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計劃山東省|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新世紀之初,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編制和實施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繼續發揮農業對社會發展的
支撐作用,對于確保完成全省"十五"計劃確定的任務目標,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九五"回顧
"九五"期間,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農
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
1、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
到2000年,全省農業增加值1270億元,比四95年增長25.9%;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已經具備了年產4000萬噸糧食、800萬噸果品、500萬噸蔬菜、50萬噸肉類和700萬噸水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農村二三產業穩定增長,鄉鎮企業增加值2710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50%以上。
2、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到2000年,林牧漁業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到43%,其中畜牧業和水產業實現增加值分別為265.1億元和209.3億元,所占比重為26.1%和15.1%。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由1995年75:25調整到60:40,蔬菜、水果、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積分別達到3084萬畝、1450萬畝、170萬畝。農產品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適應市場需求的名特優品種覆蓋率達到48%。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200萬畝,優質抗蟲棉500萬畝,集約化速生用材林175萬畝,三元雜交豬和優質肉牛改良率均達到40%以上。個體私營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非農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重由1995年的30%提高到36%。
3、產業化經營取得新的進展
全省已建立起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1.87萬家,農業生產基地500萬畝,1/3以上的農戶與龍頭企業建立了比較穩定的產銷關系,1/3以上的農產品、1/2以上的畜產品基木實現了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實現程度達到65%以上。到2000年底,全省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有4500家,2億元以上的208家,10億元以上的15家,有3家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
4、科教興農成效顯著
"九五"期間,全省共取得農業科研成果913項,科技成果轉化率由"八五"末的50%提高到55%,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0%,比1995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全省建立各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00多處,示范帶動農戶600多萬戶。農業院校的學科設置和專業布局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完善。
5、農業對外開放開創新局面
到2000年,農產品出口創匯額達到35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近一倍,蔬菜、水產、禽肉、花生制品進入全省十大骨干出口商品行列,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品進入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100萬美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120多家。"九五"期間,全省農業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73億美元;農村勞務輸出10多萬人,創收30多億元。
6、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九五"期間,共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35億元,基本完成了黃河山東段堤防建設、"東調南下"一期工程和18座大型病險水庫加固任務。初步治理了7條骨干河道,解決了300多萬農村歷史性缺水人口的吃水問題。到2000年底,全省水庫總庫容160多億立方米,各類供水工程年均供水能力287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7200多萬畝。各種形式的節水灌溉面積2400多萬畝,建成沿海防潮堤1457公里。五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5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作業面積14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8.8%。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7025萬千瓦,農村用電量168.2億千瓦時;緦崿F了村村通電,94.5%的村通公路,97.9%的村通電話,47.8%的村用上了自來水。