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抗旱方案(精選4篇)
水庫抗旱方案 篇1
一是強化精神傳達學習。
7月16日召開全市水利系統防旱抗旱工作視頻會議,全力部署當前防旱抗旱工作。
二是強化旱情會商研判。
密切關注與市氣象、水文部門會商對接,綜合分析研判天氣旱情形勢,及時發布各地氣象干旱等級、水文干旱等級。近日,市水利局發布《旱情防御預警》1期,下發《關于切實抓好當前防旱抗旱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抓緊制定縣級、部門防旱抗旱應急工作方案。
三是強化實地督促指導。
7月14日起,市水利局派出3個防汛抗旱指導工作組9人次到宜章、臨武、桂陽、嘉禾、資興、汝城督促指導抗旱工作,協助市防指實地到資興、桂陽等地開展旱情調研工作。
四是強化工程蓄水保水。
加強青山垅、龍潭、方元、肖家山等42座大中型骨干水庫和小型水庫、山塘蓄水保水等運行管理和用水調度工作,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灌溉后發電,先節水,后調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則,統籌安排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盡量留足城鎮用水和農村人畜飲水。
五是強化人工增雨作業。
7月15日,在蘇仙、嘉禾、桂陽開展人工增雨4次,嘉禾南部、臨武北部、桂陽南部、蘇仙北湖中北部、資興北部出現了小到中等陣雨、局地大雨,全市共有83站出現降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
六是強化抗旱工程措施。
積極組織群眾抓住有利時機,對現有小水庫、小塘壩、小水池等蓄水工程進行清淤擴容、整修配套、除險加固272處,有效增加蓄水能力。抓緊修復改造老化失修機井、泵站、水壩和灌渠、渡槽、涵閘等灌溉設施262處,恢復抗旱能力。新打機井22處作為農村飲水安全和灌溉應急水源。桂陽、臨武、嘉禾、資興等縣市積極開展引水、打井、抽水、渠道清淤、疏浚和清障等,全力抓好抗旱減災工作。
水庫抗旱方案 篇2
確保農村飲水安全
把確保飲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有供水任務的水源工程,按照“大型水庫留存1.5年水量,中型水庫留存1年水量,小(1)型水庫留存3個月水量,。2)型水庫不留存”的原則,優先保障生活用水。充分利用市級農村供水“116”監管平臺、網絡問政、雙隨機一公開、“互聯網+”監管等渠道發現問題,緊盯問題根源、跟蹤銷號辦理,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解決。5月份以來,針對旱情持續發展的實際,全市各級水利部門開展了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大排查行動。經排查,全市有3個縣區,共20個行政村14545名農村居民出現臨時性飲水困難。市縣水利部門積極行動,多措并舉,采用備用水源、自備井、新打機井、定時送水等方式解決居民飲水問題,目前農村居民臨時性飲水困難問題已全部解決。
加強滾動分析會商研判
組織氣象、水文、農業等部門開展抗旱會商4次,分析研判近期旱情趨勢,每日統計整理各縣區土壤墑情、抗旱保苗、保夏播地表水源情況,及時調整抗旱措施。同時,與氣象部門密切對接協作,加強監測預報,為抗旱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強化現場督促指導
臨沂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指揮部先后派出由副縣級領導干部帶隊的10個工作組,到縣區開展抗旱工作檢查指導,實地督導縣區地表水利工程蓄水、居民飲水保障和灌區灌溉工作,并就目前供水形勢、供水量進行分析,科學制定保供順序建議。針對媒體反應的基層抗旱問題,檢查組分別前往相關縣區進行調查落實,解決問題。經走訪調查,涉及水利部門的5個問題多數已得到有效解決,未解決的問題已制定方案,明確了整改責任單位,盡快整改完成。
科學調配水源
從嚴落實抗旱水源調度管理制度。針對去年冬天降雨較少的實際,提前要求各縣區停止水庫等水源工程放水發電,應急抗旱期間,所有水利工程抗旱水源一律不準收費,對不服從統一調度的情況,將依照緊急抗旱期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并依法取消承包合同。
提早調度抗旱水源。3月初,對蘭陵縣、費縣等土壤墑情不足的縣區,進行縣區內水源統一調度,會寶嶺、龍王口等水庫先后提閘放水保灌溉。4月份,重點圍繞有旱情發生趨勢的蘭陵、平邑等5個縣小麥生長期供水需求,分時段提閘供水,形成“大補中、中補小、小提灌”的水利抗旱水源利用模式,為小麥增產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及時發布調水指令。根據各縣區用水需求,先后發布7條調度指令,對直管岸堤水庫及跨縣區水源及重要水源工程實施統一調度,系統完成了水源統一調配,全面滿足了各縣區用水申請需求,為夏播夏種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庫抗旱方案 篇3
一、及早安排,周密防范。
元月份市水務局下發了《關于做好冬春季抗旱保供水工作的通知》,從加強旱情監測預警,做好應急水源工程維護,強化措施落實,確保群眾飲水安全和灌溉用水等方面提出了要求。通知下發后,市水務局、市水旱災害防御中心分別在1月下旬和2月中旬派出抗旱檢查督查工作組分赴各區縣督促落實抗旱責任,加強抗旱水源物資調配,確保了春節期間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2月25日召開了市縣水旱災害防御中心主任座談會,再次對當前防抗春旱工作進行安排和部署,確定了下階段防御工作重點。
二、加強抗旱動態監測,確保人飲安全。
春節期間各級水務部門嚴格執行水庫蓄水情況、水利設施運行狀況、城鄉供水情況統計報告制度,開展水利設施運行管理狀況巡查,組織人力物力對供水設施、管網及時搶護維修,盡全力保障了群眾安全飲水。宜君縣采購了抗旱應急送水車,宣傳冬季供水設施管理辦法,對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印臺區抗旱服務組織積極為飲水困難地區群眾拉水、送水,保障群眾生活用水安全。王益區組織黨員干部深入一線開展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
三、開足馬力,全力開展春灌工作。
面對旱情,我市各級全面啟動水庫灌區、抽水站、機井等各類水利工程措施,全力保障農業灌溉需求,為春耕農業生產提供水源和技術保障,鼓勵群眾積極抗旱灌溉。耀州區積極組織抗旱力量,開動全部泵站加緊灌溉,王家砭、孝北、陰河等灌區的旱情得到緩解。新區啟動所有抗旱工程,組織農業抗旱灌溉,張溝村、陳坪村等區域做到應灌盡灌。
水庫抗旱方案 篇4
一、工程概況
四嶺水庫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四嶺村,壩址位于太湖流域東苕溪水系北苕溪支流太平溪。壩址以上集雨面積71.6平方公里,壩址以上主流長22.1km,河道平均比降18.9%,總庫容2782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供水、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是杭嘉湖流域治理規劃的骨干工程之一,20xx年10月被國家防總列為全國重要防洪水庫。水庫樞紐工程由主壩、副壩、溢洪道、泄洪洞和電站等建筑物組成,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20xx年,四嶺水庫在杭州市林業水利局的組織下對大壩進行了安全鑒定,確定四嶺水庫大壩為三類壩,須進行除險加固。
1、工程建設任務:四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任務是針對四嶺水庫存在的問題通過一系列工程措施,消除水庫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工程安全,發揮水庫原有設計功能。該除險加固工程實施后,水庫任務仍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
2、設計標準及主要建設內容:四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級為Ⅲ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主壩、副壩、泄洪建筑物為3級,次要建筑物發電引水隧洞及發電廠房為4級建筑物;主要建筑物設計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相應設計洪水位為79.15米),校核洪水標準為20xx年一遇(相應校核洪水位為82.02米);泄洪渠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
主要建設內容:本次除險加固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有:主壩加固、副壩加固、新建放空預泄洞、泄洪渠治理、電站改造等。
3、工程總體布置:四嶺水庫原樞紐工程由主壩、副壩、溢洪道、泄洪洞和電站等建筑物組成。本次除險加固工程總體布置方案,維持工程原有各項建筑物不變,新建放空預泄洞位于主、副壩之間,新建電站位于新建放空預泄洞出口右側約63米。
20xx年10月9日除險加固工程開始實施,20xx年4月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成。20xx年8月四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
因此,水庫現狀按照除險加固的設計水位運行。水庫總庫容2782萬m3,正常庫容1453萬m,調節庫容1443萬m,防洪庫容1541萬m,灌溉死庫容178萬m,發電死庫容357萬m,供水死庫容110萬m,水庫正常蓄水位為72.16m,臺汛期控制水位為63.56m,梅汛期控制水位為69.56m。
四嶺水庫樞紐工程由主壩、副壩、溢洪道、泄洪洞、放空預泄洞(新建)、泄洪渠和電站等組成。主壩和副壩均為細骨料混凝土砌石重力壩,主壩壩頂高程82.16米,壩高44.5333333米,壩長202米,防浪墻高1米;副壩壩頂高程83.76米,壩高19.1米,壩長101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實用堰,堰頂高程77.66米,凈寬71.9米,泄流量1507立方米每秒;泄洪洞位于副壩溢洪道中間,進口底高程為62.16米,斷面尺寸為3米xx3.5米,泄流量為127立方米每秒;新建放空預泄洞設計過流能力75立方米每秒;新建電站裝機2xx630千瓦。水庫工程主要特征值見下表。
二、控制運用原則
根據浙江省水利廳浙水計(83)第179號文《關于余杭縣四嶺水庫保壩修改方案(副壩方案)的審批意見》中批準的四嶺水庫洪水調度原則,要求水庫遇10年一遇洪水時全蓄,遇20年一遇洪水時控制下泄流量不超過河道安全泄流量85立方米每秒,遇50年一遇洪水時下泄流量為327立方米每秒,遇5000年一遇洪水時下泄流量為1641立方米每秒。水庫分梅、臺、非汛期控制,按照設計的梅汛期水庫汛限水位為71.4米,臺汛期水庫汛限水位為63.56米,非汛期水庫汛限水位為72.16米,按庫水位分級調度;防洪起調水位為63.56米,相應庫容700萬立方米。
庫水位超過汛限水位(梅汛為69.56m,臺汛為63.56m),洪峰水位在78.47m以下,原則上不使用泄洪洞,以滿足下游防洪錯峰安全要求。如果在洪峰到來之前,需要泄洪,由區防汛指揮部統一調度。
當庫水位上升到78.47m(即20年一遇洪水位)時,按設計要求泄洪閘全開,投入調度。當預報瓶窯洪峰水位達6.16m以上,庫水位在78.47m—79.15m之間,需要水庫關閉泄洪閘錯峰時,由區防汛指揮部調度,決定關閉時間及開啟大小,以減輕西險大塘的防洪壓力。當庫水位達到79.15m(即50年一遇洪水位)時,泄洪閘門全開,參加調洪,以保證大壩安全。
三、汛期水雨情小結
今年汛期4月至10月累計降雨量1236.9mm,雨日82天,4、5、10月份降雨量偏少,6月份梅汛期、8月份臺汛期降雨偏多,其余月份接近常年。雨量分布不均。汛期累計入庫徑流量5418.2萬立方米,累計出庫水量5320.9萬立方米,流域平均一日降雨量128.0毫米(出現時間6月14日),汛期庫水位74.27米(出現時間6月15日18時10分),最低庫水位61.52米(出現時間4時45分);入庫155.6 m/s(出現時間6月15日7時);出庫50 m/s(出現時間6月19日9時)。
表1汛期各月雨量統計表單位:
表2汛期各月平均庫水位統計表單位:m
1、梅汛期小結
今年入梅為6月10日,出梅為6月26日,梅雨期16天,梅雨量454 mm。梅雨天氣特點有:一是入出梅早,梅雨期較短。二是過程性降水特征明顯,梅雨量比常年偏多。三是雨量分布均勻,連續性強歷時長。自6月3日開始至6月22止流域內共有4次強降雨過程,測得四嶺水庫壩址站總降雨量為:454.0毫米,太平站:427.5毫米,大鹿寺站:501.5毫米,安吉船村站:461.8毫米。
梅汛期洪水調度期間,水庫共參與視頻會商4次,區防指辦向水庫發出調度命令7次,水庫執行防汛調度命令7次,閘門啟、閉7次。四次的強降雨過程,水庫通過有效調蓄控制,共攔蓄洪量1596萬立方米,錯峰73小時,大大緩解了下游東苕溪西險大塘的防洪壓力。梅汛期洪水洪水位74.27米,庫容1690萬立方米,出現時間為6月15日18:15時;反推入庫洪峰流量為155.6 m3/s,出現時間為6月15日7時;次洪峰流量為88.9 m3/s,出現時間為6月19日6時;出庫流量為50 m/s,出現時間為6月16日9時,最小出庫流量為33m/s。本次洪水:入庫洪水總量為2191萬立方米,經泄洪洞控制下泄的洪量為1095.9萬立方米,為本次入庫洪水總量的50%。本次洪水入庫徑流系數為0.66。
2、臺汛期小結
根據杭州氣象臺8月4日發布的第9號強臺風“梅花”消息,為全面抗擊“梅花”,8月4日11時,區防辦根據庫水位情況及時對水庫進行了調度,要求開啟副壩泄洪洞預泄,以降低庫水位至臺汛期限制水位。8月4日11時,管理所執行調度指令開閘預泄,初時水位68.55米,庫容:1093萬立方米,通過泄洪洞有效控制,至8月7日5時,庫水位降至63.68米,庫容:699萬立方米。為后期蓄洪錯峰騰出了庫容。期間共執行調度命令3次,預泄水量為:371.4萬立方米。
8月31日根據氣象臺發布的第11號超強臺風“南瑪都”及西南季風云系外圍影響,區防辦根據庫水位情況及時對水庫進行了調度,要求開啟副壩泄洪洞預泄。8月31日9時,管理所執行調度指令開閘預泄,初時水位71.91米,庫容為:1426萬立方米,通過泄洪洞有效控制,至9月1日8時30分,庫水位降至70.11米,庫容為:1243萬立方米。根據后期的天氣預報,本著節約用水原則,科學合理調度水資源,為保證下游灌溉及生活用水,防辦及時通過調整,停止預泄。期間共執行調度命令1次,預泄水量為:216.3萬立方米。
四、防汛調度情況
20xx年四嶺水庫的防汛工作在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防辦的.正確指導下,認真貫徹執行浙江省、杭州市防辦的各項防汛工作精神,嚴格執行水庫控制運行調度計劃,嚴格執行區防辦的各項調度指令,堅持以防為主,積極備戰汛情,全力以赴地做好水庫的各項防汛工作,確保了水庫安全度汛。
汛期調度小結
一是提高可利用水資源利用量。7、8、9月為高溫干旱期,下游農田和環境用水量大,水庫采用緩過度逐漸將庫水位向臺汛期過度,同時,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33
水資源,適當控制多蓄尾水,既有助于改善水庫水質,也保證了下游生產、生活和環境用水需求;二是做到調令、政令暢通,并嚴格執行上級防指命令,20xx年共執行防辦各類調度指令11次;三是做到閘門啟閉安全可靠,全年共啟閉閘門20次(含試車運行),無一故障。梅汛期運行工況均保持在汛限控制水位以下,臺汛期運行工況在充分考慮泄洪洞、新建放空洞預泄能力基礎上,結合天氣預報系統,適當增加蓄水控制,有效地緩解了旱情。
五、體會
一由于前期干旱少雨,庫水位一直很低,本著節約用水的原則,在保證下游生產、生活用水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合理的調配水資源,確保了下游農田抗旱及生活環境用水需要,也為本次洪水騰出了較大的調蓄庫容,大大減輕了水庫的防洪壓力。
二是汛前早分析,早準備,未雨綢繆。汛期實行24小時防汛值班,確保汛情及時準確傳遞。
三是主動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堅持防汛與抗旱并重。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洪水資源,提高利用率。
四是及時開展洪水預報調度,及時準確地做好汛情資料收集,實時做出相關調度建議,提供領導決策。同時,完善相關工作制度,培養業務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