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經濟發展前景展望
**縣經濟發展前景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各族人民在歷屆縣委、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扶貧開發的歷史機遇,真抓實干,努力拼搏,實現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為在新世紀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經濟發展回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經濟發展大體歷經以下幾個階段。“六五”(1981—1985年)初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施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斷增加農業投入,糧食生產喜獲豐收。年均糧食產量達71328噸。工業經濟除幾家國有企業外,尚無成型的鄉、村企業,全縣年均工業總產值不到千萬元。“七五”時期(1986—1990年),由于各種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糧食生產下滑,年均糧食產量為64608噸,比“六五”時期下降9.4%。進入九十年代以來,縣委、政府不斷增加農業投入,開發冬季農業,實施“溫飽”工程,推廣“兩雜”良種,普及農業適用新技術,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國家和省在我縣的重點工程—電站和電廠建成投產,一批骨干企業在落戶,房地產開發業崛起,城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交通運輸、郵電通迅、商業貿易等第三產業發展迅猛。2003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65390萬元(其中省屬及以上工業產值129032萬元,縣屬工業產值36358萬元),比1990年增長13倍,年均增長2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240萬元,比1990年增長7.8倍,年均增長1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9300萬元,比1990年增長3.6倍,年均增長12.5%。農村經濟持續發展,2003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111085噸,比1990年增長34.8%,年均增長2.3%,農業總產值達40308萬元,比1990年增長65.5%,年均增長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18元,是1990年的4.2倍,生產總值118529萬元,比1990年增長4.32倍,年均增長1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789萬元,年均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68614萬元,年均增長26.7%,第三產業增加值24126萬元,年均增長10.8%,產業結構比由1990年的59.84:16.32:23.84變為21.75:57.89:20.35,第一產業逐步弱化,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第三產業平穩增長。
二、“十五”經濟發展趨勢
“十五”以來,根據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構想:搶抓一個機遇(西部大開發),夯實兩個基礎(農業、基礎設施),實施三大戰略(科教興縣、開放帶動、可持續發展),開發四大資源(能源、礦產、生物、旅游),實施五大突破(結構調整、經濟總量、生態重建、扶貧開發、城鎮建設)。按照年度經濟工作確定的目標和任務,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良好開局。電廠4×30萬千瓦機組全部建成發電,、等規模企業相繼建成投產,農業結構調整效益顯現。“十五”開局前三年,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6%,人均gdp由1918元遞增到2869元,但近期尚無大型企業在我縣落戶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因素。“十五”后兩年,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放緩。預計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為133000萬元,比2003年增長10.5%左右,其中第一產業27500萬元,增長6%,第二產業80000萬元,增長14.2%,第三產業25500萬元,增長6%,2005年生產總值預計146500萬元,比2004年增長10%左右,其中第一產業29700萬元,增長8%,第二產業89200萬元,增長11.5%,第三產業27600萬元,增長8.5%。據此測算,“十五”期間,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比預期目標高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2.3%,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9 .4%,第三產業年均增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