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省委常委會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二、大力推進能源基地建設,發揮資源支撐作用。按照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區域經濟發展客觀上要求有多個增長極,特別要求有撬動區域發展全局的戰略支撐點。從我省情況看,能夠成為撬動安徽崛起的戰略支撐點的,無疑就是能源資源,郭書記也多次強調不僅要對安徽,而且要對長三角地區提供資源支撐。因此,在加快安徽崛起的進程中,應該把打好資源牌,推進大型能源基地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淮南長期以來被稱為華東地區的“工業糧倉”,煤炭資源量約占全國的19%、華東地區的32%、安徽的74%,水資源也十分豐富,目前淮南已被列為全國13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和6個煤電基地之一,省“861”計劃中,淮南有17個項目列入其中,其中能源基地建設投資占全省的34.3%,“皖電東送”工程淮南裝機容量達480萬千瓦,占總計劃的60%以上,這表明在安徽大型能源基地建設中,淮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城市難以比擬的。更為重要的是,近兩年來,淮南“三大基地”建設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億噸煤基地已經開工興建礦井7對,今明年改擴建礦井6對,到2007年全部建成投產,建成后煤炭生產規模達到近億噸,這相當于江浙滬三省市每年電煤供應量的總和。華東火電基地已開工興建田家庵電廠技改、平圩電廠二期、洛河電廠三期三個項目,今年再開工興建田集電廠、鳳臺電廠兩個煤電一體化電廠項目,2007年形成900萬千瓦以上的裝機生產能力;煤化工基地已經建成淮化集團“1830” 工程、dmf擴建工程等一批煤化工項目,并已獲得日本政府8000萬美元貸款,今年我們要力爭實現煤化工基地建設的新突破。這不僅是因為,煤化工是“十一五”期間及以后一個時期國家確立的12個重點產業之一,也可能是我市最有優勢、最有成長潛力的產業鏈,而且考慮到淮南長期以來扮演著東部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角色,資源優勢不能充分的發揮,這種被動狀況必須得到改變,發展煤化工勢在必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將以建設全國一流的煤化工基地為目標,以煤炭氣化為核心,以發展基礎化肥化學品、替代燃料化學品、精細化工產品為重點,建成煤化一體化集約發展體系。近期重點實施淮化老系統改造,推進淮化集團與皖北煤電集團合作建設大型甲醇項目,力爭在2007年之前,形成200萬噸煤化工產品生產能力,到2010年,形百萬噸級甲醇、百萬噸級合成油、百萬噸級硝酸的生產規模。淮南“三大基地”一旦形成,將進一步確立安徽在華東地區能源基地的重要戰略地位,對安徽崛起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但由于“三大基地”項目投資高、建設量大,建議省委省政府給予重點支持,加快對有關項目的立項審批和申報進程,對已上報的礦井項目和電廠項目,幫助我市盡快獲得國家批準;在我市發展煤電化一體化上,支持淮化集團和皖北煤電集團進行全方位的合作,盡快批準我市煤化工基地規劃實施,幫助解決中科院10萬噸煤基合成油試點項目建設資源配套問題,推動淮南由“資源大市”向“經濟強市”轉變。
3、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破除“瓶頸”制約。基礎設施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安徽要崛起,基礎設施建設就要先行。近幾年來,我省加大了國債爭取和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實施力度,一批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重大項目相繼竣工,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但總體來看,相對于全省經濟迅速發展和奮力崛起的需要而言,我省基礎設施的綜合水平還處于滯后狀況,存在著能力不足、水平較低、質量不高等問題。公路網密度和人均擁有公路里程數低于華東平均水平,區域性結構布局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水利設施還比較薄弱,特別是淮河,目前還處于“入海無門、入江不暢”的境地,水患時時在威脅著淮河兩岸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建國以來,淮河流域已發生大的洪澇災害30余次。以淮南為例,1991、1996、1998和2003年四次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40億元,2003年水災,造成皖北地區gdp增幅減少4.6個百分點,淮河水患已成為沿淮地區和全省人民一個巨大的“心病”,水患不根除,沿淮人民無寧日。鑒于以上情況,建議省委:(1)堅持將基礎設施建設放到優先發展地位,適當超前,實行提前投入,并預留必要的發展能力,對有些項目建設可以采取一次規劃設計,分步到位的辦法建設,以適應遠期的發展需要。(2)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優化投資結構,把有限的資金相對集中用到最急迫的項目上。當前在加速建設沿江跨江大橋和沿江高通道的同時,也要切實加強皖北地區交通建設,為大型能源基地建設提供運輸通道。淮南億噸煤基地建成后,除了每年就地轉化3000多噸外,還有6000多噸供應華東市場,迫切需要提高鐵路、公路和水運能力。請省委、省政府在幫助淮南提高鐵路和水運能力的基礎上,加快正在實施的合淮阜高速公路進程,盡快動工興建淮埠高速公路。(3)高度重視淮河治理,堅持“蓄池統籌”的治淮方針,緊緊抓住國家在安徽投資200億元治理淮河的重大機遇,進一步加大淮干治理和內澇治理力度,讓淮河兩岸人民過上富裕、安寧的生活。淮南是飽受淮河水患的城市之一,全市水澇面積達70萬畝,共有6個洪區,行洪區耕地面積2萬畝,區內人口8萬人,淮干和內澇治理任務都十分艱巨,請省有關部門要盡快落實。建議繼續加大淮河治理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淮南境內淮干治理和黑龍潭段河道疏浚工程等在建項目的實施,對尚未立項的重要工程項目盡快批準立項和落實資金;盡快落實國家有關規定,將泥河工程這一跨流域工程上劃省里管理;積極實施西淝河綜合治理,建議由省綜合部門牽頭制訂和落實西淝河綜合治理方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防洪減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