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心相牽
心與心相牽
拆掉“隔心墻”
馬寨油礦遠離采油三廠廠區近20公里。和多數基層生產單位不一樣的,是這個礦有著相對獨立的生產區、生活區。除工作外,礦里對職工們的吃喝拉撒睡都得操心。過去涉及職工日常工作、生活的小事,許多職工認為事小,礙于面子不愿說出來,更不愿到領導那里反映,結果悶在心里,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影響工作的事情時有發生。
2000年年初的一件小事,讓這個礦領導震動不小。當時礦里只有一輛大轎車,遇有它用,調度員便派敞篷卡車接送職工上班、下班。遇到刮風下雨,職工們備受顛簸之苦不說,還要經受風吹雨淋,對此他們怨氣十足。結果,不少職工干脆騎自行車到10多公里外的一線上班,遲到、早退現象十分普遍,職工的責任心明顯下降,致使工作比較被動,原油產量隨之大幅度下滑。礦領導由此認識到,僅靠過去單一說教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靠有限的領導接待日的工作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給職工設立一個廣開言路、暢所欲言的“諫言堂”。
從此,馬寨油礦著手開展“無障礙溝通”活動。礦里每月給職工發放一份意見調查表,以相互溝通為原則,職工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歡迎什么、反對什么,有什么困難和問題、有什么意見和要求,都可以寫在這張表上,無論所提問題合理與否,礦領導都要給予答復,并將反映內容和答復情況張貼在礦務公開欄里。每月發放一次的意見調查表,拆掉了領導與職工的“隔心墻”,搭起了一座傾聽職工“牢騷”、為職工解心頭“疙瘩”的“臺子”。這是這個礦開展“無障礙溝通”活動的發端。
架起“連心橋”
在“無障礙溝通”活動開始之初,部分職工擔心這項活動走形式,提問題也不那么積極。礦里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對職工鄭重允諾了“三個100%:”“無障礙溝通”調查表統一編號,收發率100%;職工反映的問題,按能解決、不能解決分類后,100%解決或向上級領導、部門反映;100%不批評、不打擊、不報復反映問題的職工。這“三個100%”給職工吃了一顆“定心丸”,職工們反映困難和問題、提意見、要求的主動性空前高漲。針對職工們的每個意見,馬寨油礦能解決的都認真、及時地解決,不能解決的積極向上級領導反映,保證事事有回音。
2003年4月,針對部分職工提出的每月填一張意見調查表周期長、職工們看到解決問題的反饋情況慢的實際,馬寨油礦大膽嘗試,利用互聯網信息量大、查詢方便快捷的特點,在馬寨油礦網頁上開辟了“無障礙溝通”專欄。許多職工工作之余或坐在家中就能上網提建議、看反饋情況,“無障礙溝通”活動的工作時間和空間得到了拓展。
對職工普遍提出和關心的問題,礦里重點解決。馬寨油礦倒班人員有300多人,占整個礦人數的80%以上。由于供水、供氣是按職工正常上下班時間定時供應的,這就給倒班工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職工反映這個問題后,礦領導親自出面到供水、供氣部門協商,延長供水、供氣時間。經過多方努力和協調,供水、供氣早上早來半小時,晚上晚關半小時,解決了工人倒班前后無水、無氣給生活造成不便的問題,與此相關的水、電、氣交費時間不統一的問題礦里也及時給予了解決。
由于大部分倒班職工中午在職工食堂就餐,職工食堂的飯菜價格也被多數職工寫上了調查表。針對這個問題,礦里派出專人對礦部和一線食堂的飯菜價格、質量等方面進行了細致調查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職工食堂的飯菜價格基本上是按成本價賣的,在菜價猛漲的情況下,食堂飯菜價格也沒有調整,飯菜質量也得到保證。礦里將這一情況向職工講明,并保證本著為職工服務的原則,一定讓職工吃飽、吃好,滿意放心。這樣一來,職工心頭的疑慮就煙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