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發展區域規劃
(二)抓好科技興農。強力推行“一個產業、一個龍頭、一個科研院所”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堅持面向市場搞科研、立足需求搞開發、著眼發展搞推廣,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引進、培育、推廣優質畜禽、水果、糧油等優良品種;建立一支專業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切實搞好農技服務;利用廣播、電視、職中等各種載體,加大農村科學技術的推廣力度,把農業的發展切實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三)培育帶動主體。積極探索“基地+業主+農戶”、“公司+農戶”等多種規模經營模式,逐步建立起產業龍頭連市場網絡、連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新型農業公司,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按照“一項產業、一個龍頭、一根鏈條”的思路,立足嘉陵實際,培育一批有市嘗成規模、上檔次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產業經營鏈條,實行規模化生產、企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一是扶持壯大蔬菜加工企業。加大對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規模擴張,搞好市場營銷,沖進“快餐市潮,力保冬菜作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帶動全區冬菜種植的發展。二是扶持壯大糧油加工企業。在親自視察國基公司上做文章,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做大做強國基實業公司,帶動全區25萬畝紅薯種植的發展,創新無公害糧油系列品牌,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壯大畜禽加工企業。積極引進天生集團等實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業,提高畜禽產品加工率,帶動全區肉豬、肉羊和小家禽的養殖。四是引進并培育1—2家綠色果品加工企業,帶動全區經果業的發展。五是扶持壯大絲紡企業。借助美亞集團、依格爾紡織品有限公司帶動蠶桑產業的超常規發展,加大對蠶桑產業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強基礎建設。一是抓住項目開發機遇,加強提灌、噴灌、滴溉工程的改造與建設力度,狠抓升鐘水庫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到XX年,全區實現保灌面達60%以上。二是大力實施文明新村建設和戶辦工程,不斷改變農村人居環境。三是加快中低產田土的改造,不斷提高農產品單產量和復種指數。四是抓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自然資源保護工程。五是加快耕作、栽播、植保、施肥、收割、脫粒、烘干、加工機械化進程。六是加速鄉村公路油化及標準化建設,保證暢通率達95%以上。
 
; (五)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資金投入政策。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年一號文件精神,按照雙向目標、競爭入圍、以獎代補的辦法,堅持“擇優扶持、重點投入、確保效益”的原則,將涉農資金捆綁使用,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和產業基地建設。加大財政資金投入,保持投入的資金比例穩步上升;密切銀企關系,鼓勵金融部門加強對農業尤其是對龍頭企業的信貸力度,推行農業動產抵押;大力實施農業招商,吸引更多的從事二、三產業開發的業主投身農業開發;聚集農民閑散資金,鼓勵農民以資金、土地、技術、勞力及其它農業生產資料入股,使農民成為土地開發的投資主體。二是土地流轉政策。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為基儲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放活土地要素入手,深化和推廣鳳埡山經驗,走“業主+基地+農戶”的路子,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在農戶之間進行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的轉包費、轉讓費和租金等,應由農戶與受讓方或承租方協商確定,流轉的收益應歸農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在不改變農林生產性質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到農村采取租賃、承包、聯營、入股等形式,經營“四荒”資源以及集體廠、嘗園、院等。對需要征用土地的業主,原則上優先安排用地指標,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的固定設施建設用地,一律按農業用地對待,不辦轉用手續;在保證集體土地資產保值增值、農民生活安置和業主有利可圖的前提下,分等定級,合理作價;對參與土地流轉、農業開發的業主和企業,按照有關政策,在稅費征繳等方面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