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鎮興產業 促進農民增收
以城鎮興產業 促進農民增收
發展小城鎮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現階段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條不可逾越的必經之路,這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第二、三產業發展,從而達到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繁榮,進而成功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支點,是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的一個戰略突破口。近年來,我市把加快小城鎮建設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二次創業的著力點,以小城鎮為載體,以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二次創業為支撐,緊扣發展這個主旋律,圍繞“造城興業,活鎮強市”的發展戰略,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壯大“支撐”活“載體”,搞活“載體”促“支撐”,三位一體,共興共榮,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培育龍頭企業,壯大鄉鎮經濟實力,夯實了小城鎮健康、快速發展的物質基礎,促進了我市農民收入的大幅增長。
特色是小城鎮的靈魂,是小城鎮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市在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中緊緊抓住規劃這個龍頭,按照“突出特色,適度超前”的原則,堅持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從規劃布局、綠化品位、人文環境等方面反映出每個村鎮的個性和特色。把單個城鎮的發展納入全市城鎮體系的整體規劃當中,做到科學規劃,統籌部署,協調發展,準確確定了農業產業化帶動型、鄉鎮企業帶動型、旅游帶動型、國道帶動型、邊貿帶動型、國有大企業帶動型等城鎮發展方向。在自然景觀的塑造中,山地小城鎮以山造景,塑造地域性、民俗性、民族性的小城鎮景觀;平原、丘陵小城鎮因地變景,以堰塘糧田為基調色,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創新建筑形式,形成平原風光;在建筑設計上,注重民居特色,古建筑風貌,現代風格,西方流派的不同選擇。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和實踐,一座座獨具特色的小城鎮,在黃土崗山上崛起,初步實現了“五大轉變”:即從發展小城鎮向培植區域中心鎮轉變;從重視小城鎮建設向村莊建設延伸轉變;從注重擴大外延向城鎮建設內涵轉變;從著眼于規劃建設向嚴格管理轉變;從小城鎮發展梯次推進向整體聯動推進轉變。100多萬“泥腿子”“洗腳上田”“換腦進城”,實現了從農民到市民的歷史性跨越,43%的人口城市化率,高出全省近十個百分點。
一、農業產業化帶動型城鎮。在小城鎮建設中,我們借助小城鎮的區位、交通、通訊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實施龍頭帶動、科技帶動、市場帶動、外向帶動、品牌帶動戰略,充分發揮小城鎮在農業產業化中的載體和紐帶作用,把小城鎮建成農業產業化的加工中心、銷售中心和新產品開發中心。為重點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全市先后投資5000多萬元,為200多家帶動力強、附加值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目前,這些企業年創產值60多億元,年實現利稅5.5億元。圍繞龍頭企業開發生產基地620萬畝(含山場、水面),開發名優農副產品200多個,其中21個獲得國家和省級名牌,形成了龍頭在城鎮,基地在農村的產業化生產經營體系。谷城縣五山鎮是襄樊市的一個山區小鎮,種茶、產茶一直是此地的主要產業,近幾年,他們依托城鎮造優勢,在鎮上發展茶葉加工、包裝企業18家,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茶葉專業交易市場。念茶經,實行一個集團管總(“玉皇劍”集團),一條龍生產經營,一個品牌創天下,建成茶葉基地3萬畝,年產茶葉200多萬斤。茶葉集團通過土地入股、合同購銷、技術服務等形式,將90%的農戶納入茶葉產業化體系,實行企業管理、逐級核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玉皇劍”茶被評為全省十大名茶,年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增收2000多元。襄陽區黃集鎮依托自身農業大鎮的優勢,通過在城鎮建設專業化的交易市場,并依托交易市場大力發展“兩園三瓜一花”六大特色產業。產業壯大后,他們又在鎮上成立了經銷公司,企業通過契約方式,與農民簽訂合同,農民按合同種植,企業按合同收購,用公司制農業的思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產業發展壯大后,其吸引力、輻射力同步增強,又吸引了大批客商到黃集運銷農副產品,從而又使該鎮形成了鄂西北農副產品的一個重要集散地。實現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年財政收入達3500萬元,位居全區11個鄉鎮之首。另一方面,小城鎮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勞動力大轉移。目前,全市小城鎮已吸納近百萬農民(其中今年有近2萬人)進鎮落戶,小城鎮已成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大批的農民進鎮務工經商為農業分工分業創造了條件,進入小城鎮的農民轉出耕地80多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2.8%;極大地推進了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據統計,全市種植20畝以上的農戶增加到8萬多戶,占總戶數的1/10;種植面積160多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4;創產值17億元,占種植產值的1/3,專業村由97個增加到317個。棗陽市興隆鎮成立了鎮農業產業化經營公司,反租土地200畝,多方籌資200多萬元,興建高科技農業示范基地,引進世界先進品種,聘請全國一流的專家做技術指導,實行農民承包,企業化管理,畝平純收入5—10萬元,最高的達到1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