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學語文教科研工作會議發言稿
第一,抓集體備課、教學設計和說課。如果說備課是教師個體獨立進行的一種靜態的教學研究行為,那么通過集體備課、互相說課這種動態的教研活動,凝聚大家的智慧,形成一種全新的“設計”,教師就能對預設與生成、認知與情意、結論與過程的關系把握得更好。我們利用年級組活動有計劃地安排集體備課,共同教研。尤其對初一年級,每學期第一次教研活動前,年級組長將教材分解,電話通知各學校備課組相應準備;集中教研時各自說課,互相評議;回去后形成教學設計文本交中語組,由教研員和年級組長抽其中幾所學校前去聽課、評課。一學期下來,對各校教學設計進行評獎,予以認定。這種教研方法是一種創新,效果良好;在全省語文教研會上介紹,獲得普遍好評。
為了更好地指導教師撰寫教學設計、進行說課,我們還開設講座,進行具體指導。XX學年和XX學年,我們兩次開展新課程教學設計評比,第一次收到113篇,第二次收到202篇。XX學年,開展說課比賽,共評出23人獲獎。
第二,抓聽課。教學設計畢竟是靜態的、文本的,它需要在動態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加以檢驗。每學年,各年級組都要舉行一次教研公開課,全市性的大型公開課也不少于兩次,還有分上中下三片的區域性的公開課,一學年總數要達到80節左右。盡管我們的工作比較繁重,但都能堅持深入課堂。聽課聽什么?我們事先將目的告知教師:一聽(看)教師的教學設計在教學中體現得如何,二聽(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如何,尤其看學生是否真正學到了什么;要改變“教師講得好就是學生學得好”和“課堂熱鬧就是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確立的表現”等偏離課改精神的觀念和形式主義的做法。
第三,抓評課和教學反思。聽課必評課,評課必反思。我們要求評課教師不僅要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根據校本教研有關理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特別是提出適合于“這一位教師”解決問題的措施難能可貴。這個措施要在評議時由“這一位教師”自己提出,如果提出不了,教研員有責任引導他提出。評議的過程也是執教者和評議者共同反思、專業提高的過程。我們經常因勢利導,強調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幫助教師厘清屬于教學反思范疇的一些校本教研方式,如寫教后記、教學小故事、教學敘事、課例研究、案例研究等。每學年,我們都要在初中選一個年級,舉行一次教學反思交流會,每次都有十多人進行會議交流,二十多人進行書面交流。
教學反思與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三者,是整個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教研創新就是要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課前、課中、課后,始終如一地緊抓不放。根據我們的經驗,評課時結合靜態的教學設計和動態的課堂教學,指導廣大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效果最明顯,可以幫助教師形成教學敘事,也可以形成課例研究。這幾年,經我們指導、推薦給《學語文》《語文建設》《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期刊的教學敘事和課例研究文章就有二十幾篇。課堂生態環境也已經大為改觀,教師善教、學生會學、師生共進、課堂充滿生機的可喜局面已經基本形成。我市推薦四名教師參加省新課程優質課評比,一人獲一等獎,三人獲二等獎;鄭瑋、 萬青老師被推薦參加全國網絡教學大賽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大賽均獲得一等獎,湯國來老師代表我省參加全國中語會第五屆中青年教師新課程課堂教學大賽,獲得一等獎。為學生提供學語文、用語文園地的《語文新苑》,每期都要發表各學校學生來稿四五十篇,他們細致描述課改下的新課堂,熱情謳歌老師的新觀念、新做法,盡情抒寫自己學習新教材的美好感受,大膽拓展、延伸文本的內涵和外延。近幾年,我市師生參加省級論文評比和語文競賽,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三、以校本教研和課題研究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實驗研究”這一課題,是我市XX年申報的省級研究課題,有11所學校據此同時申報了市級子課題,XX年初批復后開始實施研究。我們堅持每學期召集全體課題組成員到一個子課題學校進行調研,先后到過中、中、實驗中學等學校。他們分別作了《互助合作,共同探究,全面推進語文新課改》《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語文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和《合作探究是推進語文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好方法》專題研究匯報,學校課題組有6位教師上了研究課,3位教師匯報了自己的研究體會;學校還展示了展板,陳列了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