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方道路養護改革中經濟責任制的應用
公路作為國民經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的建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倍受關注。而公路養護業多年來一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以公用事業的身份和名義生存 ,制約了公路養護業的發展。特別是我省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等一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快速發展,地方公路養護業其體制改革嚴重滯后產生的弊端日漸顯現出來 ,結合我縣地方道路實際情況來分析,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高投入 ,低產出。由于地方道路養護一直靠上級撥款 ,開支多少 ,年終核銷 ,形成了地方道路養護部門效率低下 ,道路養護質量不高 ,社會整體效益低下。
2、“大鍋飯”現象嚴重。由于公路部門長期存在的吃“皇糧”的現象以及資金計劃、撥付權限和公路部門財權、事權管理權限的嚴重脫鉤問題 ,地方公路部門人員嚴重超編 ,尤其是體制改革以來 ,造成管理人員遠遠大于養護人員、地方道路養護有限的資金被人頭費大量吞噬的現狀。目前狀況看 ,我市有限的養護資金就連發放縣級公路養護部門人員的工資都不夠。
3、勞動生產率低下。由于舊體制不講求經濟效益 ,不注重經濟核算和考核 ,公路養護單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更加顯得毫無生機和活力 ,勞動生產率低下 ,發展后勁不足。我縣地方道路養護部門長期以來沒有新鮮血液充實,人員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思想、體力等各方面均沒有很好的后備力量,“等、靠、要”形成的懶惰思想造成了部分領導不思進取 ,停滯不前。
由于這種計劃體制造成了公路養護質量差、效益低、成本高 ,公路養護體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近幾年來 ,國內各省市對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的改革作了一些嘗試 ,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
1、由以前的單純撥款制改為按里程、按等級核定人員 ,確定好路率指標等 ,從而最終確定養路經費。
2、由計劃體制下的經費撥款制向綜合考核撥款體制轉變 ,即由地市級公路養護主管部門對縣公路養護部門的公路養護狀況進行考核 ,根據完成情況給予撥付款項。這一階段 ,制定了考核指標和養護各項定額 ,打破了以往經費撥款制的缺陷。通過考核 ,調動了基層養路職工的積極性 ,第一次使基層養路職工產生了危機感 ,從而對養護經濟效益開始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這可以說是一次飛躍 ,為徹底打破大鍋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3、逐步走向市場。即由各道班為一個內部承包集體 ,對所轄養護路段進行經費、人員、機械器具等方面的全面承包 ,養護管理部門定期考核 ,撥付養路承包費用 ,為全面走向市場奠定了基礎。現在大部分地方道路養護基本上處于這一階段 ,如現行的公路養護內部招投標辦法、計量支付等辦法 ,都向前邁進了一步。那么 ,下一步地方道路養護改革的方向如何發展呢 ?我們認為 ,根據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現代企業制度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 ,結合這幾年各地對地方道路養護體制改革的探索、總結 ,把公路養護徹底推向市場 ,建立新型的生產關系和公路養護市場體系的時機基本成熟。
在地方道路養護進入市場之后 ,作為公路管理者的公路管理部門也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 ,管理職能變成了對市場的宏觀調控 ,這有利于實行事企脫鉤以及機構的改革 ,最后完成向市場的徹底過渡 ,即真正成為代表國家履行公路所有權、保證公路保值、增值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