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書記先進實際
關鍵時候,我來上
俗話說,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張支書也深深明白這個道理,為了招商引資,他想盡了辦法,為投資者鋪平道路。辦企業,需要廠區,而千百年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要從農民手上征用土地,難度可想而知,工業園區里的十幾位企業家對此都深有感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支書挨家挨戶幫他們上門做工作,將一分分土地征集起來變成了廠區,白天農戶沒人在家,張支書就晚上過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和農戶簽好字、訂好合同就不回去睡覺,就憑著這股“犟”勁,不少農戶就這樣被他打動了,同意出讓承包的土地。在張支書的帶動和努力下,全居近40家民營個體企業如雨后春筍紛紛建立,其中有達1000萬元的定報企業,也有幾個人的家庭作坊,同時也為全居提供了1000多人的就業機會,老百姓有了穩定工作,純收入逐年提高,居經濟也逐步好轉,成了零債務村,且有盈余。
開展活動,我領先
平日的工作他總能處理得游刃有余,將老百姓的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稅費征收期間,他是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遲的人,廣播會開到喉嚨沙啞……為了努力改變居委會的面貌,也為了創設招商引資和擴大商貿成果,張支書帶領著居委會在各項工作上都爭先創優。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統一農民群眾思想,樹立共同理想的必要載體,是農民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辦法,也是引導村民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張季明與兩委班子成員圍繞居委會創建文明街道,廣泛開展農民素質教育。在農民素質教育中,他組織居民開展“雙思”教育,采取算賬對比的方法,引導居民從農村改革20年來的變化中深刻領悟致富思源“源”在黨的富民政策。與此同時,他把居黨支部、居委會下一步工作計劃交由居民代表討論,使居民看到了富而思進的前進方向。平時居里的工作,無論是農業稅費征收、民事糾紛調解還是道路橋梁建設都走在全鎮前列,居黨支部連續多年獲先進黨支部稱號,全居七星級以上的文明戶占總戶數的90%以上,勞動力轉移達85%以上,科普示范戶達12%。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去年,社區居委會一舉奪得江蘇省唯一的科普文明街道榮譽稱號。
多年來,他一直都是早上5點鐘起床、晚上12點以后才休息,從來不知道啥叫累。白天,張支書盡可能地在村里工作,夜里,他開始在廠里辦公,既管生產業務,又抓企業財務,通宵達旦是常事。如有需要,他還親自走南闖北,進原料、銷產品。日子雖然苦,但苦中有甜。正是由于張季明的吃苦精神,他實現了人生的“雙贏”。面對飛躍發展的形勢,一向不甘落后、勇于進取的張支書又有什么新的打算呢?且看他的行動和計劃:年底前全居再新辦3家民營企業,產值1.5個億,居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個人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再投入150萬元,新建廠房1400平方米,力爭實現產值、利稅翻番。
每每談及這些,淳樸的張季明總是淡然一笑。用他的話講,“如果這也能算得上成功的話,那么這成功的訣竅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想’。凡事只要認真地去想,反來復去、設身處地地去想,疏漏就會少了,辦法就會多了,成功的把握就大了”。看似很普通的一席話,而其中所蘊含的樸素而深刻的哲理卻是每一個村干部都應該思考和借鑒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