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轉變 更新觀念--全力打造企業發展新動力
(二)關于效益觀和分配觀。辦企業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經濟效益,企業沒有效益,一切都是空談。近三年,集團以改革的精神,旗幟鮮明地提出“以效益論英雄”的經營理念,徹底改變了過去“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的落后思想觀念,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空前地繳發,極大地推動了集團連續三年扭虧為盈目標的實現。實踐證明“以效益論英雄”是企業經營的取勝之道,我們必須堅持下去。但同時,我們又必須認識到追求經濟效益并不是企業生產活動的全部,企業還肩負著培養員工、造福社會等其他使命,因此,我們必須實事求是,根據企業的具體狀況,正確處理好效益觀與分配觀的關系。我認為“以效益論英雄”是效益觀,而分配觀應該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實踐中我們不應將效益觀等同于分配觀,不應將“以效益定薪酬”做為分配規則的標準。黃總在對企業的效益結構進行分析時指出:“企業的利潤主要來自于兩大塊:一是資源利潤,二是資本利潤,誰占有資源多誰就該多創效益,誰占有的資本多誰就該多創效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總經理在多個場合也提出了“誰用的人越多也應該多創效益”的觀點。這些觀點都充分說明了效益的多少不是決定薪酬多少的唯一指標,我們應該全面衡量各單位、各部門在企業整個盤子中,對資源的占用率、對資本的占用率和對人力的占用率。占用多的,理應貢獻大一些,占用少的,就應該要求低一些,同時對各單位輔以其他指標的考核,如:安全、環保、企業文化建設、社會貢獻率等,將綜合的績效反映在分配制度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營造一個公正、公平的內部人文環境,才不會挫傷占用資源或資本少的單位、部門的積極性,廣大員工才能真正心情舒暢、同心同德,把企業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與企業榮辱與共、共謀發展。
(三)關于團隊建設。總經理在04年工作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的“三個打造”之一就是打造企業團隊。那么什么是“團隊”?現代管理理論對團隊的定義為:團隊是一種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織的正式群體。我直觀地描述為:團隊就是一支團結的隊伍。應該說,集團24年的奮斗歷程尤其是近三年艱苦創業的實踐,營造了形成團隊的條件,造就了這樣一支隊伍。如果沒有這樣一支團結的隊伍,我們根本無法想象會有今天的成果。因此,我們務必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團結局面,加倍珍惜這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同志式的團結協作關系,堅決制止破壞這種團結氣氛的事情發生。那么我們當前的團隊狀況是否已經完善了呢?有哪些地方還需進一步改進和提高呢?我認為在團隊建設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以下三種危險信號:
一是精神離職。其特征為:工作不在狀態,對本職工作不夠深入,在團隊內部不愿意協作,個人能力在工作中發揮不到30%,行動較為遲緩,工作期間無所事事,基本上在無工作狀態下結束一天的工作;但是也有積極一面,就是上下班非常準時,幾乎沒有遲到、早退、事假、病假等現象的發生,團隊領導指派的任務通常能夠迅速而有效地完成。
二是超級隊員。團隊需要的是整體的行動力、目標完成率等等。逐個的分解就是要求團隊的個體之間技能必須具有互補性,個體能力較大。正是因為個體差導致了超級隊員的出現,其表現特征為:個人能力強,能獨當一面,在團隊中常常以優異的業績領先于團隊其它成員,但是由于自我感覺良好或因為某種優勢的緣故,造成組織紀律散漫,好大喜功,目空一切,自身又經常定位于團隊功臣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