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ㄋ模⿵霓r村教育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制約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領域。據對左坊鎮的調查,2003年農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5%,高中以上的僅占11%。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多數缺少就業必需的技能、技術。表現在人均收入上,去年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比上年增加了8.8%,但實際獲得的人均收入卻由441.7元下降到416.5元,降幅為5.8%。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制約了我市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空間和獲取收入的能力。
(五)從統籌城鄉發展看,城鎮化實質性進展滯緩,成為農民增收的制約“瓶頸”。2003年,我市農民人均在本地企業中勞動得到的工資性收入僅占人均純收入的8.6%;全市城鎮化水平為26.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8個百分點。城鎮化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從區域間差距也可見一斑。孝橋鎮位于撫州市城郊,該鎮10400個農村勞動力中,就有近1萬人次每天往返市區農貿市場或在商業、服務業務工,去年人均純收入達2960元,居全市鄉鎮前列。比較起來,雖然大崗是臨川小城鎮建設起步較早的鄉鎮之一,但因其水平和內在質量都還不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孝橋的八成左右。表明城鎮化水平的滯后,限制了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阻塞了我市通過減少農民、致富農民的渠道。
此外,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災害不強以及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對農民收入增長也存在較大的制約。由于受“禽流感”的影響, 縣今年4月份家禽存籠僅為40萬羽,較去年同期減少56%,預計全年將減少140萬羽,減收280萬元,農民人均減收12.2元。
三、 實現農民增收的潛力
(一)經濟穩步發展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近年來,我市農民收入增速雖低于gdp增速,但經濟增長對農民收入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沒有改變。正是在全市實施“一招三化”戰略、經濟社會保持較快增長的大背景下,才使得農民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了收入的穩定增長。當前,我國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大的經濟環境以及區域自身的產業積累和發展氛圍,必將使農民收入水平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相應得到較大提高。
。ǘ﹪曳鲛r政策是提高農民收入的保障。今年,中央和省委以兩個“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政策。隨著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稅、調低農業稅稅率、糧食直接補貼,以及退耕還林、扶貧開發等相關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市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加上此前國家扶持“三農”、 減輕農民負擔所產生政策效應的作用,各項措施給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以金溪縣為例,按目前減稅43%和糧食直補政策計算(二晚良種按15元/畝計),今年全縣通過減稅增收885萬元;糧食直補增收1316萬元;由于擴大耕種、提高復種等措施的落實,預計全年糧食總產可增加7000萬斤,增收5250萬元;糧食漲價因素增收3328萬元;四項累計增收10779萬元,人平增收468.6元。剔除生產資料漲價減收2890萬元;家禽養殖業減收280萬元;因糧價上漲導致的經濟作物面積減少、務工返鄉人員增多,減收2710萬元;合計減收5880萬元,人平減收255.6元。預計今年金溪農民因政策增收人均可達21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