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社區教育,建設現代生活
——武漢市青山區社區教育探微
“所謂社區教育是實現社區全體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社區發展的一種社區性的教育活動和過程”。從人的生存環境看,教育分為三類:學校教育——存在于學習環境,由初等、中等、高等學校提供,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組織教育——存在于工作環境,由職工的從業單位提供,通常具有突出的功利性;社區教育——存在于生活環境,由居民居住、生活的社區提供,它對社區成員具有促進素質全面提高的綜合性和促進生存能力增強、生活質量改善的人文關懷。由于社區教育具有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是對國民實施普遍性現代化素質教育的最佳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開展社區教育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基于以上認識,從1999年伊始,武漢市青山區社區教育委員會在調研的基礎上,依托政企共建,資源共享的方略,整合各項教育資源,緊貼民眾需求推動開展了序列的特色教育活動,提高了居民素質和生活質量,有效地促進了社區建設的發展。現將我區發展社區教育的認識和做法進行小結,以求教于方家。
一、 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發展社區教育
黨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為社區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建立一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之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中國社會持續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建設小康社會,要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決定的: 首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指標之一是人們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國25至64歲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如1998年美國為12.7年、日本為12.3年、英國為11.9年、德國為13.5年。經過努力,到2020年,我國從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將達到10至11年,也只是進入高中的水平。由此可見,我們的從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發達、比較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要實現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全民素質,必須發展社區教育。 其次,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需要依托社區教育? 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人們如果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不斷地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就可能成為信息時代下的“功能性文盲”,我國的信息化就可能受阻。要排除這種“文盲”和阻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只能“全民學習,終身學習”,而社區教育是最好的載體。
第三,為社區民眾提供教育服務是我們的責任。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率的提高,人們工作節奏加快,工作時間縮短,閑暇時間增多。與此同時,人們收入逐步增長,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在基本滿足了物質生活需要以后,對文化、健康的需要就顯得尤為迫切,不僅要求有良好的社區環境,更要求有良好的社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