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冀州市第一實驗小學 宋愛忠
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發展的必然,是使學生健康快樂主動和諧發展的需要,是學校工作的核心,是使教學功能得以體現的重要途徑。小學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類已步入一個快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經驗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人才素質的核心。
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就要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多方面的創新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語文課本中選進的教材,大都有情文并茂,有聲有色,它們以抽象的語言反映活生生的畫面,以飽含情感的符號表達對社會人生的認識,易于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他們的情感,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采用各種形式,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教師要深鉆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思路上要有一定的創新。
傳統的教材處理的形式大多是根據文章的思路,從前到后,循序漸進來安排教學的,而在思路“變序”上創新,就要敢于打破傳統設計中那種千篇一律從起點到終點的“直線運動”方法。“變序”創新的關鍵在于抓住“突破點”,而尋找突破點的方法很多,有“文眼點”、“重點句”、“中心句”等。如《撈鐵牛》一果,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宋朝和尚懷丙撈鐵牛的故事,人們究竟怎樣撈的鐵牛,可以先讓學生快速地瀏覽一遍課文,找到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寫的是人們撈鐵牛的事情,然后再找出人們有哪些動作,這些動作使得船、泥沙、鐵牛各有什么變化,一邊讀一邊畫出相關詞語,經過小組講座自學,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人們怎樣撈的鐵牛,注意前后順序要說清楚。這樣學生經過反復地讀,反復地說,理解掌握了本課書的教學難點以后,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按自己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了。又如《爬山虎的腳》一課,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位置,是怎樣長的,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有關段落,然后分小組講座自學,再看一看投影或錄像,使學生在頭腦中有一種清晰的感情認識,最后有語氣地讀一讀,正是因為爬山虎的腳在墻上巴得這樣牢固,才會使它的葉子長得非常茂盛,在微風的吹拂下,一墻的葉子就會漾起波紋,美麗極了,接著再讓學生學習有關爬山虎葉子的段落。這樣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智力的核心是思維,創新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中要逐漸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
1、大膽想象,培養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充分的時間里多思考、多討論,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如《會搖尾巴的狼》一課,聰明的老山羊認出了掉在陷阱里的兇惡的狼,它輕蔑地看了狼一眼,說:“你不會活多久了,獵人會來收拾你的。”說完就走了,老山羊走了以后,還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狼的命運究競如何,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出一段小故事。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所以教師要善于捕捉教學中每一個能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機會,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得到充分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