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關于創新的演講稿(通用3篇)
學校關于創新的演講稿 篇1
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會創新》
所謂“創新”,就是在求異的前提下,發現前所未聞的規律,發明前所未用的技術,實施前所未有的舉措,創造前所未見的事物。創新,就是對某個或某些局部有著重大意義的現實問題,加以令人信服理論闡釋和說明,通過對實際生活及社會實踐本身的深度觀察與慎密思考,發前人之所未發之感慨,說前人之所未說之話語,論前人之所未論之論題。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創新給我們的則是更多的機會與經歷。面臨繁重而艱巨的學習任務,創新學習方法無疑是有利于我們學習的。
然而,創新不容易。它意味著改變,意味著付出,意味著風險。
正所謂不破不立,一個“變”字,點明了創新的中心。因為思維的定勢,沒有思維方式的創新是不可能有改變的,這個過程就是創新者的付出;從來都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而創新的付出卻可能收獲一份失敗的回報,對于創新者而言,失敗的打擊是致命的,它會讓你回到舊的思維,畏首畏尾,停滯不前。所以,創新確實不容易,所以我們總是會在創新前面加上“積極”、“勇于”、“大膽”之類的修飾詞。
那么我們要如何創新呢?
一 ,培養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
摒棄社會中的不良風氣迷惑;切實發現自己的真正興趣,并把自己的興趣推而廣之,堅持不懈地沉醉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考當中;要學會借鑒和組合,要養成獨立思考與互相交流的習慣。借用別人的經驗,充分利用并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要善于用逆向思維考慮問題的癥結
遇到問題要注意從多方面考慮,而且要持之以恒,更只有這樣,創新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出現。那種單純的為創新而創新的做法,反而會陷入一種麻木創新的思維定勢,真正的創新出現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只有從多方面考慮和解決問題,正反兩方面看問題,才能出現解決問題的靈感,才能更有機會創新。
三,科學的態度和創新的意識也很重要
這需要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聚精會神,真正深入到一個問題的每個層次中,并把問題有目的的予以結合,否則效率的下調只會使瞬間的靈感頃刻溜走。不斷地培養自己的直覺,并把思維的靈感火花及時保存,成為研究的新發現;
四,使自己擁有深厚的知識作為創新的基礎
創造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創新活動,必然要以知識的占有作為前提條件;
當然,創新還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質。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要有激情,為實現目標不懈奮斗;要擔責任,控制失敗風險和勇于承擔失敗后果。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成為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就要把自己的刻苦精神拿出來,把自己的熱情拿出來,把自己的承擔拿出來。
這些所謂創新的方法也許對你有幫助,但你如果是只按條令辦事的人,這無疑僅是你的又一精神枷鎖。所以現在最想告訴你一句話就是,堅持自己的夢想。而通往夢想的那條專屬于你自己的路,就是你創新的成果。
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創新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去嘗試,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里,創新是一雙翅膀,帶領我們自在的翱翔,最終抵達理想的殿堂。同學們,那就讓我們展開創新的翅膀,勇敢的向夢飛翔,在大地上,在藍天下,在世界中,展現非凡的自我!創造夢一樣的輝煌!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學校關于創新的演講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近年來,我校高中部教學工作銳意進取,克難攻堅,高考成績一年比一年進步,高中教育教學工作正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剛結束不久的一模考試,我校考生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92人參加考試,就有28人成績達到劃定的本科線以上,上本率排我縣同類學校第一名,全校單科平均分除了文科班英語排第3名外,其余各科均排第一名,高三14個任課老師中有12人獲得教學成績優秀獎。今年高考,我校上本科線的目標是50人,我們相信,6月是我們收獲的季節。如何提高高中的教學質量,我談幾點體會,權當拋磚引玉。
一、以抓高考為引領。
1、每年高考結束,即刻召開新一屆高三高考備考動員會,激勵學生分秒必爭,刻苦努力,奮勇爭先。營造濃厚且適度緊張的備考氣氛。
2、對高三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進行優化組合,選擇教學成績優秀而且有擔當的老師擔任高三年級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并要求高三教師在授課前必須完成近五年高考題的研究,以提高高考備考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3、制定嚴格的備考紀律,強調師生一切行動聽指揮。
4、堅持周測月考制度,訓練學生的實戰能力。
5、堅持考后面批制度,幫助學生打開疑難問題這門,和學生一起分析每次考試的得失,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以抓特色為突破。
對薄弱學校來說,要學生去拼高分顯然不現實。只能另辟蹊徑。為此,我們抓住藝術高考這個特色不放,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了突破,去年底的藝術統考,我校已有36人的成績達到了本科線。
三、以抓教師隊伍建設為保障。
1、抓教師隊伍的思想教育,強調為人師必須要為人師表,為學生的成人成才而努力。
2、提倡奉獻精神,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沒有奉獻精神,沒有責任擔當,怎樣去燃燒激情?怎樣去沖鋒陷陣?我,F在的高三教師中,劉智慧副校長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和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教務處的方圓主任和張桂武副主任,在另一個班主任老師請產假后,勇于擔責,分別主動承擔更多的授課任務和班主任的工作;陳茉老師、黎美麗老師、韋肖華老師雖都已身懷六甲,仍然熱情飽滿地奮斗在教學第一線。有這樣拼搏、有這樣樂于奉獻的老師隊伍,何愁我們的教學質量提高不起來?
3、加強教師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老師的業務水平。
4、注重對教師的人文關懷,主動為老師排憂解難,讓老師感受到來自學校的尊重和溫暖。
四、以抓新型師生關系為根本。
這方面主要是以“陪伴”為始終。老師陪伴學生去遠足;陪伴學生包餃子;陪伴學生加夜班;陪伴學生去運動;陪伴學生高興共享、難過共擔。這樣融洽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畢竟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和全面發展才是我們教育的根本。
學校關于創新的演講稿 篇3
文化是人類文明與科學的象征和代表,是人類美德和智慧的表現。學校是傳承文明和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是人類文化的神圣殿堂,學校文化是各類優秀文化、先進文化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學校生命和靈魂的集中體現,繼承文化、整理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是學校的職責和使命,只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教育品質,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和成就教師的人生價值。
一、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和定位
什么樣的文化才是校園文化,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是不是校園文化,墻壁上的校訓、名言警句是不是校園文化,校長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是不是校園文化。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所有文字、規章制度、條文、思想、圖騰,只有轉化為學校全體師生的內在需求和相同值取向,外顯為共同的處世原則和行為方式,這樣的文化才可以稱之為校園文化,才是真正意義的校園文化,不然,它最多只是一種文字,或文化的符合,不能構成影響人、教育人、激勵人、規范人的校園文化。學校文化一旦形成,它象物理學上的“場”具有巨大的能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對置身其中的每位成員都施加著一定的制約力和影響力,規范著每個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這就是校園文化的威力和魅力,也是我們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根本原因。
二、確立核心價值,豐富校園文化,促進“人·教育·自然”和諧發展
校園環境、教育氛圍,是一所學校的臉面和眉目,是一所學校的品位;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品質,也是一所學校的氣質;學校的規章制度,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和精髓,更是一所學校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如何為全校師生創造一個風光旖旎、賞心悅目、情趣高雅、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如何創生一個教師勤教、學生樂學、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面對問題樂此不疲不懈探索的教育氛圍,如何營造一個尊重、信任、理解、寬容、欣賞、激勵、支持、誠信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文空間,使身處其中的每一位師生員工既感受到工作、學習的快樂和生活的幸福,又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這些都是構筑校園新文化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們對教育資源進行了有機整合,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入手,對豐富學校文化這一主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1、確立核心價值,創新規章制度,形成了人本和科學相融的管理機制
核心價值是學校在追求教育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標,是全體或多數教職工一致贊同的關于學校意義的終極判斷,從內表現為相同的價值取向,在外體現為共同的行為方式,是學校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為此,學校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持久的探索,并形成了有澄中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是及時總結、不斷提煉。在近幾年辦學過程中,學校根據教職工的職業信念、角色認同、責任意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總結并形成了有澄中特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愛心和責任心已成為澄潭中學的教育品格,為每個學生的一生的幸福奠基作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努力追求每個學生更好的發展已成為全校教師的教育信念。在澄潭中學,沒有人打撲克、搓麻將,也沒有你來我往的應酬,班子作風正、教師工作實、學生學習勤!白龊霉ぷ魇亲詈玫娜穗H關系”、“敬業比能力更重要”、“勤奮不用懷疑”等等深入每位教職工心中,正是這樣的信念、思想、風氣、作風和態度,澄潭中學才有“教師勤教、學生樂學、情趣高雅、文明和諧”的優良校風,才有學校的全面快速協調發展。
二是不斷完善人本和科學相融的規章制度。學校以“學生成長、教師成才、學校發展”為導向,完善并形成了65項規章制度,在提倡實干勤干、精業樂業的同時,努力使學校工作走上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的依法治校的管理軌道,在探索學校內部管理過程中,我們把師生的發展作為目的和價值取向,把人性的激勵和開發以及促進師生成長統一起來,把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有機結合起來,在科學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關懷師生的發展,關懷師生的生活和情感,關懷師生的心理感受,對于關系到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各項制度,注重制度的形成程序,讓教職工共同參與制訂、修訂并提交教代會討論、修訂和表決,使制訂修訂制度的過程變為教職工參與、熟悉、理解、接受學校管理的過程,變為認同、遵守、維護學校規章制度的過程,增強了制度的生命力和激勵效應。同時在管理的過程中進一步體現人情味,如50周歲以上教職工病假三天不扣全勤獎,有5周歲以下小孩的女教職工夜辦公可少上一節,不影響工作的看病和外出處理事務不作假,在工作時間允許接送小孩上學回家等等,從而形成了科學與人文相包相融、協調統一、被大家所認同又規范著全校師生行為的制度文化。
三是對學生進行持久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我們從報到的第一天開始,從高一軍訓開始就進行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教育,并持之以恒,因為好的習慣、文明的行為不是自發的行為,需要長期的規范訓練和養成,才能成為自覺行為,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才能使澄中培養的學生既符合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又有顯明的澄中個性(懷文抱質、自強不息、勤奮好學、刻苦鉆研、書寫清晰、做事嚴謹、行為文明、樂于合群、勇于競爭、善于贊美)。我們期望通過澄中教育的學生能做到:衛生不常打掃,地面干干凈凈,紀律無人專管,教室安安靜靜,做操無人組織,隊伍整整齊齊,集會無人監督,秩序井井有條。
2、美化校園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為全校師生提供融學習、工作、生活、休閑、娛樂、欣賞為一體的綠色環境,使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成為富有哲理的教育詩篇,使校園成為滋養心靈、陶冶情操、充滿詩情畫意的人文空間
一是校園美化、綠化體現澄中特色?萍紡V場以升旗臺、空曠文化石場地為主,它是學生課外活動的樂園。行政廣場因在校園入口處,以典雅、大氣、綠色為主,盆景、桂花、鐵樹、色塊交相輝映、悅人心目。信息廣場是學生休閑學習的樂地,向上的含笑、挺立的銀杏、卵石的小路、菱形的草地、五邊形的座椅是它美麗的風景。湖濱休閑區是師生休閑、欣賞、交流的空間,石塊、古樹群、湖、古橋、小溪等合理組合,最能體現澄中校園美化、綠化的人文性和娛樂性。還有那原生態的小溪、師生健身小區、書形草坡、五環造型以及別具一格的石頭、路燈、音箱……無不流露著澄中校園獨特的文化氣息。校園內春天有鮮花、夏天有濃蔭、秋天有果實、冬天有綠意,置身其中的不僅僅是消遣娛樂的場所,而是傳情達意的綜合空間,睹物會意,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這種散發著深蘊情致的優美空間,使我們體悟到綠色不僅僅是一種環境,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取向,校園不僅僅是校園,而是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充滿詩情畫意的空間。
二是注重校訓、名言警句的生成過程。物化形態的名言警句只是一種文字符號,只有當它被師生認同并轉化為內在需求體現為外在行為的時候,才能成為本校的校園文化,才能成為陶冶人、激勵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糧,因此,學校向全體師生征集校訓、名言警句、校旗、;、校歌、道路名稱,征集的過程其實就是比較、選擇、認同并遵循的過程,同時把大家討論定稿的內容再次返給全體師生并組織教育學習,進一步內化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例我校的校訓:懷文抱質、自強不息,前一句是內容,它告訴學生經過高中三年學習要形成文理兼備、內外一致、表里如一、科學與人文相融的綜合素質,古人講,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后一句是精神,做人要自強、自立、自信、不甘落后),樓梯走廊上的藝術化的名言警句,信息中心的對聯、懷文抱質扁額以及省吾亭等等,已成澄中校園文化的一道風景線。
三是注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科學景觀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取向,使之具有教育性、哲理性、詩情性、藝術性和人性化的特征,具有影響人、感召人、凈化人、陶冶人、催人上進的功能。我們把校園內的道路用大學名校的校訓來命名,使每天走在“上進大道”、“求是路”、“自強路”、“誠信路”上的學生能放開眼界、志向遠大、埋頭向學、學有所成,將來成為民族復興的棟梁。為讓澄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教育·自然”和諧一致的詩意棲居地,我們把從大自然收集到的美好東西和校園內存在的巧加安排,形成了十個校園自然景觀:綠蔭水榭、古橋倒影、滄波石町、翠拂瑯玕、荷塘清韻、蘆花淡月、柳浪桃煙、碧蘿翠霞、踏雪尋梅、丹桂飄香,以及設計中的日咎、DNA模型、原子模型、地動儀等等,不僅僅這些景觀本身是賞心悅目的,而且組成的整體使人既有“春有詩情,秋有畫意”的審美情趣,又有“夏有佳思,冬有奇想”的豐富聯想,理因趣,其理益彰,趣因理,而趣益濃;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科學景觀交相輝映的澄中特有的校園文化景致,使人所見的不僅是一草一木一石一景,而且還有“風搖竹影有聲畫,月照梅花無字詩”的想象和美景,想人所欲想而未及想,言人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者,啟人心智,達人意會,真正發揮文化場教育人、啟迪人和制約人的作用。
3、弘揚澄中精神,構筑校園新文化,為全校師生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
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它的形成既與這所學校獨特的歷史、地理、人文環境有關,也與校長、優秀教師、杰出學生密切關聯。澄潭中學五易校址,自力更生、艱苦辦學,到63屆學生李成堯、張才華勤奮好學,艱苦奮斗的精神業已形成并得以代代相傳。在新的形勢下,澄潭中學自強不息、自加壓力,在無地理、師資、生源、硬件情況下,進一步弘揚和深化“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澄中精神,面臨弱勢不氣餒,頑強拼搏,走出了校園建設和教育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在繼承傳統、面向未來的創業過程中,澄中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一是過去別人說澄中是“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師資”,但我們是知恥而后勇,承認不足,急起直追,作為教師,把學習作為自身發展的源動力,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作為學生,進校時雖然基礎較差,但他們面對劣勢不氣餒、不放棄,在“不到最后,永不言敗”的信念指導下,以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態度,一步一個腳印,勤奮好學,不恥下問,不斷進取,最后勤奮的澄中學子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扒趭^好學,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是“教師成才,學生成長,學校發展”的保障,也是學校教育質量持續輝煌的前提。二是澄潭中學在弱勢情況下發展到現在省級文明單位、省二級重點中學、省科研興校200強和花園式學校,靠的是先進的辦學理念,如果沒有“未來有多近,在于你想得有多遠”的思考,就不會有學校新的發展思路和新的校園建設,如果沒有“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就不會有新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改革。我們在積極倡導“行成于思”的同時,同樣注重“行勝于言”,敢想敢做會做,教師踏踏實實地教,學生踏踏實實地學。學校任何一項教育改革也都非常注重操作性層面的構建和探索,使每一項改革都能促進學校的發展和質量提高,澄潭中學能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序上得益于這種“觀念領先、步子扎實的實干精神。三是發揚了“團結協作、智慧共享”的團隊精神。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專業成長是系統整體效應作用的結果,在一個學校里,教師群體相互協作、相互促進,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風格的互動和碰撞,可以產生1 1>2的智慧火花。學校建立“系統責任制”,意義就在于使各職能部門、各教師之間能實現系統信息的互換和共享,從而通過知識共享,資源共用,運用集體智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此,我們在進行學校管理改革中,把年級組、備課組、辦公室協調成一個整體,變針對教師個體的點式管理為以組室為主的塊式管理,利用集體的力量管理、指導、引領、幫助個人,形成了各系列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協作提高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這種“競爭、合作、欣賞”的團隊精神,為澄潭中學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過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勤奮好學、不甘落后、觀念領先、步子扎實、團結協作、智慧共享”精神造就了澄潭中學,并形成了澄中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澄中精神必將綻放新的異彩。
文化之為文化,是因為文化具有強大的制約力和推進力,讓我們共同來構建豐富校園文化,使之成為全縣師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使之成為我們走向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