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員要在工作上始終保持先進性
加快發展,必須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機遇是一筆重要的戰略資源,錯過一次機遇,就會失去一個時代;抓住一次機遇,就會贏得一次跨越。當前,我們正面臨著許多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從國際環境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雖然充滿矛盾和曲折,但總的發展趨勢不會逆轉,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使我們可以繼續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可以在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中趨利避害,拓展發展空間,更廣泛、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市場、資金、技術和資源來加快現代化建設;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先進生產力發展正處在一個革命性突破的歷史關頭,為我國加快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輪全球互動式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繼而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及地區,在爭相搶占高科技產業制高點和加快傳統產業高科技化的同時,把那些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向愿意開放市場、生產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從人力資源成本、國內市場潛力、產業配套能力和投資軟硬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比較,中國是最有條件大規模承接新一輪國際間產業轉移的發展中國家。據有關部門統計,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余家到我國投資興業,600多家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生產基地、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這些不僅可以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總量規模,也有助于我們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動態比較優勢,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層位;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剛剛過去的2004年達到5%,創下了30年來的最佳業績。受周期發展的制約和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放緩,但仍將保持適中的速度,預計在4.3%左右,三大經濟體的基本增長態勢也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國內環境來看,國家繼續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繼續加大對“三農”和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們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省、市積極推進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沿海地區加快產業換代升級,有利于我們擴大招商引資;縣內一大批經濟社會建設重點項目先繼建成投產,九疑大道、九疑山旅游循環公路、通鄉通村公路的興建,寧嘉、寧道、柏新坦等二級公路的即將開工,太澳高速、廈成高速、洛湛鐵路寧遠段的爭取立項,蓮花、國際等三星級賓館的建成營業以及電力、通迅等基礎條件的改善,九疑山舜帝陵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各種優勢資源的進一步開發,都有利于提升寧遠的人氣和外部競爭力,為我們加快發展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歷史機遇。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廣大黨員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搶抓機遇、負重奮進,使我縣在新一輪發展中后來居上。
加快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發展代價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課題。應該說,以工業化為標志的現代化從產生起,就以其巨大的生產效率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工業化在給人們帶來巨額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氣候異常、沙塵暴、居住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面對早期工業化帶來的諸多弊端,恩格斯曾經指出:“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當他們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護的那同一種樅樹林砍光用盡時,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就把本地區的高山畜牧業的根基毀掉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同時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泄到平原上。”他還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這樣描述“霧都”倫敦:“這一切是這樣雄偉,這樣壯麗,簡直令人陶醉,使人還在踏上英國的土地以前就不能不對英國的偉大感到驚奇。但是為這一切付出了多大代價,這只有在以后才看得清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進入新世紀,黨中央一再強調指出,要樹立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加自覺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全面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那種單純就經濟抓經濟的觀念已經落伍,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正被時代所淘汰。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順應時勢變化,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使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具體要從四個方面去把握:第一,必須以高效益發展為前提。高效益發展就是要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數量的傾向,將速度與效益、數量與質量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我縣屬內陸欠發達地區,生產力水平還比較落后,相當長時期內將面臨發達地區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實現“三化”、建設小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要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盡快縮小并趕上發達地區,必須保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但這種發展速度必須以經濟效益的增長為前提,因為沒有效益的速度是不能持久的,沒有效益的增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發展的實際成效,得到實際的利益。第二,必須以協調發展為中心。協調發展就是要克服單純以經濟收入或經濟增長衡量發展水平的觀點,做到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經濟與政治文化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經濟社會總體上發展很快,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個地方由于起點不一樣、條件不一樣,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幾個邊遠的少數民族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與條件較好的鄉鎮比,差距呈進一步擴大之勢。這種狀況如果繼續下去,不僅會影響全縣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而且會影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努力實現宏觀經濟改革和微觀經濟改革相協調,經濟領域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和農村改革相協調,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為促進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內涵。我們必須按照協調發展的方針,盡快扭轉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等方面發展差距過大的狀況,形成社會生活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新局面。第三,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現代化建設中,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反復證明,經濟問題與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經濟活動既受經濟規律的制約,又受生態規律的制約,任何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嚴厲報復。那種竭澤而漁的做法,那種光從經濟指標上顯示“大手筆”、“大創造”、“大標志”的行為,那種只追求“一代人政績”的思路,留下的只能是“幾代人的包袱”。而且,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總是以上一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資源和環境為基礎,當代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又為下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較好的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努力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造福子孫后代。這也是我們在深刻總結過去經濟與社會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作出的必然選擇。第四,必須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為人民群眾謀取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為人民群眾素質的提高和人的潛能的發揮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那樣,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民主,加強法制,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主體,同時又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最終受益者。人越全面發展,就越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過來,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發展同人的關系、發展手段同發展目的的關系辯證地統一起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科學發展觀與其他非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最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