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關注困難群眾生活
社會救助體系是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實施的養老保險、醫保、失業保險等社會基本保障是社會保障的基礎,而社會救助體系是建立在社會基本保障基礎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網,是保障困難群眾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它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制度、農村低保制度(我區現行的是農村五保供養和農村特困救助)、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臨時救濟制度、社會互助制度等內容。加快建立社會救助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由于財力不限,保障面大,目前,我區社會救助體系仍處于起步階段,保障水平低,覆蓋面小,救助力度十分有限,需要不斷加快完善。
一、困難群體基本情況:不容樂觀
從現行政策實施來看,全區困難對象可以分為農村五保戶、農村特困戶、農村受災困難戶、城市低保戶(包括困難戶和“三無”人員)、各類突發性事故造成的臨時困難群體等五大類。目前,我區總體社會救助水平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城鄉不均。城市保障水平總體比農村保障水平要高得多,去年城市低保發放保障金900多萬元,而農村五保戶和特困戶救助金總共才290萬元,城市保障面比農村要廣,城市低保基本覆蓋了城市所有的困難家庭,保障面達14%,而相對貧困的農村目前只有五保戶和特困戶才能享受,保障面只有2.2%;二是分布不均。城鎮相對集中,農村相對分散,農村地方間差距較大,偏遠鄉鎮的村人數相對較多,個別村組五保戶達10人以上;三是救助水平低。城市低保戶的“三無”對象最高才144元,一般在45元左右,農村特困戶救助只有5元每月每人;四是救助內容單一。目前只能勉強保障基本生活,對于困難對象就醫、住房、入學有心無力。五是城鄉致困原因有別。城鄉困難群眾根本原因是當經濟欠發達,但是城鄉又有區別,這些區別的重要背景則是城鎮初步建立了社會基本保障體系。城鎮困難成因主要是由于下崗失業,占62 %,農村致困原因則是多方面的,如交通地理條件、受教育程度、自然災害、突發變故等。六是救助主體單一。我區目前實施困難群眾救助的主體主要是政府部門,民間慈善組織、社會力量相當薄弱,社會互幫互助的氣候還未形成。困難群眾生活困難的具體情況如下:
1、農村五保戶。據調查,去年底我區農村五保人數為3773人,平均每個鄉鎮252人、每個村7人,普遍實行分散供養即各村組自行負責,集中供養程度低,集中供養人數不足200人。2004年前供養標準由各鄉鎮自行確定,鄉鎮補助基本在15元—20元每月,糧油由村組集體供給,由于近年農村常年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糧油供應很難落實,部分村多年未再供應,生活十分困難。今年落實省為民辦實事政策后,供養補助達到每年796元(80%直接發到五保對象手中,20%部分由鄉鎮統籌安排解決五保對象就醫等其它困難),村級糧油供養情況有所好轉,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但是住房就醫仍是難以化解的難題,全區農村五保戶普遍居住在破舊危房當中,無力修繕,個別五保戶還存在無房住,缺少防寒衣被的情況,五保戶就醫還沒有一個長期有效的措施來保障。
2、農村特困戶。全區特困戶人數為6238人,2004年前對農村特困戶的救助只能適當給予臨時救濟。作為省為民辦八件實事之一,從2004年起,市區財政按1:8的比例負擔,為農村特困戶按每人每月5元的標準發放特困救助,此項經費由民政和財政于2004年底下撥到鄉鎮辦事處,落實到特困對象手中。今年市里決定將標準提高到10—15元,逐步改善農村特困對象生活困難,但是標準仍然很低,保障內容還很有限,他們的醫療、住房、子女入學問題還不能得到很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