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員要在工作上始終保持先進性
加快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社會其它方面的發展;沒有一定的財力作后盾,什么矛盾都解決不了,什么事情都辦不成。因此,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和放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前不久召開的“兩會”已經確定了2005年全縣經濟工作目標和措施,廣大黨員干部要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的第一線,帶頭推動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穩定。要進一步增強“借船出海、借梯登樓”的意識,在招商引資中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超人一等、高人一籌,用高度的責任感、創新的思路、務實的精神招回大項目,引進大資金,留住大老板。要帶頭維護全縣發展大局,堅持部門利益、個人利益服從大局利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對民營企業做到“三多三不、三個一切”,即多引導、不“卡殼”;多服務,不干預;多幫忙,不添亂;一切妨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行為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要帶頭優化經濟環境,不折不扣地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決定,對那些索拿卡要、敲詐排擠等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行為,要敢于站出來揭發、制止,并與之作堅決斗爭。
三、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就必須不斷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
創新,一直是我們黨十分重視的問題。鄧小平說:“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江澤民同志也多次強調開拓創新問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一個民族如果不能創新,只是步人后塵,勢必受制于人,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當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創新能力的競爭。所謂知識經濟,就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應用之上的新型經濟。專家們預見,到2020年,技術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由1900年的5%提高到60%。世界各國正在奮力搶占信息這一戰略至高點。西方七國集團的七國信息技術部長級會議,亞太區域通信和信息部長會議相繼召開,40多個國家、18個國際組織不僅確立了全球信息社會的構想和方向,而且討論了發展中國家如何進入信息社會的問題。因特網從簡單的電子郵件傳遞發展到幾乎無所不包的境地,經濟活動不再局限于每周5天8小時,而是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運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在這樣一個時代,共產黨員要在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就必須迎接挑戰,敢為人先、敢冒風險、敢于標新立異,不斷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重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要在學習中提高創新能力。知識是創新的土壤和水分,沒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和深厚的知識儲備,單憑一腔熱血和蠻勁,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創新的。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廣大黨員干部更要增強學習的緊迫感。據統計,近10年人類知識的總量超過了以往2000年的總和。現在,全世界一年有80多萬種不同的圖書面世,如果你一天讀一本書的話,也得花2000多年才能讀完一年新出版的圖書。現在世界上每5分鐘就有一項新發現、每3分鐘物理學就有一種新物質結構發現、每一分鐘化學界就有一新的化學反應式發現。與此同時,知識更新加快,知識老化周期縮短至3—5年。人生一世所需要的知識,80%—90%要靠在職學習獲得。現代意義上的文盲,已不僅僅是不識字的人,還有許多識字的人;不僅是沒有上過學的人,還有不肯學習的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現代文盲就明確定義為:一是“不識字”;二是“不能識別現代信息符號(包括文字、圖表符號)”,“不能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流與管理”。在這樣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時代,不學習就不能進步,不學習就不能發展,不學習就會落后于時代并最終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樹立“知識本位”和“終身學習”理念,發揚古人“懸梁錐股”、“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的求學精神,廣泛涉獵,厚積薄發,加快知識更新,改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既學習科學理論,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堅定;又要學習經濟、科技、文化、法律等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本領;還要學習一些歷史知識,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學習一些歷史很重要。正如著名學者章太炎所言:“夫讀史之效,在發揚祖德,鞏固國本,不讀史,則不知前人創業之艱難,后人守成之不易,愛國之心何由而起”。此外,還要著力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人的大腦,不是單純接收知識灌輸的容器,而是要用來點燃創新的火把。點金術比金子更重要。黨員干部要在創新的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學以致用中提高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