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發展新優勢 再創農業新佳績(農業結構調整)
構筑發展新優勢 再創農業新佳績
全縣農村工作會議后,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工作安排,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突出重點,狠抓落實,積極開展春季農業生產,全鄉農業生產開局良好。
一、昂起四條“龍頭”,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績
為進一步加快我鄉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鄉里還先后兩次組織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各村支部書記赴河南等地考察學習,邀請了河南新鄉市農科所高級農藝師蒞臨講課,建立了鄉黨政領導雙孢菇種植示范基地,這些措施的出臺,極大地調動了全鄉群眾參與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現已初步形成以北蔬菜、中柳條、南瓜果的經濟作物種植格局,全鄉柳條種植面積現已達到1100畝,新發展蔬菜種植面積100畝,瓜果300畝,同時,對全鄉近2000畝秧板田和拾邊地進行了綜合開發與改造,在秧板田里發展以種菜為主的大小弓棚1000畝,在拾邊地發展桑樹、柳條、牧草、油菜、果樹等1200畝,全鄉糧經比例達到了7:3。調整了種植業品種結構,大力實施了“五改”工程,今年鄉農技站從河南省新鄉市農科所購進了水稻良種豫梗6號2萬斤,統一低價供種到農戶,全鄉良種推廣率達100%。昂起了以經濟作物為主的種植業龍頭。我鄉淺水域及湖灘澇地廣闊,水草資源豐富,發展養鴨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鄉黨委、政府今年繼續把發展養鴨業作為全鄉農業的“一號工程”,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積極為養殖戶做好飼料供應、疫病防治及聯系市場等一系列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出臺了有關獎勵、貸款等優惠政策,采取了基地與戶養相結合的方法,在全鄉建立了南挖工莊河、王莊塌方區、趙樓順堤河、800米大河東岸四個養鴨基地,鄉、村兩級加大投入,對每個基地都實現了“三通一平”(電通、路通、電話通,場地平整),每個基地都安排了2—3名機關工作人員負責督導、協調、指導,全鄉養鴨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現全鄉養鴨(鵝)數量已達到10萬只,其中蛋鴨3萬只,肉鴨5萬只,鵝2萬只。養鴨數量在5000只以上的大戶2戶,2000只以上的10戶,500—1000只鵝鴨養殖戶40戶。鞏固提高了侶樓養雞、王莊、南挖養牛、趙廟養兔等養殖專業村建設,積極建設曹莊村珍稀動物養殖專業村,現全鄉養雞12萬只,兔2萬只,豬200頭,大牲畜80頭,銀狐等珍稀動物200余只。昂起了以鴨鵝為主的畜牧養殖業龍頭。一是抓好水產品“一區三帶”建設。即趙廟、王莊塌方區改造后的農漁業綜合開發區、800米大河養殖帶、蘇北堤河養殖帶、南挖工莊河養殖帶。趙廟、王莊塌方區現已改造為上果下漁、上糧下漁效益明顯的農漁業綜合開發區。對三條養殖帶進行了統一規劃,共發展網箱1000余畝。二是實施了名優水產品開發。全面調整了水產品養殖結構,大力發展了名優特水產品養殖,河蟹、青蝦、烏鱧、彭澤鯽等名優特水產品養殖面積已達1500畝。三是實施了礦區塌陷地的復墾改造。今年上半年,新開發改造礦區塌陷地600畝,其中漁池250畝,臺田350畝,總面積達2000畝。昂起了以名優水產品為主的水產養殖業的龍頭。四、調整林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經濟林。今年鄉黨委、政府把大力發展經濟林果種植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引導群眾種植冬棗、速生楊、葡萄、杏等,收到了較好效果。鄉、村兩級先后組織部分黨員干部群眾去沂水縣參觀了冬棗種植,去山亭區參觀了葡萄種植,并舉辦了速生楊、冬棗培訓班。鄉、村兩級還出臺了獎勵補助政策,完善了護林隊伍。鄉里規定每新建一處護林房獎勵300元,新植樹木每成活一棵年底獎勵0.2元,各村都對群眾購買的經濟林果苗所需開支,給予一定的補助,這些措施激發了群眾種植經濟林果的積極性,全鄉已營造速生楊樹林350畝,栽植苗木25900棵,營造經濟林100畝,栽植苗木3800棵,育林面積25畝,四旁植樹4萬余棵,砸三條25萬墩,超額完成了縣政府下達的林業生產任務。昂起了以經濟林為主的林業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