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是以“秉承傳統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傳統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辦公樓西側的德育長廊中,其主要內容包括:民族精神的11個方面的內涵;中國革命戰爭和建設時期形成的十三種民族精神(延安精神、韶山精神、井崗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64字創業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洪精神);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隊旗等五旗詮釋;三字經、道德經節選;學會尊重、學會惜時等有關內容,是師生了解、學習、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園地。
三是以“播種良好習慣,收獲健康人生”為主題的“養成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兩座教學樓前的宣傳櫥窗內及花池、草坪的文化牌上,其內容包括9月1日開始實行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內容及其圖解和詮釋,還包括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箴言佳句等,使學生理解“習慣就是素質”的內涵,從而養成遵紀守法,言行規范,文明自律,全面發展的良好習慣。
四是以“培養健全人格,提升生命質量”為主題的“人格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暢想園外墻和教學樓、實驗樓走廊內,主要內容包括人格和命運、性格與成功、心態與成長、處事與做人等有關內容,學生在此通過學習、吸收、內化,可以品味人生真諦,加深理解“學習改變命運,人格成就未來”的真正內涵。
五是以“普及科學知識,關注科技前沿”為主題的“科技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實驗樓走廊內。其內容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天文地理等科技知識,以此激發起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和用科學知識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
六是以“陶冶藝術情操,展現藝術特長”為主題的“成功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暢想園和教學樓、辦公樓內,其內容主要以學生作品及活動場景為主。在這里學生可以感受成功幸福、品味實踐之樂、暢談人生理想、憧憬美好未來。真正發揮了“學習的場所、實踐的基地、創新的樂園”的育人功能。
七是以“營造良好氛圍,培育創新人才”為主題的“處室文化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教室、功能教室及辦公室內,其主要內容包括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科室文化和與之相應的功能教室文化,努力營造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文化氛圍。
(四)活動建設
活動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血脈,它豐富活躍著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使學校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我們非常重視校園文化活動的建設。
1.堅持主旋律,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時事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多年來,我們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與改革開放和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以新學期升旗、開學典禮、學生表彰大會及重大節日、重大紀念日、重要活動為契機,開展了“秉承傳統文明,弘揚民族精神”和“國不可辱、民不可欺、我當自強”教育活動;以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為主題,開展了“我看改革開放,我看學校發展”征文比賽、歌詠比賽等活動,增強了學生勤奮學習、愛國愛校、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強社會主義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持續開展了“塑造文明學生形象”活動,開展了“愛父母”、“愛學校”、“愛老師”、“愛老、敬老、助老”系列讀書活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大力開展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堅持“愛心救助”、“社區援助”、“一助一”、“環保衛士”、“學雷鋒講奉獻”活動。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崇尚團結、友愛、互助、奉獻的精神,弘揚了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