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2、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從結構調整和優化中增收。對優勢產品布局,打破縣區區域界限,按照資源條件、生產規模、市場區位、環境質量、產業化基礎等進行科學規劃。著力抓好已經形成的南豐蜜桔、廣昌白蓮、金溪蠶桑、黃梔子等產業基地建設,促進其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把優勢品牌做大做強,使之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源。
3、采取攻特色競爭策略,從挖掘特色經濟潛力中增收。一是發展傳統特色經濟。依托傳統手工業、加工業和種養業優勢,通過能人的帶動作用和農戶的主體作用,聚集發展動力;二是著眼生態環境經濟。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進而推動生態旅游、生態度假等產業發展;三是挖掘“土”字特色,發展庭院經濟。把具有地方鄉土氣息的“土”鮮品、“土”制品開發、推廣出去。
4、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從家庭經營和多業并舉中增收。通過“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戶”、“協會+經濟人+農戶”的運作模式,把分散經營、規模不大的小農戶通過利益機制聯結起來;此外,可以采用“合同+保護價格+利潤返回部分”等形式,使農民不但能得到農產品原料的收益,還能得到加工銷售環節返回的一部分利潤,實現公司與農戶的“雙贏”。
——“減”,就是通過農村“人口梯度轉移”和“城鎮化”建設,減少農業人口,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帶農增收。
1、加快城鎮化實質性進程,放大促進農民增收效應。根據鄉鎮的市場、資源特點,合理布局,有步驟地培育城鎮集聚人口以及產業、資金、技術、信息等功能優勢,承載輻射和帶動當地產業結構轉向二、三產業,把小城鎮建成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中心,建成個體私營經濟投資興業窗口和農業產業化的信息、金融、服務中心,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
2、規范城鄉勞動力市場及各種勞動服務中介機構。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引導和管理,把勞務輸出當作產業來抓、項目來做、實事來辦,在中介服務、就業跟蹤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造撫州勞務輸出品牌,促進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
3、引導推廣新型的勞務派遣就業機制。由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組建專業勞務公司,與派遣員工建立勞動關系。通過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就業人員和企業的需求,使勞動者、用工單位、勞務企業在這種就業方式中實現“三贏”,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靈活就業途徑
4、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宣傳與培訓。大力培養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進典型,廣泛宣傳他們在促進城鄉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幫助農民工增強自信心和社會認同感;強化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克服素質差、技能缺、信息少的困難;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切實保障農民工在生活居住、勞動就業、報酬收入、教育培訓、子女就學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
——“乘”,就是發揮“科教興農”的乘數效應,提高“三農”科技含量,在激活農業各種資源中促農增收。
1、致力于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實施品種、技術、知識更新工程,全面推進科技興農。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評價體系建設,開展農業投入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從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中實施標準化管理,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