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的感言3分鐘(通用3篇)
家長對孩子的感言3分鐘 篇1
轉眼就到了201x年春節了,看著童童一點一點的成長變化,心里真是感慨萬千!記得剛轉到小一班的時候,孩子很不安分,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不住,看她的201x年暑假時光盤也能看出來,感覺就是安靜不下來。但是現在經過了大半年,看到孩子現在的照片,覺得孩子變化還真是很突出!能安靜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拼圖,插雪花片,涂顏色,能安靜的聽老師講課!這就是孩子最大的進步!我感到很欣慰!
當然孩子的進步離不開老師的努力,三位老師兢兢業業的精神也時常感動著我,早上不管我們去多早,肯定教室里有老師在守候,想想老師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差不多,早上起床肯定也是和媽媽比較黏糊,但是老師能安頓好他們的孩子,還能比我們更早的來到教室,這一點我覺得老師們就比我們這些普通上班的家長辛苦!
我家的孩子因為胳膊摔了一跤,所以很長時間沒有去上學,原本以為這下會跟不上班里的進度,可是沒有想到,老師經常給我們打電話,還給我們補課,而且很感謝學校領導的關心!
這次小事故并沒有拉開我們和學校,老師之間的距離,反而我覺得和他們更近了,更加彼此了解了!真的是由衷的感謝學校領導和三位老師對我們的關心及照顧!
臨近春節了,提前祝大家新春愉快,祝中一班的老師、家長和所有的小朋友心想事成,笑口常開!哈哈!
家長對孩子的感言3分鐘 篇2
孩子的淘氣、頑皮性幾乎是每位家長最感到頭疼的事了,如果我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不去深入了解,那么我們就掌握不了孩子的性格特點,就無法改掉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
所以我們家長要耐心細致地通過各種嘗試來引導孩子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孩子的淘氣性主要表現在:
一、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譬如:孩子在準備吃飯的時候,想當然的提出非要先喝雪碧不可或是吃飯的時候非要把手伸進菜盤子里等等。
我認為作為家長決不能一直遷就他,我嘗試在不到開飯時間里,不給他吃其他東西,讓他記住餓的滋味,過了段時間,他也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吃飯的習慣。
二、孩子的無理取鬧。
有時候孩子們在爭搶玩具時體會到:自已哭的越兇,大人通常把玩具給誰,如果大人順他,久而久之使他下次再做。
對此,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要冷落他,待他安靜下來后再與他溝通,使他感覺到無理取鬧的無趣,一段時間后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孩子不聽話,與家長對著干。
任性的孩子往往與家長的想法相反,有時候叫他穿衣他偏脫衣;叫他先洗手再吃飯,他偏反著做。
我認為采用激將法可能會奏效,然后再教育他自已的事情要自已做。
對待孩子的淘氣性也要適當應用批評與表揚相結合的原則。
當孩子主動為大人拿鞋子時應表揚他,使他會有成就對待孩子的淘氣性也要適當應用批評與表揚相結合的原則。
當孩子主動為大人拿鞋子時應表揚他,使他會有成就感;當他問及父母節假日如何安排時,父母應鄭重與他商量,使他體會到自已意見的重要性,而不能簡單地敷衍孩子。
當然,對待孩子的一些無理要求,我們也要堅決反對、嚴肅批評。
家長對孩子的感言3分鐘 篇3
第一,“應試教育”的時代,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
談到“應試教育”,我相信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有太多的感觸。
所謂“應試教育”,就是用學生的分數來評價一切。
一個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在所有的學習階段,他要經歷無數次的考試,而每一階段,每一科的考試成績就是他所學到和知識,能力及升學的最終也是唯一的評價標準。
教育部門也一樣,學校,乃至一個城市,地區它的教學能力,業績,教育水平都是用學生的分數,升學率來評價的。
就拿一個老師來說,學生的考試成績是學校對他工作認可的唯一標準。
乃至評先進,長工資都是用學生的分數來說話,在這種壓力之下,他也只能向學生強調分數。
據我所知,很多人對“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深感憂慮,包括教育界的有識之士都對“應試教育”所產生的弊端深惡痛絕。
人的教育是本來最多樣化,人性化,最需要差別的,而“應試教育”模式正好抹殺了教育的這種特性。
所以我聽到過一個教育工作者這樣說:“在中國沒有‘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分,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教育”之分”。
面對“應試教育”這個時代,我們在坐的家長也是這種教育的始作俑者啊!我們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不就是管它學校,老師用什么方法手段,只要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好,就是好學校,好老師嗎?應當說,“應試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社會的教育理念的缺失,教育資源的匱乏,教育制度僵化共同促成的,而且它不會在短時期內有所改變。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二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孔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它的大概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現代教育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嗎?我看不如這樣改一下更合乎我們的想法:大學之道,在于找工作,在于升官,在于發財!我們今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過于短視,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請保留此標記無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在以后在人們的目的并不高尚嘛!做為一個家長,我能理解大家對自己的孩子最世俗的期望,但問題是我們的教育理念不對。
很多家長包括我在內,把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背上父母不曾實現的人生目標。
自己至出校門以后就不曾再讀一本書,上班讀報紙,下班看電視,而要求自己的孩子卻是考上重點中學,考上好大學,念成博士最好。
按照我們這種思路,最后達到目標的依然是少數。
如果我們的孩子達不到家長所要求的目標,是不是說我們的孩子的人生失敗了?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沒考上重點中學,書白念了;沒考上大學,書白念了。
我不認可這種以成敗論英雄的狹隘的思想觀念,因為你沒有看到你的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中學到的任何知識不能教給他的經驗,你沒有看到他像所有的孩子一樣經歷了從小到大的人生;在他受教育的過程中,許多知識,能力,經驗,心智的成熟是無法用考試來衡量的。
談到這里,我想起了蘭老師在這個班一年級結束時家長會上講的話。
她的大意是說,孩子們從剛入學什么也不懂到現在他們漸漸懂得了很多,知道聽老師講道理,也學會了讀書,寫字;學會了禮貌待人。
那時候,聽了這些話我有一種感動,因為她說出了我的感受,也說出了教育最樸素的目的。
我在這里我最想說得就是,我們的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考試能力;更重要的還有生活的勇氣,樂觀的精神,誠實,健康,善良,以及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第二,小學階段,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個人認為,比之知識的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于一個人的終身學習都會有重要的影響,也為小學生今后的升學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矗
首先,要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
我個人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也愿意在這方面多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我認為小學生到四,五年級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
學生在認識了幾千個漢字后,閱讀就應該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習慣之一。
這也是他們從小學會自我教育的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