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學校 促進學校發展
構建和諧學校 促進學校發展
[摘 要] 和諧社會是中國現代化社會的最高價值核心和最高社會境界;構建和諧學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嫠,就是要把學校建成一個能實現師生和諧相處,實現學校和教師、學生的雙贏的理想、穩定、融洽的團隊,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現師生關系、干群關系和家校關系的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和諧社會,和諧學校,團體、發展
胡錦濤主席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學習班上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理論。這標志著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和諧社會是中國現代化社會的最高價值核心和最高社會境界;和諧社會思想理論是中國人民在21世紀的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繼續改革開放,實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思想基礎和新的思想理論。
教育發展是實現21世紀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學校
是社會結構和社會功能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對學校工作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諧校園終將成為和諧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中心”,對和諧社會是強有力的支撐。只有和諧才能發展,只有和諧才能不斷創新,構建和諧學校應該成為當前學校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理念和學校發展的著力點。如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構建和諧學校,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學校發展是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和諧學校的概念
“和諧”一詞從字面意思上講,是配合、和睦、融洽的意思,是多樣性相互包容、相互協調而形成的一種狀態、境界和目標。“和諧”貴在“和而不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就是一種尊重“不同”、保護“不同”、協調“不同”的理念和意識。
就社會而言,和諧意在建立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我們的未來。構建和諧社會首先是構成社會的各個團體、各個團體的成員要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之間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體現出團體與個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學校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學校,就是要把學校建成一個能實現師生和諧相處,實現學校和教師、學生的雙贏的理想、穩定、融洽的團隊。
構建和諧學校體系龐雜,但核心是公平主義,是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問題和如何優化配置校內外教育資源的問題,關鍵是民主法制。從目的來看,為的是師生能夠快樂的教育與學習。從目標來看,意在追求穩定的基礎上,著重于激勵,著重于營造學校的活力和創造力,踏著穩定的基石,追求學校和諧。從手段來看,必須著眼于啟動全校師生的力量。讓每一個師生既能增強主人翁意識,愛校樂教(學),奮發努力,又能富有強烈的責任感,為創造團結互助、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學校環境貢獻力量,一定要營造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要為全體師生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鼓勵師生一切事情從自己做起,共同為學校發展銳意進取。
二、和諧學校的特征
1、依法治校、協調合作
和諧學校首先表現出的應是以人為本,教職員工當家作主,教師的獨立人格和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維護和尊重,教師的知情權、參與權、意志表達權、民主監督權和話語權得到充分的維護和尊重。在民主得到充分發揚的基礎上,學校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廣泛調動。同時,和諧學校還應是服從于國家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法則,切實按民主集中制制定政策,從而在依法治校的基礎上實現校內民主,實現團結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