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ㄈ┺r業產業化為農民增收拓展了廣闊的空間。隨著近年來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的種養基地和加工龍頭企業。臨川區今年黃梔子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全區40%以上的農民從事黃梔子產業,僅此一項,人均可增收400元。金溪縣去年多種經營的種植面積達39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44%,主導產品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今年又新發展農業企業22家,達到113家,其中2000萬元以上產值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13家,帶動3萬多農民增收。
。ㄋ模﹨^域特色經濟加大了農民增收的動能。以傳統種養業和加工業為基礎的“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產業結構,不僅直接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務工機會和工資性收入,而且使農民獲得超額收益成為可能。如孝橋鎮下李村的麻繩產業。 2003年,該村加工麻制品銷售收入達800萬元,實現稅收40多萬元,解決剩余勞動力150余人,人均增收400元。
(五)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的領域!按蚬そ洕背蔀檗r民增收的外主力。我市去年農村勞動力轉移37.1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7.1%,規模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外出務工收入占工資性收入的60%。據對 區的調查統計,今年全區勞務輸出人員將達20萬人,比上年增加2萬人,勞務輸出收入預計達10億元,平均每家每戶以一人計,每年每人務工年純收入在6000—8000元左右。僅此一項,全區農民人均收入預計可達500多元。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非農產業化的加快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管理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勞動力仍有加快轉移的余地,農民增收領域也將進一步拓寬。
(六)第三產業迅猛崛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載體。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我市最活躍的經濟類型。2003年,個體私營經濟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1.5%,為帶動全市經濟高速增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當前鼓勵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政策引導下,民營經濟將成為農民收入加速提高的主要載體和巨大源泉。飛速發展的物流業,已吸納我市10萬農民參與,建立了覆蓋30多個省市的4000多個網點,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2003年全市物流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00億,為地方財政增收3000萬元,不僅為直接參與的農民增加了收入,而且打破了長期制約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全市農產品外銷暢通了渠道,使農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
四、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思考
農業的弱質性、依賴性和滯緩性表明,促進農民增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不斷推進和完善。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又要在農業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全方位開辟農民就業增收的渠道和領域,又要實行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抓好經濟薄弱地區、純農戶和低收入戶增收;既要從當前出發采取能盡快見效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于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在具體實施中,要圍繞破解農民增收中的制約難題,做好促農增收中的“加減乘除”。
——“加”,就是加重第一產業在農民增收中的份額,多方面挖掘潛力,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中引農增收。
1、擴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從提高種糧比較效益中增收。重點抓好優良品種的推廣和普及,積極擴大中稻、再生稻和高檔優質晚稻的種植面積。突出抓好大米的精深加工,盡快占據糧食產業中最具附加值的環節。當務之急是要通過加快我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組改造步伐,“全面改、規范改、徹底改”,轉變目前糧食加工企業 “小而散”的狀況,并靠大聯強,吸收社會資本,組建糧食深加工規模龍頭企業,依托糧食主產區優勢,切實提高農民的種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