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保貸款:聯結信用社與“三農”的橋梁
聯保貸款:聯結信用社與“三農”的橋梁
──對獲嘉縣農村信用社發放聯保貸款的調查與分析
河南省獲嘉縣地處豫北平原,總人口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萬,占86.7%。全縣耕地面積44萬畝,農民人均耕地1.3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近年來, 獲嘉縣信用聯社立足縣情,以“三個代表”為指針,積極調整信貸方式,大力發放農戶聯保貸款,自2000年至2002年底,累計發放農業貸款39744萬元,其中聯保貸款27225萬元,占68.5%,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三年來,全縣新發展優質小麥25.5萬畝、優質水稻15萬畝。新增蔬菜面積3.85萬畝,新增花卉面積1500畝,各鄉鎮建立了規模不同的農業示范園。農村畜牧業發展迅速,全縣生豬存欄22.3萬頭,牛存欄1.7萬頭,羊存欄3.5萬只,年均遞增27%、41%、 和67%。牛屯養豬專業村、大呈千頭牛場、南關萬只羊場等基地建設如火如荼,烏雞、狐貍、鷓鴣等特種養殖方興未艾,全縣農村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進展順利。
背 景
1998年,該縣聯社根據當地農民生產發展,在全縣推行了小額農業擔保貸款。農民只需持本人身份證、村委會證明和有實力的擔保人的擔保,就可以得到2000元以下小額農業貸款。1999年為了更有效地支持農村經濟,該縣聯社又把小額農貸金額由2000元提高至5000元,并簡化辦理手續,實行貸款公開。至2000年該縣共發放小額農業擔保貸款10750 萬元,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熱情,有效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小額農業擔保貸款由于額度小、手續繁瑣,已顯示出與農村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弊端。調查發現,隨著農民經營規模的擴大,小額農業擔保貸款已不能滿足農戶資金需求,影響了農民生產經營的進一步發展;有的貸戶貸款未到期寧愿把錢放在家里多掏利息也不愿提前歸還,怕用款時辦理手續時間長,影響資金周轉......怎樣在保證信用社信貸資金良性循環的前提下,提高貸款額度,減少貸款環節,更好地為“三農”服務,使農民貸款象存取款一樣方便呢?該聯社經過多方調研,推出了農戶聯保貸款方式,即3至5戶農民組成一組,互聯互保,可以取得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貸款,在農戶聯保過程中,實施“等級核定、余額控制、隨用隨貸、周轉使用”的聯保貸款證管理辦法,從而基本上解決了農民因沒有存單、房產證抵押而形成的擔保難、因手續繁瑣而形成的貸款難問題。至2002年底,該縣共農戶聯保小組3880組,聯保貸款余額為10863萬元,本息收回率達98%以上,全縣20900戶農民成為聯保貸款的直接受益者。
主要經驗和作法
一、推廣過程中,做到“三到位”。
一是思想認識到位。該聯社充分認識到農戶聯保貸款對服務“三農”及實現信用社自身效益的重大意義,推廣過程中,充分聽取地方黨政部門和農民群眾的意見,以防出現片面性、單純性,做到實事求是,有的放矢,使農戶聯保貸款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發放貸款工作,而且通過信貸杠桿作用,將之作為與地方黨政工作、農村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相聯系的系統工程,充分獲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發揮農戶聯保貸款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