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語文課程中的教師備課芻議
同時,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目標,而減少對結果目標的過分依賴。
2.教學資料的準備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備課主要局限于一個環節和一個環節之間如何繼續,因此往往忽略了教學資料的充分準備。而新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對話的教學,課堂中不可能像以住一樣根據老師的安排按部就班地進行,而要將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放在第一位。對話的課堂往往具有主題的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必須擁有充分的資料儲備,才可能對課堂中出現的任何情況應付自如。本人認為,要充分地準備教學資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以作者情況為線索。例如學習曹操的《觀滄!,可以對曹操的詩賦、軍事等方面的才能、他對部下以及親人的猜疑和不信任、對取得霸主地位的渴望等多方面資料的搜集,以備教學之需。同時,對作者資料的介紹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干巴巴的知識介紹上,而應該還作者原來的活生生的面貌,可以摘取作家的一些逸事作為佐證,幫助學生對作家形成一個立體的感覺,將作家作為一個人去面對、去體味。
以作品主題為線索。文學作品表現的思想主題很豐富:愛國、思鄉、親情、愛情、悲秋、惜春等,教學中,可以以主題為線索,進行輻射性的搜集,將表現某一主題的詩歌、散文等進行羅列比較,這樣就可以將不同作家對某一個主題具有不同表現方式的文章整理在一起,讓學生有一個整合的過程,這也正是語文教師在實施新語文課程中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以作品體裁為線索。這種資料搜集方式比較適用于對文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比如學習詩歌的對偶修辭知識,教師可以將運用對偶修辭的唐詩分別列出來,同時讓學生自由體會對偶修辭在不同詩歌中的作用,并且鼓勵學生模仿撰寫對偶句。
以文化內涵為線索。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載體,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對于中國這么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來說,以文化內涵為線索來搜集資料尤其顯得重要和必要。舉個例子來說,在中國文化中,“月亮”文化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現象,文人都通過抒寫月亮來表現自己的心靈世界,如果我們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們不妨大膽引進中國文人的“月亮情結”:引進描寫月亮的詩文以及月亮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達到文學作品給予后人的承載文化、審美鑒賞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以學生生活為線索。課程的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生活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的生活化,一是實施課程過程中的生活化。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文學語言更是來自于生動活潑的生活語言,備課中,應該重視學生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比如學習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可以讓品嘗過南國荔枝的同學來談談自己對荔枝的認識,甚至可以把實物帶來課堂,由學生面對實物以及自己的親身體驗,說出有關荔枝的色、香、味以及結構等。
3.課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