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隨著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期的到來,東部一些發達地區相繼出現能源、原材料短缺,這為西部地區資源依托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如何保持經濟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相互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和研究的課題。作為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突破,循環經濟克服了傳統經濟理論割裂經濟與環境系統的弊端,要求以與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運用生態學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的開環式經濟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式經濟,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協調持續發展。
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和我國的發展歷程,都曾出現過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廢棄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酒泉戈壁荒漠面積占7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2/3、世界平均水平的1/6,森林覆蓋率只有1.4%,遠遠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生態環境脆弱,自凈能力不強。但長期以來,由于礦產資源開采,過度墾荒,移民開發,超載放牧,超采地下水等因素,導致了土地沙化、河流枯竭和濕地減少,自然生態植被遭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工業“三廢”及城市生活廢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水庫及空氣污染,這些己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盡管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中,生態環境有所改善,污染排放總量逐年減少,但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資源利用率低,呈現明顯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依然較大。如果繼續走傳統經濟發展道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維持經濟增長,以末端治理為環境保護手段,將會使有限的資源加速耗竭,環境狀況進一步惡化,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兩方面都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嚴重制約。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重建生態環境的任務己刻不容緩。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以發展循環經濟來保證水土資源和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支撐。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戰略
我市礦產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的土地光熱條件優越,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比較優勢較好。經過多年的發展,礦產資源采選和農產品加工業已初具規模,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但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高,產業層次低,產品鏈條短,農產品加工業仍處于初級產品階段,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基本停留在采選層面,農產品加工轉換增值率僅為25%,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加工工業僅占重工業的11.8%,比全國低29.3個百分點,屬于典型的原料型生產,存在著資源消耗量大、產出效率低、浪費較為嚴重等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受技術裝備水平較低和產業邊緣化等因素制約,我市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問題更為突出。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利于資源的永續開發利用。目前,我市經濟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和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關鍵時期,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而言,建立環境經濟體系的成本較低,可以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按照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生態工業鏈和生態工業園區,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經濟發展從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同時,發展循環經濟,也是拉長礦產品和農產品加工鏈條,提升產業結構,增加就業機會,實現由初級原材料輸出向精深加工產品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