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方案優秀案例(通用7篇)
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方案優秀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美術中點的概念,知道點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學會用點構成精彩的畫面。
2、認識“點彩派”的繪畫典型特征。嘗試體驗點的不同排列規律、疏密變化,注意整體畫面色彩和諧關系。
3、感受點的藝術魅力。利用兒童的個性特征,通過欣賞、分析、創作、指導、評價,激發其探究、創造、表現的欲望,提高藝術修養。
教學重點:
明白點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類畫種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合理利用點的組合規律、疏密變化,使畫面呈現和諧的色彩。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作畫工具。
學生:水粉或水彩顏料、彩筆、畫紙
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請你猜猜我是誰?
看看誰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嗎?那么你看到了什么?(各種顏色的點)
再退遠一點,現在看到什么了嗎?(是人物畫)
點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大家先來欣賞幾張世界名畫。
欣賞比較:
1、《大碗島的塞納河之春》修拉法國新印象派(點彩派)畫家。
2、《納蒂布港》西涅克法國新印象派(點彩派)創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國現實主義畫家
學生比較欣賞,分析不同作品中畫面效果的不同之處。
學生回答:點彩派不經調和的顏色經過重疊形成豐富的色彩,畫面給人朦朧的效果,與現實主義繪畫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實的畫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小點點的奧秘,出示課題——《點的集合》
二、發展階段
1、解讀圖形,講述概念。
通過欣賞教材和學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錢豹的身上有斑點紋;彩色的鵝卵石可以拼成火車的點;馬賽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點;花園里開放的小花是點;樹葉是點;夜空中的星星也是點;距離足夠遠的話人是點,汽車是點,甚至房屋也是點……
出示圖片,清學生再次辨析點。
通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點的分析,可以看出:點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只要在相對空間中比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點。
欣賞圖片,看看色點在繪畫作品中的表現。
欣賞圖片,了解點的排列方法與效果。
2、欣賞作品,感受點的魅力。
1)《殉教者》希臘馬賽克鑲嵌壁畫
小塊的馬賽克由點及面,追求繪畫的效果。
2)《蠟染》苗族民間工藝
民間工藝中利用點的組合作為自己畫種的表現手法,生動靈活。
3)《黑屋頂》吳冠中中國當代藝術大師
把房屋屋頂、窗戶概括成不同形狀的點,組成一幅形式感很強的畫面。
《山水》黃賓虹中國當代國畫大師
中國畫中的點點墨跡不僅墨色變化萬千,還概括的表現了各種物象。
4)《構成》維克托?瓦薩里法國
由圓圈圓點組成具有驚人視錯覺的瞬間效果。
5)《星月夜》梵?高法國后印象派畫家
用點進行方向組合,形成線化的感覺,增強流動效果。
《午夜和晨雨中夜鶯的歌聲》法國米羅
通過點的奇妙形狀產生有趣的畫面效果。
3、學生創作練習
用點的集合創作一張作品。以不同的點為造型元素,采取各種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創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現不同的點。
欣賞課本P4技法點擊,選擇自己喜歡的繪畫形式,用合適的材料進行創作,題材不限。
作業要求:用點的畫法進行臨摹或創作。
注意整體效果的變化,把握色彩的關系。
學生練習,教師輔導。
三、展示與評價
1、將完成的作品按小組張貼到展示板上。
2、小組內自評互評,選出優秀作品
3、各小組優秀作品大比拼。優秀作品的作者說說自己的創意與繪制過程中的感受。
4、評出作品
四、下節課準備
第二、三課時
(第二課時欣賞制作,第三課時繼續完成作品,并展示評價)
一、欣賞圖片
欣賞一組馬賽克鑲嵌壁畫
西方美術史學家認識最早的鑲嵌畫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西亞的美索布達亞平原上,蘇美爾人是這種藝術的始祖。但是鑲嵌工藝真正得到廣泛發展是古代歐洲的意大利半島。公元313年,在君士坦丁堡的米蘭頒布_合法以后,各地開始大興教堂,幾乎在教堂所有的穹頂、墻上布滿了_壁畫,由于鑲嵌藝術在平面中耐久的原因使其成為_教堂壁畫的首選。
點是造型藝術中最基本的元素,點的形式多樣,色彩各異。
每一塊馬賽克都是一個漂亮的色點,成千上萬個馬賽克組成了色點的海洋,成千上萬的色點構成氣勢宏大的鑲嵌壁畫,讓人贊嘆!
我們能不能做出這種效果的裝飾畫,用來美化我們的居室,美化我們的校園呢?
同學們各抒己見,說說自己的想法,我們身邊有沒有可用的材料?
彩紙剪貼、植物種子粘貼、蛋殼粘貼、彩色石子粘貼……
教師總結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搜集身邊常見的可用來制作色點裝飾畫物品。
點的形式表現點的集合效果方法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發現、去創造新的點畫方法。
三、步驟方法
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做蛋殼畫。先了解制作的步驟、技巧。
1、蛋殼要先洗凈晾干,特別是蛋殼內的薄膜要撕去。在白紙上畫出喜歡的圖案。然后把圖形拷貝到彩色卡紙上,卡紙的顏色要深一些。
2、用小毛筆蘸膠水涂在卡紙上,膠水要涂的厚,但不要涂太大面積。然后掰一小塊蛋殼放在膠水上。用鑷子把蛋殼壓碎,把蛋殼按照設計的圖形排好。蛋殼的裂紋可大可小,關鍵是邊緣一定要對齊。
3、注意色彩的搭配,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顏色的蛋殼粘貼。
衣服上蛋殼的可以用稍大的碎片。還可以用不同顏色的蛋殼鑲在中間。
4、為了使畫面色彩效果更豐富,我們還可以用彩色水筆勾邊,按著蛋殼碎片的形狀上色。用彩色水筆整理畫面,嘴巴處可以用深淺的紅色涂出豐富的層次。
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制作步驟,學生觀看了解,了解制作技巧。
四、學生練習
練習要求:
1、利用點的不同排列規律、疏密變化來表現作品。
2、運用合理的色彩關系使畫面豐富、和諧。
學生可以單獨完成練習,也可以兩人合作完成。
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
五、作業展示
1、學生將完成的作業張貼在展示板上,組內自評互評,選出優勝作品。
2、組間對優勝作品互評。選出作品若干幅,作者談談創意,感受。
3、教師點評
六、收拾整理,保持環境衛生,布置下節課任務及所需物品。
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方案優秀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流色轉印的的常用方法,學習利用水與油不相溶的特性,轉印出不同肌理的畫面。
2、通過自覺教材及老師的演示講解,掌握流色轉印的方法并展開聯想再創作,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表現能力。
3、制作過程中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培養學生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裝著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顏色,水粉紙等。
學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紙張(水彩紙、生宣紙等)裝著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
重點:利用水與油的不相溶的性質,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練習。
難點:根據制作過程中沒水變化的節奏及畫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1、同學們,你們知道都有什么東西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嗎?你們猜猜看,這節美術課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是什么呢?畫怎么能在水上漂浮呢?
演示吸附的方法。
2、欣賞作品:說一說,你們感覺欣賞的作品像什么?有何感受?
二、發展階段
1、自學教材,嘗試探究
小組內討論,嘗試制作: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隨后滾入和滴油漆,讓學生觀察油漆和水之間的變化。
小結:
(1)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還有的在水中漂浮。
(2)總結制作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
2、作品展示,匯報交流
學生提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師生討論解決。
3、深入探究,講解演示。
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淺)——快速攪拌——把紙平放在水面進行吸附印制。
三、創作階段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選用任意顏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評價階段
1、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評或互評的方式進行交流評價活動。
2、學生針對自己喜愛的作品異形豐富的聯想與想象。
五、課后拓展
干透后,壓平,根據肌理圖案運用刮線或剪圖形等方法,創作一幅有主題意義的作品。
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方案優秀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探究各種樂器的發生原理,了解樂器的基本組合和制作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設計草圖來制作一件樂器,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和動手制作的能力。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體會制作的樂趣。
教學重點:探究樂器的發聲原理,并設計制作一件樂器。
教學難點:將材料巧妙利用,合理設計,使樂器聲音動聽,外觀精美。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自制樂器。
學生:能制作樂器的鐵盒,竹筒紙等多種工具材料。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看視頻“另類樂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看了這段視頻,你想不想自己也動手做一件樂器呢?出示課題《我做的樂器》。
二、發展階段
1.選擇材料
(1)聽一聽
引導學生聽打擊樂演奏。樂曲中出現的樂器你認識嗎?請你說一說它們的名稱。
(2)看一看
圖示打擊樂器。老師出示自制樂器,一邊出示一邊演示演奏方法。像這樣能打、敲、搖、刮響的樂器都是打擊樂器。
(3)選一選
你覺得什么材料適合做打擊樂器?并說明理由。
現在老師再添加幾種新的材料:網線、顆粒狀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鈴鐺、鐵環等),你能不能再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剛才的材料組合構成一件打擊樂器?
(4)試一試
嘗試組合,并在小組內交流組合方式。
小結:不同的材料做成的樂器音質是不同的。選擇材料時,先敲一敲、打一打、聽一聽音質,再根據需要選擇材料。還可以嘗試把幾種材料組合到一起制作樂器。
2.外形設計
樂器王國里除了節奏明快的打擊樂家族,還有一個重要分支,那就是聲音柔美、動聽的弦樂家族。
(1)聽一聽
引導學生聽弦樂曲。視頻中出現的樂器你認識嗎?請你說一說它們的名稱。
(2)看一看
圖示弦樂器。老師出示自制樂器——豎琴。請學生觀察用橡皮筋做的弦是怎樣繃上的。還可以怎樣繃弦?
(3)想一想
①弦樂的音質和什么有關呢?
②弦樂的外形與它的發聲有沒有聯系呢?
(4)試一試
①嘗試撥響幾件粗細、多少、松緊不同的弦板,體會弦樂音質的變化。
②嘗試撥響帶回音箱和不帶回音箱的弦樂及不同大小孔洞的弦樂,體會音質的變化
小結:各種樂器獨有的外形并不是隨便設計出來的,樂器的外形是為了發出更動聽的聲音而精心設計的。弦樂是通過改變弦的粗細、多少使音質產生變化。弦樂還通過改變孔洞和回音箱的大小形狀來改變音質。
3.排列組合
(1)聽一聽
管樂是利用嘴唇把氣流吹入,引起樂器的發聲部分產生振動而發聲的樂器。教師演示吹瓶子口,但這個瓶子還不能稱為樂器,現在把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幾個瓶子組合在一起,吹奏起來有音階的變化,就成為一件樂器了。
(2)看一看
欣賞利用排列組合的方式形成的樂器。學生觀察排列組合的方法。
小結:把形狀、質地相同的物體按大小相接,順序排列就能組合成一件樂器了。
(3)試一試
收集挑選形狀、材質相同的材料按大小排列組合,并試著演奏。
4.裝飾
(1)欣賞各類裝飾獨特的樂器,啟發學生思維。
(2)裝飾的方法多種多樣,要根據樂器的材料選擇適合的裝飾方法。
三、創意制作
1.設計草圖。
2.根據草圖選材制作,教師巡回輔導。
四、展示評價
1.獨奏并請學生介紹為了使樂器發出美妙的聲音做了哪些設計。
2.組織學生按不同種類樂器分組合奏。
五、收拾整理
收拾整理各種工具、材料。
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方案優秀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欣賞了解古建筑,正確認識古建筑的價值,整理本地區古建筑資料,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古建筑。
培養學生分析、探索、總結問題及動手操作能力。
培養熱愛家鄉的自豪感,樹立保護身邊古建筑的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古建筑模型、圖片文字資料、制作材料、繪畫工具材料。
學生:搜集到的古建筑圖文資料、各種制作材料、繪畫工具材料。
教學重點:認識古建筑的價值,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古建筑。
教學難點:能比較準確地畫出古建筑的外形,思考保護古建筑的措施。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保護文物》一課,誰還能記得文物有哪些分類?(生答)
古建筑物不僅僅是文物的一個簡單的分類,它與當地人們的歷史風俗、生活習慣和文明息息相關,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各地的古建筑都有自己的風格,有很多還被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天就讓我們進入《古建筑的保護》一課,來探究一下我們身邊的古建筑,并學習保護古建筑。板書課題。
二、新授階段
⒈欣賞感知
欣賞圖片:中國古代建筑欣賞------北京故宮、貴州地坪風雨橋、北京四合院、江南水鄉等。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說出這些古建筑的名稱、地理位置,初步感受建筑風貌及藝術價值。
⒉結合圖片了解古建筑的分類
宮殿是皇帝的居所,建筑面積龐大。宮殿的建筑有嚴格的法則,里面雕梁畫棟,精美至極。
壇是中國古代用來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地方。主體建筑四周要筑一至二重低矮的圍墻,四面開門。
中國園林中水榭的形式是在水邊架起平臺,平臺一部份架在岸上,一部份凌空伸八水面,平臺跨水部份以梁,柱凌空架設於水面之上。
塔是佛教建筑中獨特的一種形式,用來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經等,是高聳型點式建筑。塔身每層都砌出額,門,窗的形式。
坊是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標志等作用的建筑物。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而不加屋頂的成為牌坊。
三、整理交流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古建筑資料或相關故事。
談談自己對于親身游歷過的古建筑的認識、感想。
欣賞課件中展示的家鄉古建筑,感受家鄉古建筑的藝術美,如日照革命烈士陵園,丁肇中故居,五蓮山和九仙山上的古建筑等。
四、保護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古建筑的保護方法,并以多種形式展現:宣傳畫、手抄報、古建筑模型等。或嘗試撰寫簡單的調查報告。
五、展示賞評
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展示、賞評保護古建筑的作品。
六、總結交流
建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毀壞就不可能復原,我們要重視對古建筑的保護,因為它們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見證,我們有責任將它們盡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
七、拓展延伸
與家人旅游時注意觀察古建筑,將本課的保護方法應用于實踐,愛護古建筑。
你對于在古建筑上寫字的行為如何評判?遇到這種行為我們該如何做?
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方案優秀案例 篇5
一、師生交流
1、師生共同找出飛船的主要結構,師邊講邊演示各種各樣宇宙飛船的主要結構造型。
2、教師總結學生們搜集到有關宇宙飛船的相關知識,講述宇宙的多種造型特征與設計原理,以及有關載人飛船、載人航天器組成的知識。
3、教師重點邊講邊演示自做的教具模型一一分解幾種宇宙飛船的主要外型結構部件。
4、分組欣賞了解宇宙飛船的主要外型組成部分。
5、啟發每個小組應積極動腦,有創意地并要符合宇宙飛船的基本造型特點制作一艘宇宙飛船。
6、學生分組進行繪制草圖。
7、師到各小組給予指導。
8、各組學生開始制作活動。
二、展示評價階段
1、組織學生欣賞各小組展示自己組的作品,由各組組長闡釋本組所制作宇宙飛船模型的特點與優點。
2、引導學生自評與互相評。
3、收拾與整理:學生整理桌面與地面,保持教室環境整潔。
三、課后拓展:
鼓勵學生回家有機會制作衛星城,有一定的場景,有多種形狀的衛星,并配以一定的交通工具與自然景物。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中學生們了解宇宙飛船的主要結構。在學習和利用各種廢棄物來制作宇宙飛船。不僅培養了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精神。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
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方案優秀案例 篇6
教材分析:
發現和感受老房子豐富的人文蘊含和工藝特色,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民居的多樣性,初步了解造成民居的多樣性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因素。
了解表現民居的藝術詞匯和語言。
能用形、色、材質、使用空間等美術語言表現家鄉民居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與比較中認識民居的多樣性。
在資料收集、分析、討論中養成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索中學會思考和體驗發現的樂趣。尊重傳統,能感受生活和藝術的聯系。
教學重點:
1、了解中國主要的五種民居類型。比較南北民居及其在造型上的不同特點,并思考它們與環境、氣候的關系。
2、了解民居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多樣性。
3、欣賞和描述民居的造型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了解民居的人文性質。
教學準備
有關民居的光碟、圖片資料;表現家鄉民居的視覺藝術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們了解家鄉的老房子嗎?你覺得家鄉的老房子漂亮嗎?它和我們現在的高樓大廈有什么區別?
二、欣賞課件
1、設問、激趣
對比一組民居圖片,分辨南北民居,激發學生欣賞的興趣。
2、觀察、感受
觀賞有關民居的圖片或_,引導學生對民居進行初步的審美體驗和感受。
三、小組討論: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關民居的種.種疑問,教師酌情補充一些學生遺漏的重要問題,如各個地區的民居建筑在造型上有何不同?在選材上有什么特色?民居和當地的氣候、地理環境有什么關系?
各小組可負責某一問題的探究,由組長安排組員先進行自主學習,然后組織組員發言討論,最后由組長或組員寫出學習報告。綜合各小組的研究結果后,就能對各種民居建筑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和理解。
四、學生描述、欣賞、表現
認識家鄉老房子在建造形式、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特征,提出用恰當的口頭或書面語言對典型的民居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感受,同時鼓勵學生課后以繪畫形式加以表現。
五、課后延伸
引導學生課后觀察家鄉的古老民居,翻閱有關的資料表現家鄉民居的繪畫、雕塑和郵票上的作品。信息課可以網上查閱有關的資料。
第2課時
通過本課學習,掌握表現建筑所使用的盤條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藝技法。利用盤條成型是、泥板成型等陶藝技法表現老房子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活動體驗老房子帶來的視覺沖擊力,認識老房子的藝術價值,發現老房子的美感。(認知目標)
2、學習用泥塑的方法表現老房子的美,在實踐中提高表現力。(技能目標)
3、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陶冶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情感目標)
重點難點:
發現老房子的美感和領悟老房子的獨特藝術價值是本課的重點。用合適的泥塑方法再現老房子的美是本課的難點。
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方案優秀案例 篇7
教學目標:
1.調查了解本地區的文物資源,培養學生熱愛我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2.通過欣賞、繪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繪制宣傳小報,了解保護文物的意義,增強學生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調查了解本地區的文物資源,培養學生熱愛我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2.通過欣賞、繪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欣賞、繪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課前準備:
1.老師準備:
(1)收集當地的文物圖片和文字資料。
(2)就事先了解當地博物館或文物保護單位,以便組織學生參觀。
2.學生準備:
鉛筆、彩色水筆、顏料、彩色紙等各種繪畫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與材料。
教學過程:
1.引導階段
(1)引導學生欣賞收集當地的文物圖片和文字資料。
(2)分小組討論交流,感受文物的美感。
(3)教師講解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過程和成就,讓學生了解祖先創造的優秀文化。
2.發展階段
(1)教師講解一些資料展示卡、宣傳小報和實物仿制的方法,為學生更好地作業創造必要的條件。
(2)作業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評價、欣賞。
3.收拾與整理
督促學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環境的衛生和整潔。
4.課后拓展
讓學生回家多搜集一些歷史文物資料,盡力尋找生活所在地的歷史文物,增進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加強保護文物的責任意識。
課后反思:
在本節課中,學生們運用手抄報的形式來倡導保護文物的精神,用彩筆繪畫的形式不僅抒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又提高了學生們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