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心 奮戰三年全面實現農林間作化
按照縣委、縣政府建設林業大縣、林產強縣和生態名縣的目標要求,我們在總結近兩年來林業生產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深入調查分析和多方面征求意見,認為必須要走出一條符合我縣實際、綠化社會、造福百姓的大林業發展路子。圍繞這一思路,我們上請教專家、下問計百姓,最后確定推廣山農大龐金宣教授“大田間作窄冠黑楊,每畝年增500元”的農林間作模式。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推廣農林間作模式的重大意義
(一)推廣農林間作是發展“雙節一加”型農業的現實需要。我縣地處引黃下游,大部分年份是缺水少雨,有些地方還處于高亢枯水區,因此,發展節水型的旱作農業便提到了重要日程,而農林間作正是符合我縣縣情的最現實選擇。在有水的情況下,“農”與“林”可相互促進,共同收益;在無水的情況下,“林”可以反哺于“農”,確保效益不減。
發展農林間作“林”的主要樹種是窄冠黑楊,該品種是由山農大龐金宣教授研制培育而成,獲國家發明獎和2004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該品種的幾大特點:1、樹冠窄,冠幅僅有一般大冠楊樹的l/3-1/2;2、生長快,在間作農田中,10年生胸徑可達40厘米;3、材質好,適用于家具、人造板及制漿造紙;4、都是雄株,不飛毛污染環境;5、窄冠黑楊品種容易扦插繁殖;6、根系深,根幅小,根系斜向下生長,與農作物在水肥上的競爭較小。
根據該品種的特點,我們將這種農林間作耕種模式總結為“三不兩增一改善”。“三不”即一是不變更土地承包關系。按照樹隨地走的原則,樹木、土地產權明晰;二是不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窄冠黑楊具有冠小、樹頭抱長、遮蔭小、生長快、根深,不與農作物爭水肥的特性。以種小麥和玉米為例,樹木遮蔭最嚴重時,反而小麥增產,原因是間作樹木調節了農田小氣候,小麥可以延長三天的灌漿期,每延長一天的灌漿時間就可以增產25公斤,三天便可以增產75公斤。而玉米僅減產6%,兩季作物相抵補,全年總算帳農作物不減產,也不減收;三是不影響大型農機作業。間作行距15-20米,株距4米,大型農機都能作業,適宜農民普遍采用大型農機作業的現狀。“兩增”即增加土地產出和增加農民收入。以每畝間作樹木10株、10年一個輪伐期計算,可產大徑材8立方米以上,木材收入5000元以上,每畝年增500元,比較效益明顯。“一改善”即改善生態環境。
(二)推廣農林間作有其巨大的經濟效益,是建設“大田綠色銀行”的需要。農林間作好不好,關鍵是要看效益,這種耕作模式可改變過去單純向大田農作物要效益為向農作物和林木雙重要效益,農民自己建設“大田綠色銀行”。農林間作投資少,易操作,無風險,回報率高。在農田中間種窄冠型楊樹,立地條件優越,管理水平高,又是稀植,所以要比純林更為速生,而且立木間分化很小,每株都能成材。在每畝 8-10株的條件下,10年可長成40厘米左右的大徑材,單株可達8立方。為便于操作,栽植時楊樹可以種在兩家農戶的地界上,也可以栽到一戶的地中間。間作第5-8年及第11年測產結果表明,間作區小麥略增,玉米略減,全年平產,木材的收入是額外的純增益。以一農戶為例,1畝地可間種10株,按每株苗木2元,另加20元肥料,總投入40元,以單株立木500元計,總值5000元,一個農戶投入40元,在10年糧食不減產的前提下,10年后增收5000元。以我縣來計算,如間種面積70萬畝,10年產木材560萬立方米,全縣僅木材收入將達3.5億元,平均每年3500萬元,農民年人均增收90元。如果木材再加工增值,收益還可幾倍地增長,這對農民增收、財政增收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