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
最近,我們到 縣,圍繞我市農民收入的構成、制約因素和增收潛力等方面展開調研,從中獲得了一些促農增收的啟示。
一、我市農民收入的變化特點
從我市農民收入的整體現狀看,總體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長幅度減緩、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顯。其變化趨勢和特點是:
(一)農民收入低位運行,城鄉差距擴大。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與全省平均2458元相比,相差105元;與省會南昌市相比,相差455元;僅相當于撫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的34.5%。近幾年的城鄉居民收入比,2001年為2.77:1,2002年為2.81:1;2003年為2.89:1,說明城鄉收入差距呈逐步擴大的趨勢。
(二)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增幅差距拉大。2003年全市gdp總量為168.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人均gdp4478元,比上年增長11.9%;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增長3.5%。農民收入增幅與gdp增幅的差距已擴大到8.4個百分點。
(三)農民收入的區域特征明顯,呈不均衡分布。調查顯示,沿公路或城鎮中心周邊的農戶人均純收入要明顯高于邊遠山區的農戶。市區城郊的孝橋鎮2003年的農民人均收入,要高于臨川西北部山區大崗鎮610 元,高于金溪縣左坊鎮750元。而同一區域間的農戶,由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勞動力結構和產業投向不同,收入也有很大的差異。左坊鎮農村居民中有70%左右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其人均純收入為1960元,而平均水平以上30%高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達2790元,是低收入農戶的1.4倍。
二、影響農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ㄒ唬⿵霓r業的投入產出結構看,種養業成本偏高,使農民增收效益“縮水”。去年糧價上漲之后,隨之而來的是農資價格的強勢上漲。據測算2003年11月份金溪縣農資價格,尿素、碳銨、農膜漲幅分別達16%、28%、8%。今年開春以來,農資價格雖受到漲幅限制,但影響仍大。以金溪縣為例,按農資投入保持去年水平、農資漲幅10%計算,今年農資上漲將使全縣農民減收2890萬元。即農民從糧價上漲(按早、晚稻均價75元/百斤計)增加的3328萬元收益中,因農資價格上漲就沖銷了86%。在養殖業方面,據對部分養雞戶調查,今年2月份撫州市場平均雞蛋價格每斤 2.5元,平均每斤飼料價格0.8元。而據農戶經驗:當1斤雞蛋的價格低于3斤飼料的價格時,養雞業便處于無利或微利狀態。這種農產品價格與價值的經常性相背離,使農戶往往無所適從。
(二)從農民的群體構成看,純農戶、低收入戶等“弱勢群體”是增收的主要掣肘。對左坊鎮的調查,全鎮純農戶3500戶,2003年人均收入1876元,低于鎮平均水平334元;人均純收入低于800元的農村家庭有362戶,這些低收入戶人數總量占10.3%,而收入份額只占3.8%。而且,較長時間以來,他們的家庭人均收入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主要原因是他們在人力資源、生產資料、市場信息等多方面均處于劣勢,落后的生產技術條件使他們從事的勞動效益低下。如果這些農民群體收入不能加速提高,縮小與中高收入者的差距,將會繼續拖整個農民增收的后腿。
。ㄈ⿵纳a要素利用效果看,要素投入的不平衡,影響了農民增收作用的全面發揮。土地、勞動力、資金和信息是農民獲取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些要素中,對我市農民增收的貢獻主要依靠的是土地及勞動力要素,而運用資金信息等其它手段獲得的收入則十分不足。2003年,我市農民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占56.4%;工資性收入占29.7%,其它收入則不到14%。全省平均每戶年末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為3115元,比上年增長8.4%;而我市只有2698元,比上年減少4%。在資金利用方面,據對大崗鎮10戶農戶調查結果,去年得到銀行信用社貸款的農戶只有2戶,人均貸款只有40元。年底農戶人均存款僅64元,手存現金也只有270元,這對于農民要擴大再生產,拓展增收門路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在其它方面,由于我市農業產業化尚處起步階段,組織程度不高,在利益機制上與農戶聯結不夠緊密,還面臨著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的磨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