在游戲中截球搶球時,避免學生在跑步中摔倒受傷。
中小學體育課程實施方案 篇2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做好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工作,結合我校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總則
(一)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遵循體育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突出健康教育,努力使學生成為具有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在學校指導下,逐步實現學生“自主選擇項目、自主選擇老師、自主選擇時間”,使其能夠熟練掌握兩項以上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及體育理論知識,科學地進行終身體育鍛煉。
(三)通過課程改革,加強教師業務能力培養。促進教師授課方式、方法改革,形成“一人多課、一課多人”的教學機制,提高教學質量。
二、主要內容
(一)修課方式改革
將現有的'大一、大二,一年半選同一個體育項目完成4學分的體育課,改為大一、大二,一年半選擇兩個體育項目完成4學分的體育課。
(二)選課方式改革實行學生自主選課。選課后,根據師資、場地等情況進行微調。
(三)教學內容改革
在場地教學的基礎上,增加理論課教學。以課程組為單位,每學年至少進行一次理論課教學。
三、具體要求
(一)課程項目設置
開設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健美操、形體課、田徑、武術、保健課等課程。
在此基礎上,根據師資、場地等情況,逐步增加新的課程,不斷滿足學生的需求。
(二)學生修課要求
1.大一學習一個體育項目,完成2學分。
2.大二學習另一個體育項目,完成2學分。所選項目原則上不能與大一相同。
(三)學生選課步驟
1.預選。在學校選課系統和體育教學部網站上,公布課程簡介、教師簡介、課程內容和上課時間等,學生自主選課。
2.正選。選課系統對選課人數大于接納人數的項目進行抽簽(能否中簽與選課先后無關),以確定學生是否選中該項目。如沒有選中可再選擇其它時間或其它項目。
3.退改選。正選結束后,選課人數仍達不到開課要求的課程將停開,所選該課程的學生要改選其它課程。其它學生也可對所選課程進行退改選。
所有項目在任課教師處選擇無效。
四、條件保障
(一)組織保障。由體育教研室和教務處為主負責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工作。學校其它有關單位應積極協助。
(二)師資保障。體育教研室應確保各項目均有充足的專業教師,確保改革成效。
(三)技術支持。教務處負責公共體育課選課工作。體育教研室負責項目設置、班級劃分、課程編排、公布課程和教師信息等工作。
中小學體育課程實施方案 篇3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充分發揮學校體育這一重要階段,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通過參與體育鍛煉發揮強身健體、塑造人的性格和品質的教育功能,激發學生愛好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健康體育、快樂體育、終生鍛煉的習慣和理念,結合學院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特制定本改革方案。
一、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為指導思想,依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健康第一、終身受益”的體育教育理念,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實現“素質教育”、“健康教育”和“終身體育教育”相統一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成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二、體育教學改革的目的
體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重點;注意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提高終身體育意識,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重視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重視傳授體育衛生保健基本知識,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素養。體育教學從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和培養學生優良的性格品質出發,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結合學生的實際體育水平和未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把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作為我院體育課改革的目的。即通過改革公共體育課的教學模式,注重利用體育運動的特點,采取合理有效的組織方式和手段,使學生在愉快、平等、自由的運動環境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長,進而通過體育教學使之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熟練掌握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好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三、體育教學改革的具體目標
1.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目的意義的理解和認識,樹立終身鍛煉的理念,激勵學生積極投身體育鍛煉之中。
2.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使之熟練掌握1--2個運動項目技術技能,促進其健康成長,提高其身體素質,并為大學后繼續參與體育健身運動奠定基礎。
3.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和現代教學手段,將相關理論知識滲透到運動實踐中,擴大學生的體育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4.培養學生勇敢進取、頑強拼搏、團結合作、互助友愛的精神;樹立學生公正、忠實、自由、合作的社會品質和尊重規則、尊重他人的法律意識。
5.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形成具有一定專業運動水平、各具特色的運動團隊。
四、體育教學改革的總體模式
為了實現體育教學改革的目的和目標,必須從思想、組織、形式、方法等對傳統的體育課教學模式進行大膽的改革。傳統的體育教學形式是以教師教為主、學生學為輔,教師教什么學生必須學什么,無論什么項目,都要求學生必須上,且統一進行考試;這就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失去了體育課沒有興趣的健身性、娛樂性,更談不上培養和發展自己的體育愛好。結果導致許多學生畢業后體育運動技能一無所有,終身鍛煉的習慣更是無法養成。這不能不說是大學體育教育的一種遺憾。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擬采取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自主、體育俱樂部制。自主、體育俱樂部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三個自主”的教學形式,就是學生自主選擇上課內容、自主選擇授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第二階段采用體育俱樂部的形式。第一階段主要教學內容是體育理論知識和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教學內容是各專項體育運動技能、科學鍛煉方法和各種基本運動創傷的處理。
五、結語
“三個自主”教學模式和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結合是一種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目前“三個自主”的教學模式在我國有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經驗,但體育俱樂部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國內尚無成型的經驗可供借鑒,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更是一種新型的模式。“三個自主”和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結合需要我們以創新的意識進行思維,以創新的方式進行組織,尤其是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型教學模式的改革,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應對體育教師采用多元化的組合和培養,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教師應改變觀念,淡化競技、注重健身,將時尚體育、娛樂體育、休閑體育、傳統體育等引入課堂,提高體育課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熱情,真正發揮體育課的健身性、娛樂性,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使大學體育課真正為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