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體系 突出重點,努力探索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
3、城鄉改革不平衡促進了城鄉差距的擴大。
城鄉經濟體制改革失衡,農村制度供給滯后,各種相關制度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國把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到城市,城市經濟體制和宏觀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加快,并取得明顯效果,而農村的改革國家從宏觀上重視不夠,事關“三農”問題方方面面的改革都遠遠滯后于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村新產生和積壓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既侵害了農民的權益,又使城鄉關系進一步復雜化。一是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滯后,民間金融發育受阻,造成金融組織結構單一,資金供給總量偏少,引起農民貸款難;二是土地征用制度落后,農民的土地權益得不到充分體現,集體所有的土地既不能進入一級市場,也不能進入二級市場,造成大量農民失地、失業又失利;三是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滯后,造成財政補貼資金大量增加,農民的種糧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城鄉二元制度改革進程遲緩,導致公共資源占有不公。
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建議
城鄉統籌必須創新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用抓工業的思路、理念、機制和辦法謀劃全市的農業農村工作,走城鄉統籌、以工促農、工農互動的發展路子。為此,必須著力推進以下工作。
(一)抓緊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 統籌城鄉生產力布局。
城鄉一體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規劃先行,做到從更高層面、更寬視野來考慮城鄉的架構、產業的分布、功能的配套,以利城鄉資源的優化配置。做到城鄉通盤考慮,統一規劃,全面推進,協調發展,在發展方式和工作指導上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并且,這種轉變,需要在政策、投入等方面予以體現和保證。在研究和配置生產力時,把城市和農村放在國民經濟這個大盤子里一同進行考慮,打通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渠道,促進農村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和有效組合。要進一步深化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在此基礎上市區和各縣都要抓緊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切實改變目前城鄉規劃分割、建設分治的狀況,突破城關鎮的局限,與村莊布局規劃相銜接,以此為指導合理確定并加快中心鎮、中心村建設,為最大程度地實現社會公共設施等資源的共建共享創造條件。統籌發展的規劃由政府辦牽頭,發改委、農業局等部門具體操作。
(二)建立城鄉統籌的利益分配體系,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首先必須進一步完善政府的農業投入政策。總的思路是:努力增加政府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形成支農資金的穩定投入渠道;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改進政府農業投資管理體制,提高政府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具體來說,一是繼續加大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資力度。可考慮與市財力增長相適應,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年增加一部分市預算內投資,重點用于農業建設,確保農業基建投資保持在較高水平。二是盡快改變中小型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主要依靠農民群眾投資投勞的辦法,逐步把縣以下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的投資范圍。抓好農村水利、電力、通訊、交通、漁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村村通油路工程,今年實現452個村通油路。三是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綠箱”政策,增加農業科研和推廣、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建立起農業支持機制,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四是逐步減少對流通環節的補貼,建立對農民收入的直接補貼制度。逐步將主要農產品市場風險基金轉為對農民收入的直接補貼,在重點產區建立對農民使用先進技術的直接補貼制度。五是整合財政支農投入,完善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對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農業投入,尤其是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安排,使有限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六是進一步推進農村稅費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征收農業稅。建議市財政局及涉農部門拿出具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