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一條好途徑
我市農村義務教育與城區(qū)教育相比存在嚴重的發(fā)展不均衡狀況,尤其是農村村級小學教育更是堪憂。以xx區(qū)為例,2003年初在校小學生9894人,有完小45所、教學點10個,其中在校學生不足50人的學校就有12所,“一師一校”的教學點6個。分散辦學與教育質量的提高,一師兼多課程與新課程改革,學校布局與辦學條件的改善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學校分散點多、教師配置不合理、教學質量低、辦學效益不高的狀況成為制約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一道難題。
學校布局不合理,村小點多面廣,教育經費很難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使用,經費投入象撒胡椒粉一樣,浪費很大;師資本來就不足,面對班額嚴重不足的村小、尤其是“一師一校”的教學點,教師力量更是提肘見襟;很多學校的校舍年久失修,不同程度上出現新的危房,給學校安全帶來極大隱患。
解決這個難題,當然是調整農村學校布局。但多年來的實踐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農村邊遠山區(qū)生源不足、上學路途較遠,特別是由于撤并學校后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并沒有大的改變,村民們不滿意、不同意,致使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最佳的解決。
xx區(qū)興辦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的做法,為加快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創(chuàng)出一條好途徑。
該區(qū)認為只有在調整農村學校布局中創(chuàng)新辦學機制,優(yōu)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才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根本途徑,而興辦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則是解決學校布局調整后覆蓋面擴大、學生上學路途較遠、留守學生無人照顧等新情況的有效辦法,是從實際出發(fā)為農民辦實事的最佳選擇。為此,該區(qū)抓住蛤湖鄉(xiāng)撤并到湖邊鎮(zhèn)、蛤湖中學撤并到湖邊中學的契機,在原蛤湖中學的校址上改建成寄宿制蛤湖小學,原蛤湖鄉(xiāng)區(qū)域只辦蛤湖小學一所寄宿制完小,其余完小改為一、二年級教學點。
通過一年的辦學實踐,蛤湖小學寄宿制辦學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具有以下一些特色:
(一)教育資源優(yōu)化了
1、撤并8個村小,富余12名教師;充分利用原哈湖中學并入湖邊中學后空出的校舍,建設成為一所花園式學校;現有教師20名(其中4名生活老師),學生339人(其中住校生130人),在校吃中餐學生有200人。
2、按照農村學校的收費標準收費。住校生伙食費68元/生(50%有生活補助,分三個等次:20、30、40元,特困生全免)。因為撤并8個村小而富余了12名教師,除去4名轉為生活老師,還多出8名教師,意味著節(jié)約了教育經費8萬元,因此區(qū)財政每年給該校補助3萬元支付4名做飯的臨時工工資、每年約5000元的水電費、住校生伙食費補助等。
(二)教學設施現代化了
1、校園綠化美化,建成有200米環(huán)形跑道的運動場,寬敞明亮的學生宿舍,干凈整潔的學生食堂和浴室,沖水式和光控式廁所、小便器等。
2、教學設備先進,有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階梯教室、電子備課室、語言實驗室、自然實驗室等。農村遠程教育工程也正在籌建之中。
(三)教學質量提高了
農村學生輟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厭學,厭學的原因又是教學質量差。教學質量的原因一是教師素質不高、二是教學實施落后,致使師生雙方都缺乏信心和希望,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厭學。現在師資優(yōu)化了,教學條件好了,教學、學習效果自然會有所好轉。
1、同上一年比較,一、二年級語、數及格率分別提高了29%和17%,優(yōu)秀率分別提高22%和15%;三年級語文、數學及格率達91%以上;四、五年級語、數及格率分別提高13%和11%,優(yōu)秀率分別提高14%和9%。許多家長說,孩子的學習習慣好了,學到了很多東西。學生們說,現在我們不僅學習成績更好了,還能在學校讀許多課外書,在這里不僅學習語文、數學,還學了英語和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