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
因此,要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政策引導力度需進一步加強,同時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按有關條件繼續給予發展特色產業貼息貸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額信貸及扶貧貸款。農口部門都要圍繞特色產業發展謀劃和包裝項目,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資金實行打捆使用,重點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小額信貸不僅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產業上,其他特色產業也要安排財政貼息貸款和扶貧貸款。
2、要主攻薄弱環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因此,我們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要鼓勵企業之間的聯合和兼并,只要能與生產基地有機結合,只要能帶動農民進市場,只要能增加農民收入,就應該一視同仁地給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點龍頭企業政策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改善龍頭企業的發展環境,促進龍頭企業快速健康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龍頭企業的自身素質,提高龍頭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積極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打造龍頭企業的精品名牌,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3、發展多元化農業服務組織,大力倡導農民自主自立的產業化組織。重點鼓勵發展由政府支持、民間自辦的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組織,如農民協會、農業(作物)研究會、農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貫通,相互聯結的網絡。最終形成農民自愿參加和自主運行,與政府機構脫鉤的自立農業產業化推廣服務體系。目前則應鼓勵現有各種官辦、社區或鄉鎮辦和民辦的各種農業服務推廣組織,在不搞壟斷、不厚此薄彼、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各顯其能,共同發展,自愿走向聯合。在發展中有意弱化官辦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廣闊前途和長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務體系。
4、積極培育發展、搞活壯大一批專業市場和農產品“一條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資搭臺,農民經營得實惠的舉措加快建設。由政府籌資食用菌交易市場周圍的空鋪面統一承租下來,建設一條地方特色農產品的“農民街”,縣直各有關部門及鄉鎮積極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對農戶經銷農產品給予幫助,鼓勵全縣農村種養、加工大戶和有一定經商頭腦的農戶來“農民街”經營,特別是對那些由于城市擴建而失去土地的農民給予優先安排。實行政策傾斜,對到“農民街”經營的農戶,兩年內免鋪租、免稅收、免工商管理費。這樣既可以為農民提供一個就業舞臺,也可為平泉的特色農產品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打開一個農產品流通市場的大門,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5、增強鄉鎮執政能力。鄉鎮執政能力表現在謀劃發展、對外開放、服務群眾、維護穩定四個方面。首先是謀劃發展,各鄉鎮要根據本地實際、因地制宜選準一個主導產業,制定戰略,合理規劃,提出思路,重點扶持、重點推進;其次,必須增強服務意識,承擔起引導、扶持農戶的責任,有效進行市場調研、品種引進、試驗示范,主動承擔風險。同時,要建立農產品供需市場信息發布機制,為群眾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
6、要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處理好龍頭企業與農民的經濟利益關系。目前我縣的農業產業化大都是松散的、不穩定的、低效益的,原因就在于沒有解決好產業化內部的體制和機制問題。利益過多地傾斜于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對農民沒有吸引力;在產業化內部缺少科學的、系統化的管理,各個環節松散、脫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利益分配機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實處。在這方面,我們有成功的經驗,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有的地方搞的“訂單農業”,訂單兌現不了,這里除了法律意識淡薄、合同不盡規范等問題外,最嚴重的原因還是利益分配關系沒有處理好,以至一些地方的產業化經營是松散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要通過大力整治經濟秩序,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環境,加強宣傳、培訓以及指導幫助,改進龍頭企業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以及各產供銷、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組織的利益分配和聯接機制,形成公平合理、利益互惠、平等合作、利潤與風險共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