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頭腦風暴”會議紀要
xx學校自xx年建校發展至今已十年有余,校園文化建設在省內也小有名氣,為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品味,擴大學校影響力,實現可持續高品質精品化發展, xx年5月5日星期二下午,xx省民辦教育共同體的兩位專家組織學校行政領導班子就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進行了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現就會議研究事項紀要如下。
一、王紅順校長談“校園文化的分類”
(一)校園文化具有地域性,要從地理位置上來把握學校所處xx區、中方園小區有什么特征,從而歸納出來xx學校是什么特征,是中方園小區的子集。
(二)學校文化分類:
1、學校的理念文化,或者叫精神文化,就是學校的校訓、校風、校徽、辦學目標這一類的學校精神符號。
2、學校的制度文化。
3、學校行為文化,有什么制度就有什么樣的行為。
4、學校的環境文化。歸結起來就像是一個同心圓,最核心的就是理念文化,第二層就是制度文化,第三層就是行為文化,第四層就是環境文化。理念文化是學校的魂。
(三)思考:學校的文化就像一本書,這本書必須有一個題目,分幾個篇章,分別是什么?你的主題是什么?用一個詞說出來我們學校做的是什么文化?用一句話說出來我們學校做的事什么文化,起解釋說明作用。校訓、校風都是由這句話推演出來的。一步一步推演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不能有拼湊的痕跡。要求語言風格上的統一,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這叫有系統的文化。
(四)環境文化和理念文化的匹配。
怎樣使理念文化這個抽象的文化利用環境文化表現出來。比如說,有一句話:六年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個是很抽象的,屬于理念文化。如何用形象的物表現出來,比如六棵大的茂盛的梧桐樹。通過梧桐樹,表現這句話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
(五)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以文化人。通過文化來影響人,改變人。文化就是一個學校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價值觀,核心的理念。
二、崔煒瑋老師談“班級文化”建設
1、學校校園文化“四園一館”中的主題文化館建設:定目標、定主題,有方案、過程性資料、反思、提高。舉例:班花之知花性—悟花品—養習慣—學做人。
2、主題文化館之“班班有主題,人人都參與”。舉例:“走進三國演義”
3、開放式交流,打破學科界限,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形成“大語文觀”。
4、王校長解讀:
彭校長提出的觀點中,有一個中心詞為“閱文化”。屬于行為文化,就是在班級中怎么做的。如果在次提升就是:閱自然、閱社會、閱自我、閱世界。從“閱”到“悅”的轉變,最后到“越”的轉變。由閱讀到快樂,最后到超越。使閱讀成為人生的一部分。這就是有理念轉變為行為的過程。
小組文化、班級文化、年級文化、學校文化四者之間的關系。比如說,班級可以用植物中的“竹子”做名字,班級中的小組可以用竹子的組成部分無名字,如竹葉、竹竿等。這樣就構成系統。照這樣,班級和年級、年級和學校這樣都成為了一個整體的系統。
三、侯主任談“校園環境文化”。
1、指導思想:步步有景,處處育人,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舉例:校園三字經;百米文化院墻;主題標識;文化走廊:層層有主題;綠地文化:讓每塊地說話,每處景傳情。
2、王校長解讀:
(1)學校建筑的主色調是什么?如果學校的主色調為綠色,那么將來學校樓房的色調可以為綠色。
(2)學校的味道是什么?如果學校是書香的味道,那么學校處處應該能看到處處是書,例如書的雕塑。
(3)學校的校花是什么、校樹是什么、卡通形象是什么?每一項里面要那些可以傳承的故事、美麗的傳說。這是需要挖掘的,需要有理由,要和學校的核心文化有關系。
(4)讓墻壁說話:說什么話?讓誰說話?說給誰聽?
(5)學校環境文化的三個主題詞:兒童的、生命的、童話的。
(6)學校環境的三個層次:綠化、美化、課程化。
四、閆主任談“學生文化”
1、禮儀文化:禮儀崗、國旗班、禮儀操
2、體驗式課程:科學啟蒙、科學社團
3、少先隊組織:校級隊干部(紅、藍雙方,相互監督);班級內人人有崗位,培養責任感。
4、王校長解讀:
行為文化與行為活動的區別:做這項活動是在落實文化的,主題是什么?圍繞“立德樹人,靜待花開”,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成長,超越自己——“越”文化。
五、翟老師談“課程文化”
1、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中,校本課程最能體現一個學校的特色。我校就文化傳承方面開了很多課程:誦讀、臉譜制作、廢品制作、校本教材的編寫等。下一步要開展圖書館課程,走班制,經學校評估后由教師認領課程,如課本劇、心理劇、烹飪、繪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