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民講師話期盼座談會上的講話
——聆聽基層呼聲 關心百姓生活
(XX年3月 日)
今天,三位農民講師分別從作風、民生、發(fā)展的角度談到了對黨委、政府的期盼,三位農民講師講的都很好,講出了農民的心聲,講出了農民的關切。部分常委同志聯系自己分管工作,現場回應了群眾期盼,我聽了很受啟發(fā),感到市委、市政府近幾年推出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絕大部分群眾是理解的、支持的。這就證明我們的政策是符合絕大多數老百姓利益的,是正確的。但是,一些基層干部在落實惠民政策過程中,機械操作,縮水走樣,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讓老百姓產生這樣那樣的不滿意,這值得我們警醒和反思,下面就如何做好服務群眾工作問題,我談三點看法:
一、加強作風建設,提高群眾滿意度。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講得最多的是作風問題,要解決的也是作風問題。為什么?因為作風問題直接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直接影響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影響黨的執(zhí)政地位鞏固和執(zhí)政使命的實現。老百姓為什么對我們不滿意?很大原因是我們的黨員干部在作風上,出現了問題。特別是現在我們的一些窗口服務部門和基層單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口號響當當,服務冷冰冰,辦事慢騰騰,對群眾的利益訴求,漠不關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隨意應付,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我們近年開展的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著眼于改進機關干部作風,提高基層服務質量,廣大駐村干部確實也不辱使命,把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用真誠和汗水描繪試驗區(qū)新農村的美麗畫卷,用實際行動塑造新時期基層“好干部”形象,受到基層群眾的真誠歡迎。但是,真正滿足全市老百姓期盼,需要各級黨員干部,尤其是基層黨員干部共同努力,需要領導帶頭、以上帶下、整體聯動,認真開展串萬家門、知萬家情、辦萬家事、連萬家心的“四個萬家”實踐活動,和群眾“交朋友”、“結親戚”,深入了解群眾所思所盼,貼心解決群眾最關切、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一步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
二、落實惠民政策,提高群眾幸福度。
惠民政策直接關系群眾的切實利益,落實黨的惠民政策是提高基層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相繼實施了農村危房改造、教育“9+3”計劃、各種農資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等惠民政策,尤其是去年實施的“兩個硬化”工程,大大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群眾的滿意度、幸福度。這就證明只要我們真心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就能無形中拉近和群眾的距離,在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民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文化問題、社會問題。越是發(fā)展滯后,民生問題就越是突出,就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今明兩年,我市最大的民生就是農村通村油路建設。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認真負責、全面落實,要克服畏難怕苦情緒,參與做好宣傳引導,發(fā)動群眾積極投工投勞,參與通村油路建設,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通村油路建設任務,使通村油路與高速公路、省道、縣道和“兩硬化”全面連接,著力解決農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同時還要統(tǒng)籌推進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等其他“五項行動計劃”的實施,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向鄉(xiāng)鎮(zhèn)以下延伸,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實際行動,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群眾受益,讓群眾滿意。
三、加快經濟發(fā)展,提高群眾期盼度。
對我們畢節(jié)而言,貧窮和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發(fā)展是根本任務,樹立群眾觀點最主要的體現就是打造畢節(jié)發(fā)展升級版,用改革和發(fā)展的成果來惠及群眾、惠及民生。加快發(fā)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qū),我們各項工作特別是農村各項工作都必須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fā),著眼于減少貧困、消除貧困,努力實現科學發(fā)展、后發(fā)趕超、同步小康。今年,是實施精準扶貧和新一輪集團幫扶的開局之年,我們要通過結對幫扶到村到戶實施精準扶貧和集團幫扶等方式,采取試點試驗、典型引路的方法,探索農村改革發(fā)展的經驗、做法,由點及面,先易后難,實現貧困戶脫貧、貧困村致富。廣大基層干部及駐村干部,要幫助完善和落實村級發(fā)展規(guī)劃,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實行動態(tài)管理,提高扶貧精準度,對短期內不能脫貧的貧困村、貧困戶,要制定幫扶計劃,明確時間表,一茬接著一茬幫,把發(fā)展成果惠及到農村的邊緣,把服務熱情推廣到“最后一公里”,讓廣大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